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伊朗战略中的“EFP杠杆”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 6月28日,在伊拉克的Baquba镇以南,美军士兵和伊拉克警察做撤离前的最后一次联合巡逻 )

6月28日中午,美军陆军中校蒂姆·卡彻(Tim Karcher)在萨德尔城附近乘坐一辆新型MRAP防雷车巡逻时,路边的一枚EFP破甲地雷突然被引爆,地雷的破片穿过防雷车的车门后瞬间切断了卡彻膝盖以下的双腿。6月30日,几乎在美国广播公司网站的博客上报道抢救蒂姆·卡彻情况的同时,美国驻伊拉克指挥官雷·奥迪诺(Ray Odierno)将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责伊朗仍在向伊拉克什叶派反美武装提供培训和武器。这两则报道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将EFP破甲地雷的提供者指向了伊朗。在美军战斗部队即将撤出伊拉克城镇的最后一天,美国的媒体和军方为什么都同时将矛头指向伊朗呢?

EFP是“Explosively Formed Penetrator”的缩写,直译为爆炸成型侵彻体。简单地说,EFP就是一种先进的破甲弹。凹槽型装药爆炸后有聚能效应在19世纪就被发现,“二战”前武器专家研究证明在凹槽型装药上衬以薄金属罩后,在炸药的聚能效应作用下破甲能力会大大加强。从爆轰原理上说,有凹槽的成型炸药在爆炸时,凹槽部分的爆轰物将沿着装药表面的法线(与表面垂直)方向向外飞散,凹槽的设计使飞散的爆轰物相互碰撞、挤压最终在轴线上汇合,从而形成一股高压、高速和高密度的气体流。这股气体流越集中,作用到装甲的某一个点上的能量密度就越大,进而侵彻装甲的深度就越大,这就是凹槽成型炸药的聚能效应。为了获得这种聚能效应,药柱一端的凹槽或空穴一般设计为截锥形、喇叭形、圆锥形和半球形。同时,如果在锥形凹槽内衬有金属药罩,当成型装药爆炸时,爆轰波将从金属药罩的顶部传向底部,使药罩以每秒1000~3500米的速度发生变形,在这个过程中,金属药罩的微元同样是沿着法线方向流动并在轴线上汇合。试验表明,药罩内表面的金属汇合速度大于变形的速度,这样就形成了头部速度为每秒7000~1万米的金属射流,药罩的顶部有效装药量大而金属少,因此产生的金属射流速度就高,药罩的底部有效装药量小而金属多,产生的金属射流速度就低,这种速度梯度就使金属射流向前运动时在拉应力的作用下被拉长,进而使金属射流侵彻装甲深度加大,这就是早期破甲弹的杀伤原理。

早期的破甲弹存在两个缺陷。一是高速金属射流是由药罩内表面的金属汇合而成的,大约只占整个金属药罩10%~30%的质量,另外70%~90%的质量由于汇合速度慢于变形速度(每秒500~1000米),会在金属射流后形成一块被称为“杵体”的金属体。二是当金属射流被拉伸到一定长度时,若其受到的拉应力大于内聚力,金属射流就会被拉断影响其对装甲的侵彻效果,因此普通破甲弹对引信要求很高,必须要使破甲弹在距装甲不远不近的距离上引爆,以获得最大的侵彻效果。EFP的问世,克服了上述两个缺陷。EFP采用了大锥角型、球缺型和双曲型等成型装药及金属药罩,在爆炸后爆轰波的作用下,金属药罩经过变形、翻转、汇合成为一个高速金属体侵彻装甲,因此EFP也被称为自锻破片。EFP的长处在于可以集中全部金属质量而且只要在弹径1000倍范围内引爆都可深度侵彻装甲,同时EFP在侵彻装甲时有70%的质量会进入内部,造成装甲内侧大面积崩落,形成对装甲内人员杀伤的大量破片。很显然,6月28日中午,卡彻——这位3次进入伊拉克、肩上曾负有枪伤、有爱妻及14岁爱女的美国陆军中校的双腿,就是被路边一枚EFP地雷夺去的。

现在的疑问是:在伊拉克给美军造成巨大伤亡的EFP是不是伊朗提供的呢?尽管从2007年开始美军就不断指控伊朗向伊拉克反美武装提供EFP,但在伊朗的否认下,美军始终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值得注意的是,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德雷乌斯今年4月1日在参院作证时指出:“伊朗在阿富汗似乎已经开始从支持卡尔扎伊政府转向支持塔利班了。”而在美国国务院4月30日发布的年度反恐报告中,则明确指出伊朗向塔利班提供包括EFP在内的武器。6月12日,美国国防部部长盖茨在布鲁塞尔同样指责伊朗在向塔利班提供武器。可见,在美国将要把大军从伊朗西边的伊拉克转移到伊朗东边的阿富汗过程中,EFP对于美国对伊朗的战略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杠杆。接下来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个“EFP杠杆”与伊朗正在打造的可能改变中东战略格局的“核杠杆”会有什么联系呢?■ 杠杆美国伊朗战略EFP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