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英年早逝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包包)
饭局眼看就要结束。大学同学毕业10年聚会,大家天南海北地赶来,喝茶、叙旧、吃饭、敬酒,喜气洋洋。不知谁提到在座的女同学甲当年晕倒的旧事,于是马上谈到了那位客座的新闻系老师。说起他,女同学顿时眼睛发亮,兴奋不已。那老师太帅了,就大我们五六岁,浓眉大眼,鼻子高挺,仿佛古希腊雕像。他幽深的大眼睛充满忧郁。他是受我们的班主任所邀,只上两堂课,他在课堂上讲了什么,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了。我反正是失了魂似的,只顾着看他了。在我看来,女同学甲的晕倒是有预谋的。大家正兴高采烈地谈论,我们的班主任幽幽地说:“他不在了,得了家族遗传的鼻咽癌。”怎么会?两年前我还在他策划的一个时尚餐厅里见到他英姿勃发的样子。
又一次,在同学聚会的餐桌上听到英年早逝的消息,绕都绕不开。历数自己参加过的各个不同时期的同学会,类似的噩耗,每一次都在猝不及防的时刻,狭路相逢,未能幸免。
最早参加同学聚会,那是“大二”的暑假,高中同学组织的。54人的班级来了50人,济济一堂,热闹非凡,谈爱情、理想、未来、出路,话题如纯净水一般。这时候,男同学乙跳出来说,“男同学丙跳河自杀了,你们知不知道”。死亡离当时的我们要多远有多远,谁都不相信。不可能!企业家的儿子,南京大学的高才生,高中时班里的尖子,只知道读书,终日乐呵呵,无忧无虑的样子。然而事实是:他投进母校前面的那条河结束了自己年仅20岁的生命。在他自杀前的半年,父亲暴毙,母亲精神失常,债主追上门来,身为长子的他被迫辍学回家开始接手生意。然而,他不是乔致庸,做学问与经商之间的鸿沟让父亲的事业很快就终结在他的手里。他死于抑郁。
三年前的国庆节,参加初中同学会。人到了差不多一半,共同话题不多,席间只剩下虚张声势的觥筹交错。最后,没话找话,依次把缺席同学的名字报出来,回忆一下。于是,牵出女同学丁的丈夫——当年从上一年级留级到我们班没多久就退学的运动健将,文化考试几乎没一门及格,运动会上很出风头的那一个。退学后开始做生意,前些年把自己的运动用品店打理得风生水起。那年的清明节,从乡下上坟回来的路上,遇上车祸,他当时坐在大巴的最后一排,大巴翻车的时候,他睡得正酣。“110”和“120”赶到后,先救老弱病残,当强壮如牛的他被抬进医院时,浑身上下看似完好无损,却是全车50多人中唯一遇难的一个。他的死因是“肝脏遭重击导致破裂,造成大出血”。
现在,我唯一没有参加过的是小学同学会。当年生活在方圆500米内的小伙伴们,如今不知散落在何方。正常情况下,大家都应该活得好好的。那些我快忘光、也一定把我遗忘的同学们,就算要聚会,也找不到我了。这样最好。■ 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