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是一种社会姿态
作者:薛巍( 丘吉尔的反应能力之快和谈吐之幽默一直为英国人所称道 )
三种关于幽默的理论
关于幽默和笑有很多种解释,美国学者约翰·莫瑞尔归纳出三类:优越论、舒缓论和反讽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霍布斯认为,笑产生于一种优越于他人的感觉。弗洛伊德在他1905年所著《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中认为,笑有效地利用了原本会被用作容忍和压抑思想活动的能量,这种能量被舒缓或释放,从而产生了愉悦感。柏格森、康德、叔本华、克尔凯郭尔等人则认为,幽默产生于期望要发生的状况跟实际发生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在英国最机智的人的评选结果中,丘吉尔排名第5,撒切尔夫人名列第12。丘吉尔可谓英国政坛上词锋最咄咄逼人的政治家,他的反应能力之快和谈吐之幽默一直为英国人所称道。英国出了一本《温斯顿·丘吉尔的幽默和智慧》,收集了1000多句丘吉尔的名言隽语。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典故是,有一晚,丘吉尔在下议院多喝了两杯,遇到工党女议员贝茜·布拉多克,一个身段极肥胖的女人,她气冲冲地说:“你喝醉了!而更加重要的是你醉得令人恶心!”就是在这种醉醺醺的状态下,丘吉尔的话也充满了杀伤力:“贝茜,你好丑。而且,尽管我今天醉醺醺的,明天早上我就清醒了,而你明天还是那么丑。”这一条可以用优越论来解释。
尽管撒切尔“铁娘子”的外号比其幽默感更有名,她也曾经讽刺道:“做大人物就像做淑女一样。如果你告诉人们你是,就说明你不是。”
《独立报》一篇文章说,其实几个世纪以来,女性的幽默帮助形成了英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他们找出了几位有幽默感的英国女性作例证,比如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议员阿斯特。有一次丘吉尔对她说,议会里有一位女性就好像他在洗澡时有人闯了进去。对此,她反驳说:“你还没帅到要担心这种事的地步。”
( 在英国最机智的人的评选结果中,王尔德排名第一 )
露西·波特写道:“他们说养活肉食者占用的土地是养活素食者所需土地的6倍,这也不奇怪,因为豆苗不会像绵羊那样四处乱跑。我想这就是农民不追逐蔬菜种植的原因,追起来没什么快感。”这属于反讽,说到豆苗,人们期望的是要种植更多的豆苗,但她实际说的是豆苗不会跑。
从众多女作家和政治家的句子中当然能找出一些幽默的,但总体上来说,女性缺乏幽默感。据说男性之所以很幽默,是吸引女性的需要。风趣是社交性的、表演性的,是男人给别的男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方式。现在,女性可以通过购买新潮的东西来给别的女性留下印象。
弗洛伊德在《论幽默》中说:“跟玩笑和喜剧一样,幽默具有某种释放性的东西,但是它也有一些庄严和高尚的东西。这个庄严在于自我不愿使自己屈服于痛苦,自我坚信他不会被外部世界施加的创伤所影响。”弗洛伊德并没有说只有男人才能不屈服于痛苦,但男性更具有这种强力意志。
幽默与粗俗
如果说男性比女性更风趣,那是因为男性具有生命的悲剧意识。从时间上说,喜剧的出现晚于悲剧,因为喜剧是以“上帝的视角”看生命——人类的肮脏、可笑和反复。悲剧采取的只是人类的视角——生存的沉重、悲惨和必死性。喜剧使人类站在奥林匹亚山上嘲笑自己。
喜剧需要一种跳开自己的命运的能力。普列斯纳说,动物的生活是以某一对象为中心的,动物只是简单地活着、经历着。人类不仅活着、经历着,他们还体验着他们所经历的东西,不仅有对外界的意识,同时还有自我意识。人类对于自身和自身的经验有着一种思考的态度。他们可以通过脱离出来从远处观察自己即时的经验而超越了自然限定的范围。这种思考的行为使人类从自身抽离,从而和自然发生了断裂。这种断裂和脱离是人类的特性。
《名利场》专栏作家希钦斯在《为什么女性很无趣》一文中说:“风趣毕竟是聪明的表现。男人几乎会嘲笑任何事情,通常是因为那些事情特别愚蠢。男性的幽默喜欢嘲笑某人,并且知道生活以笑话开场。幽默是抵御可笑的东西的盔甲。而内心柔弱的女性希望生活一帆风顺,幸福美满,而不是悲凉凄惨。”
