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的胜利
作者:苌苌(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文版 )
猪头猪身龙尾巴
从来不怀疑J.K.罗琳对她用笔创造出来的那个魔法王国的真诚度。人物有了自己的灵魂和命运,当大势需要他们赴死的时候,就连作者也阻止不了。在第6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最后,邓布利多的去世,意味着哈利的家人、良师都死光光了,一想到下一本里,哈利将要以个人的力量去对付恶势力,读者的“大脑封闭术”都失效了,哈利的“两眼一抹黑”的感觉向我们席卷而来。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就像等待救生圈一样,等待第7部,也就是终结曲的来临。
然而,没有救生圈。罗琳女士面对自己一手造就的困境,显然疲于应付。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罗琳放弃了一切创新,再没有智者引导,再没有新的魔药,再没有奇妙的新人出场,在大部分时间里,3个失学儿童——哈利、赫敏和罗恩,有家不能回,背着个破帐篷在没有人烟的地方流浪,挨饿受冻,到处躲藏。几次没头脑的行动,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幻灭。再没有狂欢的节日,魁地奇比赛变成了真正的战争,食死徒控制了魔法部还有霍格沃茨学校,当魔法无施展之地的时候,罗琳的想象力在长久的绝望处境中败下阵来。
之前的几部,哈利·波特也经常陷入绝境,但一次又一次峰回路转,设计巧妙。到了最后一本,作者一门心思只等待最后决定性时刻的到来。无智无趣的内容占据了全书的3/4,不仅令读者失去耐心,作者也是,有时把自己写累了,就依赖奇迹发生,情节转折生硬,虽然也绝处逢生,却不再用心设计。如果不是被火蒙心,谁会被赫敏逼着吃下吐吐糖?守卫财宝的巨龙怎么能凭个小咒语就带他们逃出?出走的罗恩像个幽灵一样出现在关键地点,来救哈利的命。
如果不是从第33章开始进入核心,情节快速推动,罗琳以令人惊讶的手段解开一个又一个包袱。“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部就会成为J.K.罗琳写得最稀松平常的一本书。翻翻“哈利·波特系列”最早的一章“大难不死的男孩”,其所体现出来的细腻、智慧、幽默、紧凑和张力,在最后一本书中几乎荡然无存。难道领着救济金、在咖啡馆里取暖写作,和坐在百万英镑的古堡里写,真有那么大的差别吗?
哈利·波特的胜利
从1997年第1本《哈利·波特》面世(中文版要到2000年)到2007年,“哈利·波特系列”不仅创造了出版奇迹、作者本人的财富奇迹,也繁衍出一个价值上百亿美元的娱乐工业,从电影到游戏和玩具,无一不畅销全球。与以往的魔幻小说比起来,《哈利·波特》胜在了它的完整性。J.K.罗琳以她传承的知识(分别来自古希腊、古英国、小说《魔戒》,可能还有《黑客帝国》)和想象力创造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魔法世界。它有自己的一套充满奇幻色彩但又令人信服的教育系统、银行系统和法律系统,除了政治方面不那么独特——“9·11”后,越来越多是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隐喻。
这种完整性也体现在角色的塑造上。10年间,哈利从一个受虐待儿童,成长为反伏地魔运动的核心,被魔法界称为“救世主”的青年。他顺着小时候的模样进入青春期,曾经历过暴躁、多疑、自大的阶段,但很快被纠正过来。在第6部中作者醒悟到刻画哈利的矛盾心理完全可以摆脱人性的狭隘(那显得真低级),哈利·波特是唯一可以和伏地魔抗衡的人,他必须舍身成仁,斩断情丝,这就够他矛盾了,眼看着长大成人。当然他还是有血有肉的一个小伙子,爱憎分明,在心里默默惦念着喜欢的女孩,偏袒朋友,对追星族则不冷不热。到了第7部,罗琳继续完善他的人格,哈利最终冷静从容地走向自己的毁灭。他的敌人不仅是伏地魔,他还要跟“小我”和恐惧做斗争,他甚至超越了邓布利多,因为他最终控制住了男人与生俱来对权力的欲望。
完整性还体现在情节的铺排上。全套书就像一副七巧板,最后拼出令我们惊叹的图形。罗琳尤其擅长埋伏笔,每一本都留下谜团,每一本都迫使读者回忆过去。在第7部中,斯内普终于用他的无间道,为我们解答了他在第1部书中的反常行为。哈利·波特和伏地魔之间玄妙的关系终于有了答案。而星座迷可能会很乐意看到这一点,狮子座的哈利·波特、处女座的赫敏、双鱼座的罗恩、双子座的德拉科·马尔福,后来的性格矛盾和他们一开始就被赋予的生日特征是多么相像。之前罗琳的写作可谓是滴水不漏,遗憾的是在第7部中却出现一些情节漏洞,不过到结局的时候,几个重大谜团仍被解释得很圆满。
