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展示最华丽的美 ——专访开幕式造型设计总监徐家华
作者:李伟2007年8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徐家华受聘成为开幕式化妆造型总设计师,她是最晚进入开幕式团队的主创人员,主战场是所有演员脖子以上的部位。
张艺谋认为化妆是一场硬仗,因为在很多大场面拍摄中,往往由于繁琐的化妆耽误拍摄时间。开幕式的表演面临着更大的工作压力,除了军乐团和“活字模”的演员外,1.5万名演员的造型都要经过化妆师打理。
徐家华带领着700多名化妆师从14点开始工作,化妆师们按节目分为多个小组,采取流水线作业。打底、描眉、画眼都分别由专门的化妆师完成,即使被分配打底的化妆师,每人也只负责一种颜色。
表演《丝绸之路》独舞的演员是第一位单独出镜的女性,她得到了徐家华的特殊关照,徐家华要让她成为全场最美的女性,甚至连她的脚底都绘上了云纹,因为她的举手投足都会被推为特写。徐家华要求她的团队对每一名演员都要进行最细致的塑造,现场有200台摄像机,她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是漂亮的。
“对我来讲,开幕式所有的节目都是重点。”徐家华说,“我对化妆师讲,在这台表演中,没有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之分,你们每个人化的妆都可能成为摄像机的重点,包括唐代装束的600名美人,我都不知道镜头会对准谁,所以谁都是重点。”
( 开幕式上的独舞表演《丝绸之路》
)
开幕式当天的炎热气温也给化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弹古琴的演员因天热脸上出油较多,化妆师专门买了控油的化妆品,把汗腺锁住,同时拿着粉扑和吸油纸站在边上随时补妆,还买了小电扇对着脸上一直吹到开场。演员们几千个头套都是量身定做,为了防止出汗脱落用法国胶水进行粘贴。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徐家华希望在50多分钟的时间内展现5000年妆容最华美的一面,所以在一张面容上不仅有“倭堕髻”的发型,甚至也结合戏曲化妆的眼影。“这是唐代的么?也不完全是,但肯定是中华妆容最美的一面。”徐家华说。
三联生活周刊:导演对你的要求是什么,你如何制定造型方案?
徐家华:去年8月北京奥组委要我提供简历,8月21日我和张艺谋见面。我就跟他讲,如果我来设计奥运会开幕式的造型,我会做得尽善尽美,美好的东西一定是全世界人民都喜欢的。另外,我说我能组建一支世界一流的造型团队。只用了15分钟,张艺谋就决定把这项工作交给我。
三联生活周刊:什么时候完成定妆的工作?
徐家华:起初的策划要在《礼乐》展现唐、宋、元、明、清5个朝代的衣装服饰,所以我最开始准备的也是这五朝的造型。实际上最后只保留了唐朝的风采,但我们已经设计好了全套的造型。很辛苦,也很遗憾。
我们画了很多图,去年11月,第一次给张艺谋看了五朝的造型图,每个朝代都有五六个造型。那天我们打印了厚厚一摞图纸,把图打开以后,他也感觉蛮震惊。后来张艺谋还问我,说你们图画得那么好,到人脸上能做成这么好吗?我就说导演你放心,我们做出来的造型肯定比画还要好。通过这些图之后,我们就开始做造型,每个朝代都做好图形,做好视频,做好发型,给他看。
三联生活周刊:造型师团队是如何搭建的?
徐家华:我先找了毛戈平、陈敏正和莽珊珊这些圈内的顶尖专家组建了核心团队。
今年3月底,我们确定了700人的化妆师队伍,人员主要来自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毛戈平化妆学校。5月1日开始培训,培训的时候还要保密,我把节目都分给不同团队,比如说这个学校是做3号、7号的造型,但是具体的节目是什么都没有说。然后给他们一个设计图是样板,没有头饰、发型,没有衣服,只有一张脸,要他们在上面画。所以他们一直到进入“鸟巢”前都不知道是什么节目,只知道自己家的节目编号。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考核,我们都打分的,分数低的淘汰,然后合格的再培训,到6月份再考试,如果通过,就开始分节目试妆。
三联生活周刊:大型开幕式动辄上千人的表演,这类造型有什么特殊要求?
