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兄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北宋时期,四川出现过两个以文学、书法著名的苏姓家族。一家是人们熟悉的眉山“三苏”,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另一家是铜山苏舜元(才翁)、苏舜钦(子美)兄弟,人称“二苏”。“二苏”兄弟是“三苏”的文学前辈,他们蜚声文坛时,“三苏”父子还未出道。( 沧浪亭 )
铜山苏氏发迹早,“二苏”曾祖苏协在北宋初年就出川做官,祖父苏易简历任政府要职,深得宋太宗信任。易简“才思敏瞻”,“雅善笔札,尤善谈笑”,嗜酒如命。太宗曾经用草书写了《劝酒》两章赐给他,“令对其母读之”,虽然收敛一些,上班时间不敢饮,但平日仍然沉湎于酒,终因酒而死。苏易简39岁去世,未能看到孙子苏舜元、苏舜钦出世。“二苏”兄弟年寿也不高,苏舜元得年49岁,苏舜钦只活了41岁。
苏家是北宋著名的收藏大户,藏有王羲之《兰亭序》和《快雪时晴帖》,王献之《十二月帖》,智永《千字文》,怀素《自叙帖》,还有颜真卿、杨凝式的手迹,皆晋唐名迹。苏家收到怀素《自叙帖》,卷首第一纸破碎,苏舜钦补写了前六行,笔体与原迹十分协调。如果米芾未在《宝章待访录》和《书史》里记下这件事,恐怕后人很难看破苏舜钦的补笔。
“二苏”是诗人兼书家。说到诗,两人都是“豪放”一路的风格。舜元“为人精悍任气节,为诗歌亦豪健”,苏舜钦“喜为健句”,时发愤懑于诗歌,往往惊人。现在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说他变革宋初风行的那种感情贫乏、追求形式美和娱乐化的诗歌风气,打开了宋诗的道路。钱钟书《宋诗选注》里只选了苏舜钦的诗,认为他的诗“情感比较激昂,语言比较畅达,只是修辞上也常犯粗糙生硬的毛病”。
苏氏兄弟的书法名噪一世,北宋末年编成的《宣和书谱》记载最全面:苏舜钦“尤工行、草,评书之流谓入妙品,当时残章片简,传播天下”;舜元“善篆、隶,亦工草字,书名与舜钦相先后”。《宣和书谱》是宋徽宗敕编的书,书中的评述代表了当时官方的主流观点。看得出,当时苏舜钦的名望高于舜元。
( 苏舜钦 )
此前,徽宗的父亲神宗却是重舜元而轻舜钦。神宗出生那一年,按农历算,正巧是苏舜钦去世之年,20年后的1068年即皇帝位。元丰年间,舜元之子苏澥拜官,上朝晋见,神宗久闻舜元的书名,想看看他的字,问苏澥家里有没有?苏澥说有,其实没有。他到亲友家强行索要,得数十百字献上,神宗一看就丢到座位后面。后来近侍打开一看,原来是苏舜钦的字。北宋人说这个“故事”,只是佩服神宗“圣鉴”之精,传至南宋,文人理解出另一层意思,神宗“绝重才翁书,得子美书则弃去”。
苏轼、黄庭坚对“二苏”各有一番评价。苏轼感觉,“苏子美兄弟俱太俊,非有余,乃不足也”,这是往短处说,兄弟俩都有份。另一句话专说苏舜钦,“自苏子美死,遂觉笔法中绝”,言下之意,舜钦懂笔法,这是夸奖。黄庭坚谈到苏舜钦,带着书写体验的同情,专看最难的用笔,肯定舜钦“用笔沉实,极不凡”。黄庭坚更欣赏苏舜钦,但他感叹自己“四十年来绝难得知音”。
( 北宋苏舜钦补写的怀素《自叙帖》前六行 )
苏氏兄弟都擅长草书,刘克庄誉为“二苏草圣,独步本朝”。“草圣”本是东汉书家张芝的专有徽号,唐朝文人开始泛用,给张旭、怀素戴上草圣的桂冠。宋朝文人承袭唐风,也用草圣恭维草书家。在北宋,兄弟、父子皆善书法且并名而立的例子很少,工草书而齐名者更少。黄庭坚、黄幼安兄弟俱好草书,但“二黄”晚出,而且黄幼安并无名望。苏轼、苏辙兄弟的书名虽然大于黄氏兄弟,但草书非其所长。在宋朝,唯有苏家舜元、舜钦兄弟并以草书名世,可谓“独步本朝”了。
