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蜂在饶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王墨馥)

唯一的自然保护区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蜜蜂,人类只能再存活4年。”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所长王树壮笑言。从养蜂专业毕业后,王树壮就来到管理局从事科研,这七八年来,不仅深入了解蜜蜂的习性,更关注蜜蜂的生态意义。“世界上70%以上的植物需要昆虫授粉,这其中又有85%的植物需要蜜蜂来授粉。没有蜜蜂就不能授粉,就没有粮食,人类也没法存活。”他说。

“当年邹兆云先生15岁就在俄罗斯给一个蜂场主打工,积累了养蜂的经验,两次受到老板的奖励。40年后,1918年,他用马驮回来了15桶蜜蜂。”王树壮讲着过去的故事,“饶河以及附近地区蜜源植物非常丰富,木本有紫椴、康椴等上百种,草本有蚊子草、毛水苏、假泥胡等3个类型200多种,还有大豆、白瓜子等农作物。到三四十年代,饶河县的蜂群已经发展到1210箱,有几十户专业养蜂者。”

“1980年成立省级保护区,将饶河、虎林和宝清划为保护区,1997年升级为国家保护区的时候,就只划定了饶河为核心区。”饶河是东北黑蜂最初繁衍处,“随着养蜂人增多,放蜂的范围从饶河扩散到虎林、宝清,东北黑蜂与其他蜂种交配。因为蜜蜂是在空中交尾,如果不驱逐这个区域内其他蜜蜂,就很容易杂交。在我们饶河,非常严格地控制别的蜜蜂飞来,如果发现就用烟驱逐,也不允许转场的蜂农来放蜂。”在新疆也曾有黑蜂,叫伊犁黑蜂,但与其他蜂种杂交后,品质下降,现在很少见到纯正的伊犁黑蜂了。“虎林和宝清有一些从南方转场的蜂农,他们追花夺蜜,从春天南方花开开始采蜜,沿固定路线往北方走,他们的蜜蜂多是黄色的意大利蜜蜂,如果不加隔离,就会和我们的东北黑蜂杂交,那边的环境没有饶河这么封闭,所以国家级保护区只划了饶河。”王树壮说。

在保护区里,现在有535户养蜂专业户,“按每户3.5的平均人口,乘一下,这个数字还是不少的”。

靠天吃饭的养蜂人

“蜜蜂越冬是危险系数最高的阶段,现在这一箱蜂给我500块钱我都不卖,但是到了秋天准备越冬前,一箱蜂也就能卖200块钱。就是再有经验的养蜂人,也不能保证第二年春天一箱蜂能全部出窖。扣1/4,甚至扣一半的都太多了。”已经在大顶子山养了4年蜂的吴玉飞说。7月初,刚刚摇了今年的第一桶蜜。“今年见着蜜了,心里就踏实多了,这是个靠天吃饭的活,受自然因素影响太大。”吴玉飞抬头看看飞了满天的蜜蜂,一只只工蜂不断从他身边的巢房向外飞去。他说:“今天这些蜜蜂挺和善的,它们对化妆品的香味,还有汗味都很敏感,要是惹怒了它们,连我们都不惯着。”

每年清明前后,饶河的气温达到零上8摄氏度的时候,找个晴朗无风的天气,就是把蜂箱从越冬的蜂窖里抬出来的时候了。“蜜蜂在冬天半休眠,新陈代谢很低,活动量很小,是不排泄的。清明后选个好天气把它们抬出来,让它们飞翔排泄,排泄之后,蜜蜂就算是安全越冬了。”王树壮解释。

专业养蜂的蜂场,一个场至少有50个种群,一个种群在一个蜂箱,规模养蜂可以达到200箱。初期得备20箱左右,几年规模就起来了。“一种蜂箱是标准的舒二蜂箱,比较小一点,里面可以放10张纸脾。还有一种是邹氏养蜂习惯使用的蜂箱,里面最多能放18张脾,比较大。养蜂就要养强群,抗病性和抗逆性会更强。”纸脾是蜜蜂在蜂箱内活动的地方,上面有蜜房,蜜房一个挨一个布满整张脾,每一个蜜房能放进去半颗黄豆,每一行交错,看上去非常整齐。

