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花样滑冰——技术与想象力同样重要

作者:朱步冲

拯救花样滑冰——技术与想象力同样重要0

( 2月21日,第24届国际大冬会花样滑冰冰舞创编舞比赛的俄罗斯选手 )

爱玛·菲比斯的工作是利用CG电影制作中的动态捕捉系统,考察运动员躯体在冰上运动时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通过计算机的模拟程序,可以让教练和医务人员彻底明了每个动作与运动员身体具体部位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使运动员在实际尝试新动作之前就能了解动作的危险性和注意事项。“一些细微的调整就可以让动作变得更完美,比如臂膀的倾斜程度、伸展腿与冰面的角度。一味用力和过量的反复联系只会导致不必要的受伤。”菲比斯告诉本刊记者,“比如塔拉·李平斯基与关颖珊都曾饱受臀部伤病的困扰,因为以往教练通常不会注意这些问题,没人告诉这些年轻的职业选手说,你今天在冰上已经跳跃太多了。”

对全球所有职业花样滑冰运动员来说,挑战自身平衡力、技巧和想象力的极限,不可避免地会使自己暴露在各种危险之下。尤其自2003年,国际冰联竞赛规则改变,对选手们在体力和精神上的要求又提高了一个档次。

“如今,赛事裁判开始对每个动作单独评分,在节目后半段出现的高难度动作往往会获得额外分数。”美国花样滑冰联合会竞技指导米奇·梅尔早就说过,“这使越来越多渴望获取名次的选手倾向于在筋疲力尽时还要竭力完成一些不可思议的跳跃,然而一次失误葬送的不仅是比赛,而可能是他们的整个运动生涯。”

“这些运动的观众往往倾向于认为,花样滑冰是一项艺术,然而事实上,它是一项需要精确计算、极端耗费体力的运动。”爱玛·菲比斯的同事、特拉华大学运动生理学教授米歇尔·克雷格认为,“许多花样滑冰运动员都因应力性骨折、膝关节磨损、臀部骨折或韧带损伤而过早告别了冰场。”特拉华大学人体机能实验室希望改变这种现状。

在特拉华大学运动实验室的人造冰面上,布伦海吉和其他一些志愿接受测试的职业花样滑冰选手戴上了胫骨受力监测仪,以精确判断他们在冰上辗转腾跃时腿部所受冲击力的大小。根据测试,这些冲击力大得惊人。“大部分强度在90到100G之间,”特拉华大学运动实验室专家、前花样滑冰运动员卡特·阿尔伯说,“如果受力部位换作选手的头部,那么几乎连生还的可能性都没有。”当然,解决方案并非是勒令运动员从此在比赛中双脚绝不离开冰面,特拉华大学的专家们给出的答案是改良一切:人体机能实验室的生物力学专家詹姆斯·理查兹,就与冰雪运动产品销售商Jackson Ultima联合开发了全新的ProFlex冰靴,它拥有凝胶鞋舌、弹性材料内靴,靴筒和靴身利用合金转轴系统连接,可以使选手的踝部动作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而闭锁式旋钮调节鞋带能够增强冰靴的包裹性。

“很难想象,一种要求腿部、臀部遭受如此巨大冲击力的运动,所拥有的装备仅仅是一双如此僵硬、防护措施落后的鞋子。”理查兹说,据测算,当选手在冰上完成跳跃动作落地后,对身体造成的冲击力,最高可以达到体重的5倍,ProFlex冰靴能将冲击力有效地降低47%左右。

同样,安大略布鲁克大学的运动机能学专家凯利·洛克伍德发现,对于冰刀刀刃底部的细微修改也可以使运动员获益良多:传统冰刀刀刃底部凹槽的弧度往往过大,形成的两条锋线虽然能够提供足够的抓力,但同时也给运动员的腿部运动造成了过分的阻力,大约50%的腹股沟伤害都是由刀刃与冰面之间的阻力造成的。

与改进装备相比,对于运动员身体的监测与训练方式的改变显得更为重要。克雷格与同事尝试使用Bod Pod身体成分分析仪来检测运动员的骨密度,“骨密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引发不同的伤病,前者会引起应力性骨折,后者则是骨关节炎出现的征兆”。

“拥有这些技术,我们可以对各种冰上技巧动作与常见运动伤病之间做出详细的量化评估。”克雷格说。当然,最妥帖的莫过于防微杜渐,在那些骨骼还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花样滑冰爱好者第一次踏上冰面时,就开始避免错误。菲比斯向我们透露说,试验室正考虑与花样滑冰联合会合作制定一个青少年花样滑冰训练程序表,明确规定哪些高难度的跳跃动作在某个年龄段之前是不应该尝试的,“比如对一个8到10岁的青少年来说,外点跳,可以,外钩点冰跳,不行”。■ 技术花样滑冰重要拯救想象力同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