希钦斯具体分析了男人受到的压抑:“因为幽默是聪明的表现,所以男性不希望女性很幽默。他们希望女性做他们的听众而不是对手。男人有太多不自在的地方,女性要想取笑他们简直太容易了。男人有前列腺,它有衰竭的趋势,他们的心脏和性器官也如此。这只会让男人觉得有趣。出于某些原因,女性不觉得她们身体的衰朽会有趣。
“对女性来说,生育是一件大事,让她们感到严肃、庄重,对此男性只能干瞪眼。
“男人被女人的生育能力震慑住了。它赋予女性无可挑战的权威。而幽默最早的起源就是捉弄权威。讽刺本身被称作奴隶的荣耀。因此男人在一起开玩笑并且不希望女性在场时,他们其实是承认了女人的地位。在古罗马每年的农神节上,奴隶会扮作主人,暂时地摆脱主人的控制。男性颠覆性的幽默都以把女人作为取笑的对象和牺牲品为基础。男人要假装他们不是仆从,女人假装她们不是君王。人人都跟妻子行房,但不是所有的女人都会怀孕。但到了一定的阶段女性得知男人还是必不可少的,女系氏族社会就终结了。处于这种不稳定的地位的男人不喜欢被嘲笑。”
女性为什么不爱笑呢?“对女性来说,有趣与否的问题是次要的,她们天生对更高的、不是开玩笑的繁衍的使命有清醒的意识。那些经受极大的痛苦、冒着生命危险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来的人无法认为那很微不足道。”
四个阶段的四种反讽
柏格森说,当应该灵活应变的时候,性格、精神或身体表现得很僵硬,导致没有采取别人期望的行动,这就会产生滑稽的效果。滑稽让社会感到不安,于是社会用笑这种姿态来对付它,当事人就会立即摆出应该有的模样,因而笑能惩罚不良风尚。
滑稽类似于反讽。按照百科全书和字典的解释,反讽的意思是“口头上表达的意思跟真实的意思相反”。《卫报》专栏作家佐伊·威廉姆斯概括了反讽经历的四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苏格拉底的反讽,他在对话过程中假装自己无知,装出相信对方的思考能力的样子,然后指出对方发言中的矛盾。第二阶段,德国哲学家施莱格尔构造的浪漫主义的反讽,它是一种复杂的哲学工具,正反两方是一个人的分裂的两种自我,使得他具有多重视角,能得到全面真理。英国文学反讽的传统其实是源自苏格拉底而非浪漫主义,通过描绘真相的反面来强调真理。第三阶段,作为提出异议的工具的反讽,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国言论和战争的现实之间的背离导致反讽成了揭穿欺骗性宣传的工具。第四阶段,后现代主义的反讽,即愤世嫉俗的态度,否定真诚、绝对真理和道德的确定性。
英国人以为他们有反讽的传统,德国人和美国人则没有。德国人的严肃是出了名的。美国人乐观、爱国、天真地自信,这些品质欧洲在经历了多次战争之后都已经丢失了。而这些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信仰上帝和人性的善良等等,而反讽跟信仰是不相容的,因为质疑会导致信仰消失。再者,美国人乐善好施,如果持反讽精神的话,乐善好施的精神就无法持续。其实美国的一些文学作品和电视节目非常具有反讽精神。
在“9·11”恐怖袭击发生之后,美国媒体纷纷喊说“反讽的终结”。《时代》周刊的专栏作家罗杰·罗森布拉特(Roger Rosenblatt)写道:“这次恐怖袭击的一个好处是能够造成反讽的时代的终结。30年来,大致是自双塔建成之日起,美国知识界的人声称不要相信或认真对待任何东西,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再也不是这样了。撞进世贸中心的飞机是真的,火苗、烟雾、警报声、街上的寂静是真的,怒火、苦痛是真的,日常生活的珍贵是真的。”好像如同“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9·11”之后也不应该再有反讽。罗森布拉特认为带着反讽会破坏社会的团结,但他反对的其实是后现代主义。反讽不是不满的原因,而是其结果,“反讽主义者的反讽不是因为他们不关心,而是因为过于关心”。■ 姿态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