“我们这个保护区和别的保护区不一样,别的保护区的核心区,越少人烟越好,但是蜜蜂和别的动物不一样。东北黑蜂从血缘看属于俄罗斯远东蜜蜂,在饶河特定的生态环境下,通过人为选择和自然选择形成了适应当地生态的地理亚种。把蜂种保护下来,必须要依靠养蜂者参与。保护区内极少的野生蜂群也是从人工蜂群中飞逃出去的,每到春天,蜂农就要把越冬存活下来的蜂群从县城的蜂窖运到山上去。”王树壮说,“这也是个体力活。”

“我们也有自己习惯的放蜂的地方,只要这个地方蜜源植物没被砍伐,收成还行,第二年还会把蜂运到这里来放。”吴玉飞说,“我们养蜂的也都有自己的规矩,一般这个地方有人占了,下一年知道这人还来,也就不会再去占了。但有些蜜源植物丰富的地方还是养蜂的兵家必争之地,比如老鹰山和宝马山,基本是我的蜂场设在这儿了,离开5到10米就有蜜源植物。我在的这个大顶子山环境挺好,这几年这片的椴树没有砍。不足的是我这个场子离蜜源植物远点,大概得一两公里,蜜蜂活动范围的半径最多不过5公里。”从春天上山,一直到秋天准备越冬,养蜂人基本就生活在山上,“有的家里就是女人上来看着,到摇蜜的时候家里人再上来帮忙”。

“东北黑蜂的春繁能力非常强。”王树壮说,“蜜蜂分蜂王、雄蜂和工蜂,是三性蜂。蜂王是雌性蜂,是受精卵发育成的,它是终生吃蜂王浆的,所以生殖器官发育比较完善,寿命也比较长,个头最大,一般用于生产的蜂王用三四年。一个群里只有一个蜂王。雄蜂是未受精卵发育成的,主要用于繁殖。工蜂是受精卵发育的,但是只吃3天蜂王浆,所以性器官发育不成熟不完全,个头最小。工蜂分外勤蜂和内勤蜂,外勤蜂负责侦查、采蜜,内勤蜂负责育幼、饲喂蜂王、酿蜜和清扫蜂巢。如果一个群里的蜂王品质下降了,工蜂就会用王浆培育出新蜂王。培养出来的处女王,在几天内飞出巢,跟若干只雄蜂交配,它的体内有储精囊,把精液储存起来,然后在产卵过程中就自己说了算了。”每到秋天越冬前,蜂王产完最后一批受精卵后,雄蜂就会被赶出蜂巢,巢里只剩下蜂王和适龄的工蜂越冬,适龄蜂是没经过采蜜的蜂。“这时候蜂王也不再吃蜂王浆,肚子非常小,比工蜂大不了多少,所以就不会再产卵了。”到了第二年春天,为了准备花开之后采蜜,工蜂又开始喂蜂王吃蜂王浆。“蜂王会产下未受精卵,由越冬的工蜂抚育。这些卵3天变肉虫,肉虫长大需要6天,然后就变成蛹,再经过12天出来就是雄蜂了,总共要21天。”蜂王跟采蜜期间工作的工蜂交配后会产下受精卵,“外界有蜜源后,繁殖量一下陡增,蜂王一天能产2000个卵,达到自身的重量”。吴玉飞指着纸脾上已经被填满的蜜房说:“这些跟蜜房齐平的蛹是工蜂,稍微高一点的是‘懒公子’,是雄蜂。”