尽管看上去,罗琳写到后来对细致入微刻画情节失去耐心,但却担负起某种类似人类责任感的东西。当“哈利·波特系列”在世界各地发挥强大的影响力以后,她也把她所认同的一些价值观渗入其中。“9·11”以后的《哈利·波特》,越来越多地有了说教的意味。
魔法世界的战争在长时间雷声滚滚后,终于在第7部里全面爆发。其过程和公元前500多年伊朗先知查拉图斯特拉设计的一样,后来被当时居住在波斯的闪米特人写入犹太教的教义中:善与恶的力量先是要交战以控制世界。会有一段磨难期,恶的力量占据上风,正直的一方将备受煎熬,然后,为确保善的一方胜利,上帝会在最后时刻介入。一位救世主恰好在恶神似乎要胜利之时,从他手中夺取胜利。善与恶、明与暗之间完全的二元性,是查拉图斯特拉对宗教思想的主要贡献——上帝早已创造了一个物质世界,把它让与撒旦(伏地魔),将他困于一个固定的结构中,然后消灭他。在那个过程中,人类的职责就是互相帮助。在魔法世界,爱就是宗教。7本“哈利·波特系列”足以告诉我们,那最后介入的东西就是爱——母爱、爱情或友谊,宇宙间最朴素却也是最伟大的力量。伏地魔对爱、忠诚和单纯一无所知,他的力量是固定的,哈利·波特和同伴们则因为拥有爱而有无限的潜能,那是一种超越任何魔法的力量,也超出了伏地魔可以理解的范围。
这个夏天上映的电影《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让我们复习了第5部的内容。它的中心思想,“每个人内心都有光明和黑暗的一面,关键是你选择相信什么”。这句台词和今年的《蜘蛛侠3》教育观众的一模一样。哈利战胜邪恶的最大优势,是因为他有爱和力量,这又和《黑客帝国》里讲的一样。好莱坞把《哈利·波特》拿去,去宣扬美国的主流价值观。狭隘的二分法,如果不看电影,还不知道世界有光明和黑暗之分。一方认定自己光明,就把别人的信仰认为是黑暗,人家干吗要对你黑暗?
对战争伦理的反思
在晚年看上去无懈可击的霍格沃茨校长邓布利多,年轻时曾有过深刻的精英意识,“我很优秀,我想出类拔萃,我想光彩夺目”。不仅使他难以控制对权力的渴望,也导致了他对家人的自私。曾经有段时间,他很迷恋黑巫师格林德沃,后者主张发动战争,从麻瓜手上夺权,以让巫师免受躲躲藏藏之苦。如果你站在获益的一方,这个想法听上去的确很动人——“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被赋予能力,这能力赋予我们统治这个星球的权力,但它同时包含了对被统治者的责任。争取统治是为了更伟大的利益。”但仔细想想,这和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的主张别无二致。后来邓布利多悔悟过来,在人类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同时,魔法界也爆发了一场大战,在1945年,邓布利多打败了黑巫师格林德沃,同年,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也以毁灭而告终。
哈利代表正义的一方,他说:“对于充当救世主角色的人来说,有时候你必须考虑比自身安全更多的东西,有时候你必须考虑更伟大的利益!这就是战争。”然而,当一个人或者一种意识形态以“更伟大的利益”的名义,舍生取义的时候,他代表的就是正义吗?在第7部,罗琳走得比前几部更远,她引导我们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对家养小精灵这场战争有什么意义呢,如果祖祖辈辈仍然要继续做奴隶。对妖精有什么意义呢?看管古灵阁的妖精抱怨说:“巫师拒绝让其他魔法生物分享魔杖学问的秘密,不让我们扩大势力。”还有其他魔法世界的二等生物,人马、巨人等,不难理解他们一开始对战争的冷漠。赫敏说魔法史中,常常把巫师对其他魔法种族做的事情一笔带过,这样的话我们何其熟悉。哈利·波特们主张众生平等,被迫参与战争。狼人卢平说:“为了把比较多的快乐带给这个世界。”再问哈利·波特选择相信什么?他说——真相。
可以用成语“狗尾续貂”来形容因为平庸而在整套书中显得荒诞的尾声。哈利和金妮三个孩子的名字——詹姆、莉莉和阿不思·西弗勒斯,分别是哈利父母、邓布利多和斯内普的名字。霍格沃茨即将开学了,家长们到93/4站台送他们去学校,金妮嘱咐詹姆别和阿不思打闹,哈利和罗恩谈论停车位好不好找。作为忠实读者你可以接受这一点,在这部融入自己和家人太多影子的著作最后,罗琳要为大家的后半生讨个好彩头。然而,小孩子们流露出讨厌上斯莱特林学院的情绪,罗恩警告女儿不可以找纯血统巫师做男朋友……重新洗牌之后,社会的等级制度依然继续,只不过这次变成了对纯血统的蔑视。罗琳显然忘记分院帽的歌谣所歌颂的斯莱特林学院的本质——真诚和对信仰的执著,这和她前面所主张的众生平等失去一致。历史恐怕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循环不止的不仅是生命,还有势利的种子。■ 哈利波特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