“二苏”的草书师法唐人,曾经影响北宋书风。大概他们不以书法为务,书迹向来少,北宋末年的宣和年间,御府收藏古今书家作品,只得到苏舜钦四件行书和一件草书,而舜元的书迹一件也没有收到。明朝文征明辑刻的《停云馆帖》,收有苏舜元《杂书帖》和苏舜钦《与子玉长官书》,皆草书,一对比,不相类,苏舜元清净老健,“笔简而意足”,而舜钦疏放诡谲。也许“苏舜钦书,平日不逮舜元”,应了张舜民的这句话。舜民是陈师道的姊夫,也是苏轼的友人。
( 北宋苏舜元草书 )
卷帙浩繁的《宋史·文苑》只有《苏舜钦传》,传末把苏舜元简单勾勒了一下,只有40余字,他的生平行状简单得模糊不清。苏舜钦更受人注意,俗名比舜元大得多,“故事”也多,往往和酒相关。
苏舜钦和他祖父一样嗜酒,甚至读书佐饮,传出“《汉书》下酒”的佳话。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记载,苏舜钦在岳丈杜衍家,每晚读书都要饮一斗酒。杜衍犯疑,派人暗中窥探,见舜钦正在读《汉书·张良传》,每有感慨则满饮一大杯。杜衍知道后笑道:有这样的下酒物,饮一斗酒实在不算多!苏舜钦《暑中闲咏》诗云:“嘉果浮沉酒半醺,床头书册乱纷纷。北轩凉风开疏竹,卧看青天行白云。”有书有酒,这是他的生活写照。杜衍是仁宗朝宰相,晚年喜好写草书,常与舜钦讨论书法。
( 北宋周越的草书 )
苏舜钦性格慷慨,诗风豪健有生气,草书尤俊快,三者贴合。他喜欢在酣醉状态下写草书,酒后之笔未必皆是佳作,但醉笔草书却像张旭再世,仿佛今天“模仿秀”之类的节目。《宋史》说他“每酣醉落笔,争为人所传”,放大了他的草书名声。南宋陆游写过一首《苏沧浪草书绢图歌》,由苏舜钦的草书遥想他酒后写草书的风采。那幅图画看不到了,诗句有描绘:“骑鲸仙人醉题诗,字大如斗健欲飞,利刃猛斫生蛟螭,墨渴字燥尤怪奇。”
陆游诗题中的“苏沧浪”是苏舜钦的别号。37岁那年,苏舜钦削职为民,流寓苏州,以4万钱买下吴越广陵王花园,在园内用水石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故人称“苏沧浪”。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苏州名园之一。苏舜钦的苏州生活,在他《报韩维书》中有详细的描述,极夸苏州山水之清,人情之善,适口的渚茶、莼鲈、稻蟹,还有足以让他销忧的“野酿”。
苏舜钦罢官是由酒宴引发事端。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期间,“引用一时闻人”,他把苏舜钦引荐到朝廷,主管进奏院。庆历四年(1044年),苏舜钦用公款摆酒会,“召妓乐”,宴请一时名士。任子出身的文人李定攀附名流,想出席,苏舜钦拒之门外,此人发泄怨恨,“腾谤于都下”。御史中丞王拱辰为了动摇杜衍的相位,指使人弹劾苏舜钦,判监守自盗,革职为民,聚会的那些名流一一逐出京城,诗人梅尧臣(圣俞)也在其列。事后,王拱辰得意地说:“吾一举网尽矣!”这一网下去,苏舜钦丢了官,感受到世态炎凉,好友梅尧臣也埋怨苏舜钦意气用事,有诗道:“客有十人至,共食一鼎珍。一客不得食,覆鼎伤众宾。”政治斗争改变了苏舜钦的人生,辞亲别友、远离京城,远举之地竟是范仲淹的故乡,江南水乡苏州。苏州成全了苏舜钦的文学创作,他在苏州写的《水调歌头·沧浪亭》和《沧浪亭记》,都是广为流传的文学名篇。
在苏州,苏舜钦依然好酒,《沧浪静吟》诗写道:“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澄醪不满缸。”他心里装着屈辱,期待朝廷任用,以《对酒》为题宣泄愤懑:“读书百车人不知,地下刘伶吾与归!”他只能以酒解忧,“一饮一斗心浩然”。酒加愁,毁伤身心,复官湖州长史不久就去世了。
苏舜钦自视极高,生前还有一件憾事:“吾不幸写字为人比周越,作诗为人比梅尧臣。”梅诗“清切闲淡”,周越草书“字法软”,当然不类苏舜钦。大概“二苏草圣,独步本朝”才合他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