“东北黑蜂的抗病性强,一般不会得病,所以我们也不用药,蜂蜜也就是纯绿色没污染的。”王树壮说起东北黑蜂的优势滔滔不绝,“它们的采集力也是一流的。从开花到花谢,一个花季,创造过一群一季椴树蜜源超过250公斤的纪录,其他的蜜蜂根本比不上。我们也曾经去南方放过蜂,采集力明显优越。”从理论上说,椴树是在7月5日左右开花,但是连续很多年提前开了,先是紫椴,紫椴采完康椴就开花了,交替的花期能达到20天左右。最理想的蜂场是四面环山的低洼地,因为日照受热不一致,花期也会有交替,这样不会浪费蜜源,也不至于使蜜蜂太累。“采蜜季节的工蜂只能活15天左右,都是累死的。”王树壮说,“保护区里蜂农的生存只能依赖于椴树蜜源,其他蜜源不能形成商品蜜源,也就是大宗蜜源。能够采集到一定量,形成商品出售的只有椴树蜜。”而椴树蜜最多能采到7月25日。在保护区内,椴树数量比较多,而且流蜜涌、多、快。“椴树10到15年开花,20年以后流蜜量渐增,50到80年流蜜量最大,100年以后流蜜量减少。30年树龄的,一年流蜜量能达到30公斤。”

但是吴玉飞专门干养蜂已经4年,今年才第一次见到蜜。“今年看来是不用自己掏钱喂了,去年和大前年都自己掏钱喂饲料,前年是个平,也就是采的蜜,蜜蜂能自给自足,没能剩下让我们摇的了。我养蜂赶上两年大旱,树上有花,花非常厚,天就是不下雨,到这个季节,眼瞅着花落满地都是,一点招儿没有。雨天也不行,正采蜜呢,一场暴雨就完了,没有了。虫灾不行,前年就是虫灾,把花全啃掉了。而且椴树流蜜自身就分大小年,今年流蜜量大了,下一年就少了,再下一年就基本绝了。今年不是大年,估计就能落个中收。”

“在椴树大流蜜之前,要培育出若干‘小王’。在采蜜前一个星期或10天左右,就把‘老王’圈起来,这时群内就没有蜂王产卵,子就断了。这是为了减少蜂群内勤蜂的工作量,不用抚育幼儿就都出去采蜜了。把‘老王’抓走,造成无王,三五天群内蜜蜂就都知道没有蜂王了,没有‘王’也会采蜜,但是蜂群管理无序,采蜜量不会很大。等椴树大流蜜之后,把在交尾群交配过的‘新王’放进去产卵,这时蜂群采蜜的积极性就高了。”有经验的王树壮说。

记者看到,刚刚摇成的第一批蜜,一个大桶,里面装了一个可转动的架子,打开蜂箱,拿出一个脾,上面爬满了蜜蜂,“这一张上面要是爬满了能有2000只,但是现在天热,估计一张上面也就是1000多只。”王树壮说,“工蜂飞回来,把储蜜囊里的蜜吐到蜂房里,内勤蜂负责酿,并保持巢房里的温度在32摄氏度,差不多3天酿造好,就是成熟的蜂蜜。这时候会在巢房上用蜂蜡加一层盖给封上,看到这种情况就能摇蜜了。”记者接过一个脾,被叮嘱要小心接着,因为脾很重,能有10多斤。把脾挂在架子上,转动架子,蜂蜜甩到桶壁上,然后从桶上的龙头里缓缓流出黄澄澄的蜜,“还要把花粉之类的杂质过滤掉”。摇一次有10到20斤就很不错了,一个花季,一箱能摇3~5次。

“我们有的时候也赶秋场。”吴玉飞说,“收完椴树蜜,会有一些农作物开花,我们就转场到底边去放蜂,白瓜的产蜜量比较大。但是去年大豆的价格很高,今年很多人种大豆了,白瓜少了。别人种,我们跟着沾光,别人不种我们就只能回家了。蜂蜜有人来收,但是如果给的价太低,我们肯定要自己拉出去卖的。”

“准备越冬前,一定要彻底除螨,螨是对蜜蜂威胁最大的寄生虫。然后就要喂足了过冬的饲料,饲料应该是正品的蜜,不能结晶,要适合它冬天食用,太浓了结晶了也不行。一般到越冬时候一个箱能有5个脾,每个脾得预备5斤饲料。箱内保温物搁完了,箱外保温物是特别关键的,锯末子、草帘子都得用上,温度上下不能超过零上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但是东北黑蜂对北方温度的适应性还是很强,比较耐寒。王树壮说:“有一年一个蜂农把一个蜂箱当成空箱留在外面了,过了一个冬天,第二年还是有蜂飞出来了。”

