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超级蜘蛛”在哪里?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8月14日,格鲁吉亚内政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用12幅照片展示了俄罗斯曾发射3枚“伊斯坎德尔”导弹的证据。两天后,俄军副总参谋长诺戈维岑在新闻发布会上笑称:“伊斯坎德尔”导弹是用于特殊任务的,而在南奥塞梯冲突地区使用普通武器就足以完成所有任务。8月20日,当美国为了“惩罚”俄罗斯而与波兰痛快地签署了将10枚拦截导弹部署在波兰境内的协议后,很多媒体就开始等待着逻辑的下一步:俄罗斯的“超级蜘蛛”——“伊斯坎德尔”导弹将会在哪里出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让欧洲北约国家最为恐惧的恐怕不是北德平原对面4万辆驾驶员经常蒙住眼睛进行高速机动训练的苏军坦克,而是苏军装备了7个旅的射程达500公里、最大时速为9马赫的SS-23“蜘蛛”地地战术导弹。为此,美国借助戈尔巴乔夫急于要缓和与西方关系的心理,于1987年12月与苏联政府签署了《美苏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该条约自1988年6月1日生效后,美国迫不及待地在当年7月21日就派出代表团前往哈萨克斯坦的列宁重型机械厂,近距离监督了SS-23“蜘蛛”发射车生产线的拆毁情况。1989年10月27日,苏联境内部署的239枚SS-23“蜘蛛”导弹全部销毁。随后美国又穷追不舍,直到2002年9月将苏联部署在原东欧国家的120枚SS-23“蜘蛛”彻底销毁后,才完成了让成建制的SS-23“蜘蛛”导弹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使命。在这期间,美国怀疑中国向中东出售中近程导弹技术并于1993年制造了“银河号事件”后,中国又因李登辉访美于1996年3月向台湾海峡试射了两枚中近程导弹,因此美国曾认定“蜘蛛”将转世中国。但有意思的是,同样在1996年,被俄罗斯命名为“伊斯坎德尔”的“超级蜘蛛”——北约代号为SS-26的导弹却出现在了莫斯科的电视画面上。

1990年,伊拉克老旧的“飞毛腿B”型导弹(“蜘蛛”的上一代导弹)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让俄罗斯军方看到了战略和商业上的双重希望。他们马上在SS-23“蜘蛛”技术的基础上开始研制第4代地地战术导弹SS-26。与SS-23“蜘蛛”相比,虽然SS-26在射程上降到了“中导条约”要求的500公里以下,但不再采用SS-23的单一的惯性制导方式,而是在导弹上安装了复合制导系统。该系统既可以接收俄全球定位导航卫星(Glonass)信号,又可以接收雷达、光学和电视信号。SS-26不仅采用了隐身涂料,而且与SS-23“蜘蛛”不同的是,SS-26尾部有4个格栅翼,导弹可以通过控制格栅尾翼和发动机喷口处的燃气舵来控制导弹飞行轨迹以突破美国的现役反导系统。SS-26弹头除了普通的杀爆弹以外,还可装有54枚子弹头的子母弹头、空气燃料增爆弹头、战术钻地弹头和反雷达的电磁脉冲弹头,毁伤面积从几百到上千平方米……尽管研制出了“超级蜘蛛”,但由于经济困境和外交压力,俄罗斯不得不按照西方在1987年单方面制定的《导弹技术控制制度》(要求不得出口射程在300公里、载荷为500公斤的导弹),准备先推出射程为280公里的出口型“伊斯坎德尔-E”,以换取资金最终全面更替自己军队中老旧的“飞毛腿”导弹。

“9·11”的发生、台海局势的持续紧张以及随后发生的伊拉克战争,无疑为俄罗斯争取了时间。2004年原东欧国家有7个加入了北约,而俄罗斯也用同样的频率完成了“伊斯坎德尔”导弹的试射定型。2005年,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首次开始批量采购军事装备。2006年,俄罗斯军方公布将于2015年装备成建制的5个“伊斯坎德尔-M”导弹旅。2007年,普京手握“超级蜘蛛”已经量产的底牌,在面对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步骤加快时,首次发出将退出“中导条约”的威胁。

从军事战略和技术的角度看,“冷战”后美国维持大国优势的原则,就是试图用精确制导武器技术逐步终结对手导弹核武器时代的技术努力,也就是说,美国将加快在俄罗斯与中国周边建立陆基和海基反导系统。而今年8月8日发生的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军事冲突,恰恰表明了俄罗斯准备开始挑战美国的这个原则了。这也是“伊斯坎德尔”导弹最近频繁被国际媒体提到的真正原因。也许未来在媒体上会出现“××导弹危机”这个“冷战”时期的专用词语,而这个“××”首先会在哪里呢? 蜘蛛导弹武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