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并购悬念与国际化冲动不再

作者:黄燕

一场家电领域的“联想收购IBM”正拉开帷幕,不过这次的主角不太可能是中国公司。5月16日,通用电气(GE)终于宣布出售旗下家电业务。几个月来GE董事会一直在对这个已有101年历史的部门进行考量,2007年度家电业务贡献了70亿美元营业收入,占集团全部营业收入的4%。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GE今年第一季度交出了一份5年来最糟糕的业绩报表,营业收入下降6%,首次低于华尔街预期,由此引发股价大幅下跌。GE全球CEO杰夫·伊梅尔特解释说,公司乐于在此时把家电部门卖个好价钱,当然建立合资公司和转投资也是备选方案。

谁会成为买家?5月28日杰夫·伊梅尔特在韩国首尔的企业家早餐会上列举了几家人选,包括LG、墨西哥的Controladora Mabe、土耳其的Arcelik,以及中国的海尔。伊梅尔特认为这场竞购可能持续6至9个月,而LG是最有可能接盘的公司之一。可几天后他在北京又给出了另一种说法,“LG、海尔,包括瑞士的伊莱克斯都是潜在买家,现在谈论谁最有可能收购成功还为时太早”。被点名的LG随后向首尔交易所提交声明,澄清目前尚未决定是否提出收购,不过LG总裁南镛表态称的确在关注GE出售一事,如果拿下GE,LG将在销售规模上超过伊莱克斯,更加逼近全球第一大家电厂商惠而浦。同时有消息称海尔正在积极制订收购方案,并与国家开发银行接触以解决资金问题,但5月30日上市公司青岛海尔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澄清公司到目前为止并未参与GE收购事宜。

家电行业专家刘步尘认为,海尔接盘GE家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以GE每年7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规模,投行对它的估价在50亿到80亿美元之间,考虑到GE并不是因为亏损甩包袱,肯定不会贱卖。而海尔上市公司的年利润只有十几亿元人民币,支付能力是摆在眼前的最大问题”。2005年海尔曾经联手贝恩资本和黑石基金竞购美泰电气,最终因为出价12.8亿美元低于惠而浦而败下阵来。此次收购支付能力仍然是个大问题,尽管海尔可能通过银行以及发行新股方式筹措资金,“但很难想象企业自己手中缺乏资金全靠外部筹措,这样的收购成功希望很小”。另一方面,私募基金受次贷危机影响,今年的盈利也大不如前,黑石一季度财报显示其净利润从2007年同期的11.3亿美元变为净亏损2.51亿美元,这增大了海尔寻找合作伙伴的难度。

即使抛开资金,对任何一家中国家电企业来说,GE这样的庞然大物也很难消化。美的电器总裁方洪波告诉记者:“从整体规模、运营管理、企业文化各方面看,我认为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具备接盘GE家电的能力,最有可能收购的就是LG。”方洪波同时透露,此前GE和美的已经收购的小天鹅有OEM合作,即使GE出售家电业务,双方合作也不会受到影响。国内家电业跨国收购的先例只有TCL收购汤姆逊,然而结果是TCL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足以提醒中国企业,慎重面对跨国并购。”海尔在中国家电业内的国际化程度已是最高,其品牌几乎是中国家电的代名词,但至今海尔来自海外市场的收入只有国内的一半,尽管海尔在多个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和生产基地,今年还将美国生产的卡萨帝冰箱返销回国内。“海尔在美国的高端市场拓展难度很大,把美国生产的冰箱拿回中国销售也有这方面原因。”刘步尘评论说。

尽管GE的家电业务仍然在美国市场居于第二位,仅次于惠而浦,但整个白电行业已经趋于稳定,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日、韩企业已经在平板电视代替传统CRT电视的浪潮中确立了自己的技术优势,而白电业并没有哪家公司获得这种优势,这也是LG对GE家电犹豫不决的原因之一。事实上,LG在美国市场的品牌拓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统计显示LG洗衣机去年在售价高于2500美元的高端洗衣机市场上的份额为22.8%,而3年前,它在相同市场的份额仅为6%。LG去年在美国家电市场的销售额达到了28.8亿美元,几乎是2004年的3倍。LG曾经靠低价微波炉打入海外市场,而现在他们更多销售收入来自设计精巧的手机和平板电视,同时LG还是全球第二大液晶屏供应商。

当然,在美国这样的主流市场上,不论海尔还是LG都面临着推广难题,GE品牌对销售收入的提升将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在于,为一个有使用期限的品牌花大价钱是否值得?2007年底联想出人意料地宣布提前两年放弃在笔记本电脑上使用IBM品牌,尽管此前收购协议允许联想使用IBM品牌直到2010年。“要知道别人的品牌只是过渡,收购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发展壮大自己的品牌,而这其中的运作非常考验企业实力。”刘步尘告诉记者。毫无疑问LG已经是一家全球化公司,海尔从2005年起就明确提出了国际化路线,但在面临跨国并购时他们都更加谨慎。GE的市场份额对渴望成为全球第一大家电厂商的LG仍有吸引力,“问题是价格和具体条款。”基金公司Tempis的电子产品和技术专家迈克尔·米恩(Michael Min)评论说。 国际化GE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