徐家华:要保证绝对的整齐和统一。比如《击缶》和《太极》,4000多名演员的头发长短都是有明确尺寸。
其实《击缶》最早设计是要戴帽子的,不过在设计造型的时候,我们觉得2008个人都戴着那个灰色的帽子很压抑,我们就跟导演做了各种造型。我们把演员的头发剃成有棱角的造型,然后在脸上抹上有中国特点的“红映堂”,因为这在戏曲中用得很多,这个红在中国人看又很吉利,比如小孩子点一个红,戏曲中表现男子汉的英武很阳刚的,也用这个红。
你看的那个击缶者脑门上的红,也是两道工序,先抹一道红,然后再喷定型水。如果不喷定型水,他们一出汗,全部都会花掉,就很脏。全部都是流水作业,一边抹红,一边是喷定型。
三联生活周刊:在《诸子百家》中,为什么要为孔子的弟子做一个那么高的头冠?
徐家华: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节目,他们的服装我也喜欢。他们的头上饰品都是用四川的竹子做的,刚开始做造型的时候,我们是在他们的头上扎了3根人造羽毛。《诸子百家》设定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有固定的发型。但是完全写实的话,又不好看,变得太远也不行,我就强调一种古朴美。他们手中不是都拿着一个竹简么,我就觉得他们头上的竹饰品和手中的竹简会很配合,竹子在镜头中有种特别质朴的美感。
我们先为演员做了一个假发套,让演员戴好,然后上面梳一个发髻,在发髻上再做一个竹子的冠,为了防止冬夏温差过大变形,还专门做了一个固定的箍子。竹冠上再伸出3根羽毛,然后用竹簪子横着插过来,从下到顶端大概有1米长,在后台演员化好妆后进屋子都必须向后仰着脖子。
最开始我们用了3根人造羽毛,但后来害怕动物保护组织抗议,把羽毛换成了3张特种长纸,粉白颜色,看上去像羽毛。竹冠的定做还有一些波折,本来是交给四川汶川的一家工厂,结果地震后,工厂夷为平地了,我们又重新寻找了新的供应商。
三联生活周刊:在《丝绸之路》中“纸”上跳舞的独舞者是开幕式中少有的个体形象,这个人物造型如何把握?
徐家华:这个造型很有意思,我们给她的形象定位就是华丽,我们觉得要让她美到极致,她的镜头的每一个局部都要最漂亮的。
有一次李安来看彩排,完了之后他找了这名演员。李安说,你不是在广场上演出,你是在电视机前演出,而且前面的所有节目都是男人,你是出现的第一个女性角色,而且是唯一的一个角色,当时场上就你一个女的,你要非常漂亮。而且李安提醒她要注意表情,表情要甜美。所以在造型上我们都试了好多次了,尤其是她头上的饰品。第一次我们觉得很漂亮,但是大了一点,比例上不协调。她那个头冠很贵很贵,其实导演都满意了,但是我们还是再给她做。我们一定要让她最漂亮,所以这个演员的妆是非常奢华的,包括她的指甲,手上脚上的饰品都很漂亮,美到极致。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很多人对中国传统的大唐之美都有自己的认识,尤其是唐朝美人,这一形象你是如何考虑的?
徐家华:在《礼乐》中有600名唐朝美女,唐朝留给我们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看了很多画册。我们设计的方案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大写意。
比如发型,在唐代资料中都能看到,但是又不完全是唐代的。比如一些装饰的东西,怎么好看怎么做上去,完全按照写意的方法去造型。比如妆面,我们是将传统戏曲和唐代化妆样式进行了结合。她的眼影是淡淡的粉,就用了戏曲的旦角的化妆方法,嘴部、花钿又都是唐朝特有的写实。
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戏曲有一些精髓的东西,加在里面一定会好看。但是太戏曲化在镜头中又不太好看,所以要减弱,让它很柔和。所以最后,唐朝美女跟画册上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综合了画册的特点,通过化妆还把现在比较流行的颜色给画上去。■(文 / 李伟 实习记者:李凌达) 张艺谋总监造型设计徐家华化妆师演员造型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