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逆乌托邦世界
作者:钟和晏( 草间弥生的《新空间路标》 )
这是一个叫斯坦达(Standa)的巨人小孩,身高3米、宽2米,银色的铝质身躯上顶着一个沉重的大脑袋,脸上的3个黑洞茫然地注视着前方。在一阵关节链接咯咯作响的声音中,他开始缓缓地俯身向下直到完全跪倒在地,他的大脑袋触地的那一刻也是令人动容的瞬间。
1965年出生在大阪的日本艺术家矢延宪司是创造了斯坦达的那个人,他曾经身穿“阿童木装”、携带盖格辐射探测器进入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后的受污染地区,在一所托儿所的废墟中,他偶然地发现一个娃娃和一张画着太阳的画。在跪倒和站起来变成巨人的重复过程中,斯坦达是一个核爆炸的受害者,也可以说,这个现在正站立在东京画廊里的孩子是一座从未来的废墟上站起来重生的纪念碑。矢延宪司被认为属于看着科幻特技电影、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成长起来的那一代艺术家,儿时在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原址上玩耍,与颓废的未来想象一起长大。
也许,1960年出生在东京的浦直树是另外一个例子,他发表在1999年到2006年间的长篇漫画连载《20世纪男孩》描述了主人公和他的朋友们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所想象的世界灭亡、秘密基地、巨大机器人等事件,如何逐渐变成了现实。对当时的青少年来说,1970年的大阪博览会是关于未来的一种描绘,而后面的故事暗示了90年代的日本社会问题,并在不久的将来发展成反乌托邦的过程。
关于世界末日和未来世界,日本漫画中不乏以天灾、战争、大量杀戮等造成的社会以及城市瓦解、死亡等主题,世界因为妖孽、异类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而被摧毁。如果这样频繁出现的“世界终结”场景是对未来新世界的一种反论,那么对“美丽新世界:当代日本视觉文化”的命名也就多了一种理解。这场在北京和广州举办的展览总共展出了34位日本创意人的作品,包括媒体艺术、建筑、时装、漫画、动漫及当代艺术等领域,期望提供对90年代以来日本视觉文化的一种概观。
“美丽新世界”的形态短暂无常,拥有诸多的侧面,策展人之一、也是森美术馆的资深策展人片冈真夫说:“完美社会所具有的逆乌托邦的动向是由一群青年渲染而出的,包括拥有下层阶级的肉体却出身
( 会田诚的作品《徒然时刻》 )
( 金氏撤平的《青少年迷俱乐部》 )
( 村山留里子的《玻璃鬼魂女士》 )
( 大 伸嗣的《阈限空间》 )
( 渡 豪的《人脸》包含了不同的表皮和内在 )
( 从未来的废墟上站起来重生的巨人小孩“斯坦达” ) 美丽乌托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