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晓岚详解开幕式的灯光设计

作者:李伟

沙晓岚详解开幕式的灯光设计0

当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灯光总监沙晓岚走进“鸟巢”的时候,就被顶端的“碗缘”所深深吸引,那是一个长500余米、高14米的环状区域。这个总面积超过7000平方米的檐口立面,成为最后一棒火炬手李宁的跑道,沙晓岚也在8月8日之夜把它做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块空中环幕。

沙晓岚动用了63台大型数码投影机架设在三层观众席的前沿,经过了很多次试验,形成了21组互相连接的画面。此前全世界最大的拼接长度是120米,这是一项风险很大的尝试,而“鸟巢”和奥运开幕式则给了沙晓岚一次打破纪录的机会。

在每一个高潮部分,空中环幕都会呈现出激动人心的图景,从黑白水墨画到环游的蓝色鲸鱼,从2008张笑脸到火炬手脚下的“画轴”。“鸟巢”顶端的投影将场内气氛融为一炉,让每一名观众都觉得自己是表演的一部分。“这个空间简直就是为这项创意所预设的,尤其是‘碗缘’上那层半透明的膜,非常适合打投影,现场效果很震撼。”沙晓岚说。

在开幕式的现场,沙晓岚依旧十分紧张,因为投影仪的工作温度不能超过45摄氏度,而当晚的湿热天气让设备也面临运转的极限。“如果哪个机器不干活了,没有影像,最后的火炬点火都成问题。”沙晓岚说。

水墨意境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灯光设计的创意是追求高品位的东方美学目标,也就是说我们要摈弃一切廉价的、游离于大效果之外的变化噱头

从最初设计灯光的时候,我们就明确了灯光运用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在上半场要坚持黑白色调,在白的与黑的水墨画中找变化。到了中华《礼乐》的时候,再逐步出现颜色,仿佛宋彩的工笔画。到了现代部分,颜色要达到绚烂和梦幻极致,如同印象派的画作。

从“击缶而歌”开始,略带神秘的色彩氛围,将观众带入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画卷》是画轴展开的第一个段落,灯光利用“灰、白、黑”的调子,与演员的黑色服装、挥毫作画的表演和谐统一。演员的服装是黑的,在纸上画画,纸是白的,我们的光也是白的。只是当演员画出太阳的时候,才出现了一片红光。演员只在中间LED的纸上表演,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追求单纯简洁的方式。亮度控制与地面LED的光源平衡,再通过加强侧光对人物进行造型,能够清清楚楚在“白纸”上体现人物形象。

紧接《文字》一段,儒生们朗朗的吟诵,“字模”的铿锵表演,灯光在空间渲染了淡淡的色彩,加强了服装的色彩效果和字模的立体感。我们依然坚持黑白效果,但是底色略微加了点蓝光,使白色和棕色的服装能够从浅蓝的色调当中跳出来。这个蓝,我们基本也是以白光为主,到了中间“活字模”表演的时候,我们把周围的光压暗,突出中间的活字模,在活字模做变换的时候,我们用强烈的造型光,突出字模的立体感。

《戏曲》一段,灯光运用明亮的照度,夸张了中国戏曲服装的色彩,舞台画面色度渐强。至《丝路》、《礼乐》,灯光效果进入了工笔画的美术效果,色彩的饱和度也随之加强。

在《丝路》中,并没有直接骆驼的形象,而是以移动的纸张代表驼队,我们用数码灯在纸上打出沙漠的景象。舞者在纸上跳舞,我们再用追光灯把纸上的舞者突出强化,并且始终控制在橙色的调子里面。到“郑和下西洋”一段,因为是跟水有关系,我们基本用蓝调光影,然后把人物船桨用造型光雕刻出来,再配以“碗缘”的海浪的影像。

到中华《礼乐》,这是上半场结束,一定要突出大唐盛世的辉煌感,而升起的龙柱、五朝的歌舞使人仿佛置身于古代宫殿中,辉煌气氛几近极致,像一幅重彩工笔画。到这时候,需要最辉煌的光线。我们用的是橙黄、金黄、浅黄,基本是用暖色光来铺陈。在这场里面,我们“鸟巢”的“碗缘”打出了一幅流动的古画。

