战国了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战国了0

根据统计局的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58万亿元,同比增长高达53%。上半年累计商品房销售面积达3.410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1.7%。执地产业牛耳的万科,累计销售面积348.8万平方米,销售额30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2%和27.5%。一个万科,虽然没有超常发展,但销售面积已经超过了全国1%,销售额近2%。如果说万科几年前就有了这样的市场地位,不足为凭,后面的企业却以惊人的速度壮大。万科之后排在第2名的保利地产奋起直追,销售面积252.4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4.41%;销售额210.54亿元,同比增长168.18%。A股中同样被称为地产股“四大天王”的金地集团销售面积同比增长77.46%,招商地产业绩预增105%~125%。另外,Cric系统编制的《2009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排行榜》统计的销售前20名的排名中,销售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的企业达5家之多,前11名均超过了100万平方米,前20名企业加起来,占到全国销售面积的1/10。

如果全国范围内的数字还不够极端,不妨看看在大城市中大房地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在广州,3家主要的房地产企业占到销售额的32%,销售面积的31%;在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前三强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超过10%。如此高的集中度,对于生产资料和用户都高度分散的地产业来说,应该是非常高的了。

说地产业进入了战国时代,还和大量小诸侯的衰败有关。中报中出现亏损的房企也在增多,半数房地产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据Wind数据统计,目前已有47家房地产公司公布了2009年中报业绩预告,其中20家房地产公司预告中期净利润有40%以上的降幅,有11家预期中期业绩亏损,其中有7家是首亏。

不过,若和周边市场比,市场似乎还有进一步集中的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2007年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市场占有率为4.5%,美国前10强的市场占有率为27%。而在弹丸之地的香港地区,虽然经营房地产业的公司有4000家左右,但前10大地产集团的开发量,约占香港地区总开发量的80%左右。但问题是,香港房地产开发时间超百年,700万人口只有1000平方公里土地,且每年香港地区政府卖出土地控制在50公顷以内,房地产开发模式也就演变为巨量资金在小片土地上的精耕细作。美国房地产的开发更有200年历史,一直到上世纪末的1998年,在度过了多个景气周期后,行业前10大房地产开发商的市场份额仍不到10%,最大的开发商市场份额也不到2%,美国今年来房地产中的高集中度,乃由于金融工具在过去10年的迅速发展。而目前房地产次级债的危机,也恰恰是由于资产证券化的盛行所带来的泡沫造成的。

全世界房地产的产业模式,既有我国香港地区政府控制土地,开发商投资买地、开发建设、营销销售、物业管理的“一条龙”式,也有美国的依靠金融市场,而开发商、建筑商、销售商围绕资本市场分工协作的模式,更有新加坡式的政府主导的保障房模式,不一而足。我国内地,虽无香港土地紧缺之忧,在土地供给上却走上了政府垄断土地的模式,不能不说为房价暴涨埋下了隐患。这样的模式下,土地作为唯一稀缺资源,获取土地是第一要义。政府高度垄断土地,大开发商高度垄断市场,房地产发展商占有了最具稀缺性的土地资源后,其他行业和社会财富自动聚拢而来,想不赚钱都难。而资本市场对房企开放后,更为企业的分化提供了助推力。在今年上半年房地产20强中,地产与资本的结合,房地产业的资金市场倾向愈发明显。销售面积前20名企业中,上市公司销售面积占到全部的75%,非上市企业只占到25%。政府主导的土地市场,也只有“央企”和上市公司有能力获得巨额融资支持,地产开发会成为一种几乎纯粹的资本游戏。

在土地私有的国家,任何一个购房者都有买房和买地的选择。买地者从土地所有者手里买地,获得政府部门的规划许可后建房,实际上完成的是一个开发商的职能。这样的土地制度下,每个人都可能是开发商,土地和住房市场均处于完全竞争之下,哪有垄断暴利可言。而我们这里,“招拍挂”加上资本市场的政策倾斜,房地产业“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几乎不可避免。■ 战国购房

上一篇: 政变后的僵局
下一篇: 葛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