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管理的“荒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冯雁军)

退休教授李小溪,家住圆明园附近。据她观察,圆明园里有许多荒芜的角落,成为北京城里难得的一片自然生态,这里灌木丛生,鸟类众多。从2003年开始,圆明园砍去“杂草秽木”,铺上洋草坪,半自然生态环境改造为“全人工”。城市的人工景观使绿化水平提高了,外观上也好看了,但在这些大片的人工绿地上,除了一些喜鹊、麻雀等少数亲人鸟类之外,很难见到其他生物栖息和停留。

我在旅游途中发现,国外一些城市仍然保留了大片可以管理的荒凉地。美国的许多城市,除各种花草树木外,还有很多小动物,如空中的松鼠、乌鸦、雀类、鸽子等,水边的鸭子、鸥类、鹭类等。这些小动物都不怕人,自由自在地在草坪、街头栖息或觅食,旧金山的渔人码头傍晚时还有许多海豹上岸嬉戏。德国古城魏玛,不少公园里都保留着一些不许人亲近的“死角”,围着难以发现的铁丝网,里面是封闭的自然小环境,充盈着浓厚的原生态气息。在特别喜欢对花园进行人工雕饰的法国,有些城市却规定,城市生态公园里必须划出专门的地方,不准人工修剪。英国伦敦著名的海德公园内,就有一个杂草丛生的“死角”,从公园围墙的外面,还可以看见三三两两出墙的虬枝杂叶,枝头常常栖息着成群的小鸟,可以想象,它们脚下肯定是松鼠、刺猬的乐园。

城市需要生物多样性,也完全以做到。比如北京,那么多的立交桥下的空地、河岸两侧的水边、一些大院里人迹罕至的角落,都可以让杂树小草等原生植物尽情地自由生长。在这样的城市“荒野”里,让棕头鸦鹊、大山雀等害羞的鸟类,也能自由存身。而成片的灌木草丛里,也能成为松鼠、刺猬、黄鼠狼等小动物的天堂。这些可以管理的“荒凉”,不用浇水灌溉,也不用喷药治虫,又不影响市容美观。它们的存在,让人们身居闹市,也可以享受一份亲近自然、回归野趣的情境,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动物荒凉管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