“这两年自然灾害太严重,如果自己喂就是要赔钱的,所以到了冬天,养蜂的也就不喂了,第二年能出多少是多少。”

东北黑蜂的发展空间

饶河县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有得天独厚的良好自然屏障隔离条件。到保护区的交通不便,只有一条水泥路面公路,与外界的经济活动不多,这些是保存东北黑蜂基因库的优势。“国家这些年有很多的惠农政策,但是蜂农也是农民,却几乎没有任何给蜂农的优惠政策。”王树壮说,“比如这几年绝产,蜂农只能硬扛着,想不干了,舍不得这些蜂;想处理卖掉,也没人买。去年虫害,蜂蜜又是绝产,县里只给每户蜂农发了两袋大米两袋白面救济一下。”

“专门养蜂太吃亏了。我现在就想,等我老了,别的干不动了,再来养蜂比较好。有工作等退休后拿着养老金,养蜂就当做打发时间的事来干,年头好就挣点,年份不好也就是搭点饲料钱。但是全指望养蜂挣钱,太没准了。”吴玉飞说,“还有一种情况比较好,家里种地,兼顾着养蜂。春天地种上了,正好蜜蜂春繁,然后接着采蜜,就上山来摇蜜,收完椴树蜜再忙秋收,很充实,主业不收,副业抓,副业不好还有主业扛着。只要了解了蜜蜂的习性,根据它们的生态,养蜂并不难。”吴玉飞的场里有100多箱蜂,在这个采集季节,蜂群在天空中穿梭,“今年5月有一次强降温,树木也受到了影响,但愿今年能顺利过这个花季”。

蜂农的直接收益是蜂蜜、花粉、蜂王浆、蜂胶这些产品。“蜂蜜好取,赶上大年,巢里的蜜多,蜜房蓄满了,蜜蜂会用蜂蜡加高蜜房,继续往里面储蜜,我们摇完蜜,把加高的那一块割下来,就是蜂蜡,粗糙的蜂蜡一斤的收购价就能到10块钱。”吴玉飞说,“花粉也比较好取,蜜蜂身上沾的花粉都收集在腿部的一个花粉袋里,我们在巢门的地方设个网,蜜蜂能过去,但腿上的花粉袋就被刮下来了。”最难取的是王浆,“工蜂头上有两个王浆旋体,分泌出王浆口对口饲喂蜂王,蜂王浆采得很不容易。我们设了专门的育王箱,有很多手指粗细的容器,往里面移卵,给工蜂造成一种无王的环境,迫使蜜蜂接收人类给它们移的这些卵,接收了就往里吐浆,72小时后卵变成虫,要把虫挑掉,再移卵”。

东北黑蜂产品在蜂业领域首批被批准为原产地保护产品,现在叫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连续8年获得欧盟有机食品认证组织的认证。“但是现在蜜源植物减少了,2000年,最高产量每群超过250公斤,2004年又是好年头,结果每群只产50公斤左右,相差太悬殊了。”另外在保种的前提下,能向全国提供优良种王,改善国内蜜蜂的品质,“东北黑蜂在专家眼里是宝贝,与黑蜂杂交后的黄色意大利蜜蜂的采集力明显提高了”。

“现在全世界都在闹粮荒,粮食紧张,养三五箱蜂的效果比开一亩地的效果还要明显。饶河有耕地300万亩,假如这300万亩农田都用蜜蜂来授粉,饶河这个地方每年能增产1.6亿元。”王树壮说,“国外养蜂最主要的目的,是受雇于农场主做授粉工作,养蜂的直接经济效益远小于间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以达到直接经济效益的5~10倍。现在我们这里也有这方面的发展,农场主花钱雇养蜂的,尤其是种白瓜的,经过蜜蜂授粉,产量增幅能达到200%。养蜂在国外被誉为‘农业之翼’,已经成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蜂饶河东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