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奥巴马“苦肉计”式的期待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在9月1日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上,我写过一篇《俄罗斯的“超级蜘蛛”在哪里?》的文章,文章结尾我用“××”替代了文章题目的答案。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他首次的国情咨文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加里宁格勒。对于梅德韦杰夫在奥巴马当选几小时后要将“伊斯坎德尔”导弹部署在加里宁格勒以对抗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讲话,英国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在《卫报》上一篇题为《奥巴马将面对被众多有关肤色陈词滥调所掩盖的挑战》的文章中,表达了在西方视角下对此事的普遍认识:“这是一个在奥巴马尚未走进总统办公室就迎来的一个类似‘古巴导弹危机’式的挑战。”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挑战呢?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看看这个挑战是怎么构成的。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莫斯科时间10月11日这一天梅德韦杰夫亲临现场一个小时内发生的事情。当天10时50分,俄太平洋舰队核潜艇先是发射了一枚“轻舟”洲际导弹;11时24分,俄战略火箭军发射了一枚“白杨”洲际导弹;11时40分,俄北方舰队核潜艇发射了一枚“蓝天”洲际导弹;几分钟后,北方舰队核潜艇又发射了一枚“石榴石”巡航导弹。一个小时内3枚洲际导弹齐射加上1枚可装载核弹头的巡航导弹补充打击的组合,这是典型的核大国进行核反击作战的模式,特别最后发射的那枚“蓝天”洲际导弹,是首次满射程(1.2万公里)发射并将弹着点选择在了太平洋,它的意义在于当任意选择导弹落点并缩短射程后(打到美国本土一般射程在8000公里左右),“蓝天”洲际导弹可将剩余能量转换为压低弹道、弹头机动变轨和增加诱饵载荷等手段完成对反导系统的突破。这表明,梅德韦杰夫早在发表国情咨文半个多月前,就已经发起了对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挑战,而宣布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仅仅是这个挑战的延续。再进一步看,在这个由洲际导弹齐射+加里宁格勒部署中程导弹的模式中,如果说前者是苏联时期核威慑杀手锏的话,那么后者则是苏联时期战术核武器楔入北约的一颗钉子。也就是说,梅德韦杰夫一直在继承普京的做法,完成对苏军鼎盛时代核威慑走过的每一步棋的复盘。
那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为什么只能选择军事“复盘”这种形式呢?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1991年8月后苏联和俄罗斯发生了什么。1991年8月6日,几乎在“莫斯科号”战略核潜艇完成了苏联最后一次16枚洲际导弹水下齐射的同时,根据戈尔巴乔夫1987年12月8日在华盛顿与美国签署的“中导条约”,最后一枚部署在加里宁格勒的中程导弹也被销毁。此后,苏联的解体和叶利钦上台推行的“休克疗法”,又让俄罗斯海基核力量陷入了破败不堪的困境。因此在2000年普京接手总统时,“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的悲剧是叶利钦时代留给普京的一个最具象征意义的警示。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并没有因为“9·11”的发生而接受普京在阿富汗战争中出手相助的示好举动,反而以撕毁“反导协议”和北约东扩为契机,展开了对俄罗斯的步步紧逼。而普京和继任的梅德韦杰夫,在军方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分别比喻为“导弹脱衣舞总统”和“用核安全换酒喝总统”的压力下,恐怕也只能按照苏军的“棋谱”,把这盘杀机四伏的“险棋”走下去。事实上,2008年11月8日刚刚发生的多人死亡的俄罗斯核潜艇事故,也许就是这个“险棋”的最新一步。
“冷战”期间,加里宁格勒作为苏联与北约对抗的前沿,曾是核武器部署的要地。但随着苏联的解体,该地在1992年1月成为俄罗斯境内最早的无核区。现在俄罗斯新一代领导层再次把目光瞄向了这里,可以说正是在小布什政策的逼迫下“整合苏联遗产”的一种“无奈”之举。在这个意义上看,与其说梅德韦杰夫的讲话是“古巴导弹危机式”的挑战,倒不如说是俄罗斯对奥巴马的一种“苦肉计”式的期待。而奥巴马真的有超越历史的眼光和主动性为俄罗斯兑现这个期待吗?也许这正是所有对奥巴马各自抱有各种“苦肉计”式期待的国家领导层要问自己的。因为在没有多国合作的前提下,所谓“多级化世界”的理想恐怕并不会因一场金融危机而马上实现那么简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