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伟大的西部 到新疆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 生活在新疆阿尔泰山禾木村的哈萨克族牧民 )
清光绪十年(1884)开始有新疆这个名称,从字义理解是,新辟疆土,或者更新的疆土。
这里南有喀剌昆仑山与昆仑山,北有阿尔泰山,天山横贯其中;这里有中国四大盆地中最大的两个——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的准噶尔盆地有迷人的高原湖泊,克拉玛依油田坐落其中;天山与昆仑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则有雄伟的大漠景观,大小绿洲星罗棋布。在这片占国土面积约1/6的神秘土地上,不仅山峦巍峨,草场辽阔,矿产资源丰富,而且历史痕迹如血脉贯穿东西南北。自公元前139年,西汉使者张骞开始走通东西通道后,东西方文明就开始环绕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分为南北两路展开伟大的交流,这里由此因东西方交融而成为枢纽。希腊文明,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帝国文明,汉唐帝国文明,曾在这里自由酣畅地交换,交融,再以交融后的新貌各奔东西。正是这样交融的环境,才使这里在历史长河中聚集了各种各样民族的繁衍生息;也正因为这各种各样民族的集聚、交错、融合,使这里的历史文明变得极为丰厚,这片土地也才神秘而充满魅力。
暑期本非新疆旅游最好的季节,但仍会有很多向往这片土地风土人情的旅行者利用暑假前往。出于暑期旅游深入观察新疆生态,做一期封面专题的原始目的,我刊6月30日策划,决定派出7位记者,以乌鲁木齐为起点,分赴四个方向,深入考察这片土地上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多民族怎样和谐相处,安居乐业;其实际自然与人文生态究竟如何。策划这次考察时,我们初定需完成的封面专题标题是《重新认识伟大的西部——新疆是个好地方》。我们以为,我们对广阔西部腹地的真实现状仍深入了解不够——我们希望记者们能真正走进喀什与伊犁这些城市的小巷深处,去观察宗教习俗与民生;我们希望记者们能真正走进牧民们的帐篷、农工们的茅屋,走向一个个民族同胞真实的家庭,去观察各民族特有文化传统究竟得到了怎样的保护,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究竟出现了怎样的变化;随着各种边境口岸开放,全球化又究竟在这里产生着怎样的影响。我们希望记者们能用自己的真心去体会,去探究,去记录。
四个方向中,有一路是随著名歌手朱哲琴专程考察民族音乐保护,因此出发较晚。其他三路都先到乌鲁木齐再走向各地,最晚一路是7月5日暴力事件发生前几小时离开的乌市。就在他们离开不久,乌鲁木齐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事件发生后,7月6日,第四路记者按原定时间赶往乌鲁木齐,我们又紧急调派出两名记者直赴乌市深入采访“7·5”事件,他们在极艰苦的采访条件下,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了本期刊发的独家深度报道《乌鲁木齐市“7·5”事件全记录》。
乌鲁木齐“7·5”事件至今已发生一周多,在各级政府领导、各民族同胞努力下,乌鲁木齐的秩序已经恢复正常,但它给人们心理留下的惨痛及阴影却一时难以消散。一个已经形成,可能无法避免的后果是,今年新疆的旅游黄金季可能会因此受影响,黄金季经济链在去年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影响的前提下,有可能雪上加霜。这样的前提下,按原计划推出的这一期封面专题还有这样的目的——鼓动本来准备今年到新疆旅游的同胞不要因“7·5”事件放弃原来的出行计划,由此我们把主标题改为《到新疆去》——此时的新疆也许更需要全国同胞的关怀与亲情。■
( 喀什吾斯塘博依街上一家制作生活用品的手工作坊 ) 新疆历史新疆昆仑山西部重新认识伟大乌鲁木齐新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