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加勒比海盗3》不可耻
作者:于萍(困困)( 强尼·戴普(左)与制片人杰瑞·布洛克海默 )
别再浪费时间争论《加勒比海盗3》和《蜘蛛侠3》究竟谁打败了谁,有更多新鲜玩意儿等着你。比如,登录toysrus.com,回答海盗问题,赢取18K镀金杰克船长小雕像。或者到迪斯尼网上商店选购画着骷髅旗的电视,海盗船罗盘形的CD播放器,会唱海盗歌的收音机。如果向往海盗生活,还能把杰克船长的大花头巾、假金牙、串珠猴皮筋都买来戴上,附带采购一份“海盗健康食谱”,包括花生、葡萄干和巴博萨船长最爱的青苹果。要是家里有小孩,就给他买个“黑珍珠号”小床,千万别忘了你们家狗,给它准备的海盗帽子还分大、中、小号……票房算什么呢?
2002年拍第一部《加勒比海盗》时,连迪斯尼都没想到能火。“加勒比海盗”是美国佛罗里达、东京和巴黎迪斯尼乐园里的游乐项目,根据游乐项目拍电影的先例也有,比如《乡村熊》,除了为乐园招揽游客,票房没什么指望。“加勒比海盗”最初是静态的蜡像馆,改版了好多次,成了迪斯尼最大和最成功的一个游乐项目,引人之处不是那么幼稚、而是能跟真海盗似地在里面烧杀抢掠寻欢作乐,伴以海盗之歌《Yo Ho》。拍个海盗片有点临时起意,根据强尼·戴普的经纪人特蕾西·雅格布斯回忆:“迪斯尼的人找着他说,我们要拍个电影,也没什么剧本,就根据那个游乐项目拍。强尼竟然说:‘太好了,我拍!’简直疯了。”后来的事情证明这个世界多么青睐疯子。第一部《加勒比海盗》拍完,游乐项目增加了杰克船长和巴博萨船长。第二部拍完,又多了大章鱼戴维·琼斯。第三部也拍完了,暂时没什么动静,但“发哥”演的“啸风船长”、印度海盗王、伊斯兰海盗王等登陆迪斯尼也指日可待。《加勒比海盗》就是个迪斯尼主题公园的宣传片,只不过恰好票房赚到。
《加勒比海盗》三部连放,能很清楚地看到迪斯尼的态度:第一部尚在试探阶段,交代了前因后果,老老实实讲个故事。第二部就有点搂不住,到处是对杰克船长的个人崇拜,索性不分青红皂白就让他到处乱晃。第三部可算要赚最后一票了,九大海盗王一齐上,分不分得清没关系,至少游乐项目又能增添新形象。基本上第三部讲的是这么个事儿:杰克船长好像死了,巴博萨船长却又活了。他带领着威尔·特纳和伊丽莎白·斯旺以及一帮乌合之众组成了营救团,想把杰克从死神那里救回来,他们要做的是驶向世界尽头再安全返回。每个人都心怀鬼胎,互相欺骗。终于找到了杰克船长,突然之间所有势力都参与进一场混战,电影就变成了一个多线索交错的大杂烩——双线、三线、四线、八线,完全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而战,情节是一团让人迷惑、无法理解的糨糊,打斗场面却持续不断。电影基本上保持在一种风在吼,船在摇,大海在咆哮的高潮状态,主角肯定不能死,鬼怪肯定不会死,一群死不了的海盗你跳到我船上,我跳到你船上,互相杀来杀去,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完。但如果了解了主题乐园电影的来历,没有剧本的前提(实际上有好莱坞著名编剧泰德·伊利特和特瑞·罗西欧加盟,但我怀疑是个幌子),很快就会原谅《加勒比海盗》的故事编排,它甚至给电影叙事的惰性又设下了新标准:不断堆砌的人物,武断随意的动机,毫无逻辑的冲突。电影演到一半,唯一正确的反应是放弃任何期望看到正常叙事的努力,强迫自己欣赏壮观的场景。“你认为这一切都是他长久以来就计划好的吗?”当杰克船长在混战中又狡猾地晃到了安全地带,一个麻木的水手这样问他。他们或许是在讨论导演戈尔·维宾斯基的电影制作技巧。