绚烂时刻

下篇由《星光》、《自然》到《梦想》3个段落组成。画幅上相继出现了星光五环、荧光“鸟巢”造型、韵味绵长的太极、气势磅礴的拳术和最后缓缓生起的九环星球。灯光设计使用现代装饰画和电脑绘画的手法,强化表演气氛,灯光艺术照明的变化节奏层层递进,逐步升华,随着舞台整体气氛最后进入高潮。

下篇开始,郎朗在中间弹钢琴,上千名发光的星星人站在LED下面表演。LED发出的绚烂色彩照在演员身上,形成一个个变幻丰富的色块,我们只是用一些辅助光把它打乱。然后当演员队伍散开的时候,同时灯光发亮,变成“和平鸽”。这时候我们把地面变成水一样洁净的深蓝。这场光我们需要极为干净的呈现效果。于是我们开始打出一个非常纯净的蓝色作为底色,然后外面勾了一个浅蓝的边,这个光是从上面照射的。

接下来是“太极”。太极前半部分,我们用造型灯把单独的太极高手“抠”出来,然后通过把投影打在“沙漠”上,在“沙漠”上投下太极的景象,形成高深莫测的气韵,这个投影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沙屏的拼接。之后“鸟巢”上面“碗缘”投影出现瀑布的景观。紧接便是“千人太极”,那是极为整齐的一段表演。演员们很有意境地站立,然后在音乐中逐渐展开动作。

我们就使用白光,让大家清清楚楚看到整齐划一的魅力——这是个亮堂堂的千人太极。在音乐的最高潮部分,我们把太极升华成另外一个境界,一个非常温暖以至燃烧成像化为太阳的热烈辉煌场面。

这个太极场景结束后,我们又转到“同一个梦想”的部分。地仓打开升起“地球”,我们在这个球体上面打出一个旋转的地球影像。不能用红光,否则会让人觉得是红灯笼。我们通过8台投影灯,拼接成一个旋转的地球。其实那个球没有转,而是影像在动。然后通过投影灯和电脑灯交替,打出春、夏、秋的变化意境,让观众感到季节轮回。我们用浅黄和绿色代表春,用红色代表夏,用橙色代表秋。当刘欢和莎拉·布莱曼演唱主题歌的时候,我们马上静止下来,跟地球有关的影像再度呈现出来,重新回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于是“鸟巢”的“碗缘”出现笑脸,球体又变成“地球”。

多媒体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本届开幕式舞台技术的一大特点,灯光设计与之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既保证了现场观赏又兼顾了电视转播的光比平衡。

开幕式的服装在画面中是流动的色块。为服装染色、造型,使演员着装后立体、漂亮和性格化,是灯光设计的另一重要内容。《画卷》中的古琴师,独坐琴台。在追光为主照明的基础上,以金黄色逆光为底色,在顶部施以淡淡的暖调光,使琴师极具造型感,并没有因为身着白色服装而感到色彩苍白。《文字》一段中,数百名持竹简吟诵的演员身着白色间赭色服装、高耸发冠,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弟子的造型。随着他们朗朗的吟诵和整齐的步伐,灯光提供了微微暖调光和侧面的造型光,使表演队伍和服装色彩相谐相和,气氛古朴典雅。《星光》一段,灯光则巧妙地与地面LED配合,利用其图案变化的光线,时而压弱空间照明,让演员的绿色荧光服装在地面光的辉映下熠熠发光,时而在空间使用色光突出表演。灯光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媒介,把艺术表演与艺术空间水乳交融般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以“点燃圣火”为例:李宁高悬在体育场顶部檐口边,在空中做着跑动的动作。此时的檐口立面由数码投影设备播放出由雅典点燃圣火到北京的整个火炬传递过程的片段画面。

这个浪漫而又深刻的创意完整地由灯光影像体现完成,在某种意义上,灯光影像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点火仪式中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文 / 李伟 实习记者:李凌达) 太极灯光设计沙晓岚开幕式艺术地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