《加勒比海盗3》不以“线”取胜,它的魅力在于“点”。电影的亮点包括:
杰克船长大概在电影演了半多小时后才首次露面。但迪斯尼了解我们对他的狂热喜爱,一下子安排了好几个“杰克船长”同时出现,他们性格迥异,吵个没完,并且永远在寻找一颗花生米。
( 《加勒比海盗3》 中,周润发饰演中国海盗 )
备受期待的滚石乐队成员基斯·理查兹扮演了杰克船长的老爸。二人不论长相与扮相都很像,虽然跟故事没什么关系,但他真的加入了这场闹剧!当他出现在银幕上时,别眨眼。
周润发虽然镜头不多,但毕竟是我们中国人。但很快会沮丧地发现,露脸最多的亚裔不是他,而是《越狱》里那个阴险的特工头子。
一群由石头变成的螃蟹把“黑珍珠号”从沙漠拉回海面的场景是片中最棒的特技,也是片中最明确的信号:投降吧,这个电影没什么不可能。
一定要坚持到最后,最后25分钟就是一场恃强凌弱的大战。这一战,基本上每两个人都过了招,电影两亿美元的制作费用,在最后的决战中都炸开了花。
( 《加勒比海盗3》 剧照
)
要想把故事弄明白,必须反复欣赏《加勒比海盗》1、2、3,这就是《加勒比海盗》票房取胜的秘密。可怜的美国观众为此花了大价钱,可中国影迷无需担心,为什么?借用杰克船长解释自己为何不守信用时的回答:“Pirate。”
资料:海盗片诅咒
与《加勒比海盗》同期上演的,还有富有责任感的主流媒体宣言:“现代社会中的海盗形象,比如广告、玩具、电影和媒体对他们的刻画,往往还停留在18世纪时的海盗形象上,这大大减弱了这项罪行残酷的一面。政府必须认真考虑,怎样从形象上和行动上采取措施,来让公众意识到海盗是一种多么残忍和懦弱的罪行。”(英国《卫报》)按此政治正确的套路,海盗电影必须回归到上世纪20年代以前。据说海盗片的始祖是默片《天堂海盗》,里面的海盗形象比较现实主义,是些犯下骇人听闻罪行的罪犯,和“浪漫”毫不沾边。此后电影里的海盗始终保持着杀人不眨眼的形象。转折点出现在1926年的《黑海盗》,它讲了传奇人物“黑胡子”的海盗生涯,对其内心进行了描画,表明海盗也是血肉之躯。由此演员道格拉斯·范朋克红极一时,还成了“强盗专业户”,演过佐罗,算是强尼·戴普的前辈了。
海盗电影在50年代最火,出名的是《红海盗》,成了影星伯特·兰卡斯特的成名作。电影讲18世纪地中海的一名海盗和一发明家联手,协助海岛居民反抗暴政的故事。年轻时曾在马戏班受训的兰卡斯特在剧中大展飞人身手,海盗造型成为当时年轻人的模仿对象。此后海盗片突然失宠,以《割喉岛》最极端,影片耗资超过1亿美元,费时2年零10个月,票房只有1000万美元,被吉尼斯列为历史上最赔钱的电影之一,吉娜·戴维斯在片中饰演女海盗摩根,就好像水手间的传说:“船上有女人会带来厄运。”自她以后海盗电影变成了噩梦,好莱坞有“被诅咒的海盗片”一说。有说法认为《加勒比海盗》让海盗电影复苏了,这有待后来者验证。因为《加勒比海盗》只是借了海盗电影的壳,看强尼·戴普的表演,它是个动画片;看那些不死的海怪,又是个鬼怪片。 杰克·斯帕罗加勒比海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