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爵士音乐周卷土重来

作者:苌苌

北京爵士音乐周卷土重来0

( 刘元爵士乐队(前排左起刘元、黄勇,后排左起夏佳、古贺泉) )

1995年至2001年,北京每年都有一次爵士乐盛事,就是以音乐节性质举办的“北京国际爵士乐集萃”。一些世界级爵士乐大师,如戴夫·荷兰德和保罗·莫森,都曾在此期间登上过中国舞台,著名爵士女歌手贝蒂·卡特更是在中国献上了她的绝唱。遗憾的是,到了2001年,音乐节因为主办方之间的一些纠葛停办了。

这以后,喜欢爵士乐的人就只能在咖啡馆欣赏到现场演出。去年,北京爵士音乐家黄勇又重新把爵士音乐节办了起来。“主要是几年来,看到周围朋友写了特别多特别好的作品,却没有一个大的空间来表演。”黄勇说。他把想法和中山音乐堂的人一说,双方一拍即合。首届“北京九门爵士音乐周”于去年秋天举办。“九门”是指北京城曾经有过的9个城门,因为不可以叫“北京爵士音乐节”,就起了这样一个名字,3天的演出主要是国内的爵士乐队。

今年的音乐周为期6天,演出乐队有18支。正好赶上“中法文化交流之春”,请到了法国国宝级的爵士小提琴演奏家迪蒂埃·洛克伍德(Didier Lockwood),由他率领的爵士乐队融合了古典、爵士和蓝调的风格。在北京的首演,他将邀请一位中国的萨克斯演奏家和二胡演奏家合作。参加演出的,将有两支在欧洲名声大振的奥地利乐队:塞立戈(Seligo)爵士四重奏,他们的爵士乐涉及嘻哈甚至朋克音乐;菲利普·耐克林(Philipp Nykrin)爵士三重奏则与前者风格正相反,标准得就像教科书一样。还有由世界级爵士鼓王罗尼·荷兰(Rony Holan)带领的一支以色列乐队,以及来自俄罗斯的“人民音乐家”乔治·卡拉扬(George Garanian)率领的爵士大乐队。国内方面请来了京、沪两地最具风格的代表乐队:刘元、金佛(孔宏伟)、纽约深造归来的爵士钢琴家夏佳发起并担任指挥及钢琴演奏的“北京城市大乐队”、上海滩著名的可可(Coco)率领的“赵可能性乐队”,以及顾中山的乐队等。

在肖斯塔科维奇和斯特拉文斯基两位交响乐大师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很多爵士乐的影响。村上春树的小说独具风格的节奏和爵士乐的节奏隐然相和,他在加州大学的演讲中提到:“每个句子必须有节奏感,这是我从音乐,特别是爵士乐中学到的。在爵士乐中,了不起的节奏感可以造就最伟大的即席效果。一切取决于节奏的轻重缓急。”画家杰克逊·波拉克也是个爵士乐迷,不难从他看似随意但不乏控制力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中找到爵士乐的痕迹。和村上一样,这位画家也发行过一张爵士乐唱片,收录的是他在绘画时经常听的爵士乐曲。

爵士乐是一种具有哲学意义的音乐行为和思维方式,它跨越艺术边界和地域。你可以很容易地在现代爵士乐作品中找到各种音乐种类,或各民族地区特有的音乐风格影子。“金佛”就曾把许多中国音乐的传统因素加入爵士乐演奏中,内涵深远,意味悠长。在这次爵士音乐周上,刘元将演奏他新创作的一首乐曲——《鼓楼大街》,这是他对现在居住的街道的感悟。音乐评论家梁和平说:“爵士乐的一个核心词就是自由。人类最初的音乐都是自由的,不受理性约束的,不是规范性的。并不是只有爵士乐是即兴的,很多古典音乐最开始也是即兴的。巴赫、贝多芬、李斯特他们同时也是很伟大的即兴大师。后来人们把感性的音乐净化,使其成为规范性的音乐,而爵士乐一上来就没有走这条路线,他们把一切都放在音乐家的脑子里,自然流露,这是爵士乐和古典音乐的最大不同。”

北京爵士音乐周卷土重来1( 爵士吉他演奏者顾中山 )

而即兴演奏的方式更是爵士乐独特的魅力所在。“最简单的欣赏方式就是分三步。”黄勇说,“从主题出发,即兴的延伸,再回到主题。即兴的延伸是最有意思的部分,它的哲学性也体现在此,即兴的部分每次录音和演出都不一样,根据演奏者当时的心境和状态变化无穷。”

在中国上个世纪的20~30年代,受美国和苏联音乐家的影响,上海、哈尔滨、沈阳等地都有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爵士乐演出及爵士乐音乐家,当时中国爵士乐的发展水平和演奏形式基本上是与世界同步的。后来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出现了停顿,一直持续到80年代。这期间,世界范围内的爵士乐则从伴舞音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艺术,而是通过自身的变化反映着社会生活,出现了很多风格:冷爵士乐、自由爵士乐、酸爵士乐……随着摇滚乐的出现,爵士乐走入低谷。迈尔斯·戴维斯尝试把摇滚乐带进爵士乐,但未曾改变它的命运。现在爵士乐仍然是一种小范围稳定发展的音乐。

北京爵士音乐周卷土重来2( 可可(前中)和“赵可能性”乐队 )

20世纪80年代,北京出现了新中国第一支爵士乐队。发起人是德国人冯马丁(Martin Fleischer),也就是现任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他与刘元、梁和平、庄彪等组织了一支爵士乐队,并在一些有外交人员参加的聚会上演出。90年代,另一位叫霍吾道(Udo Hoffman)的德国人发起了“北京国际爵士乐集萃”,给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年轻的中国音乐人开始喜欢、学习并参与演奏爵士乐。

平时在北京,能固定看到爵士乐现场演出的地方有两个:CD咖啡和后海的东岸咖啡。CD咖啡的周末爵士乐现场演出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这里也是京城爵士乐票友聚集的地方。每到周末,半场之后,不少深谙此道的老外纷纷把专业乐手换下台,参与到演出中。这些人中比较著名的有道-琼斯的中国前首席代表、美国使馆的官员,还有俄罗斯的大叔。东岸咖啡是今年开的,老板是在CD咖啡演出了十几年的刘元,那里的周末总是人满为患。上海比较活泼的爵士酒吧是JZ和棉花俱乐部,难得的爵士男声可可周末就在JZ驻场。“但大家都挺想念当年在爵士音乐集萃上优秀音乐家济济一堂的时光。”黄勇说。与全国乃至国际一流的爵士乐音乐家进行交流,在大舞台上演出是爵士音乐家们的梦想。

北京爵士音乐周卷土重来3( 以色列籍爵士鼓王罗尼荷兰 )

刘元有时被推到前面来担任“中国爵士乐代言人”的角色,是因为他跟随崔健演出闯下的名气。但对他自己来说,从吹唢呐到参与摇滚演出,始终最爱的还是爵士乐。他说:“听爵士乐需要有点欣赏水平。爵士乐在中国还没有进入到商业的范畴里,最好也别去,它也不存在这个竞争力。但听众的多寡,欣赏力高不高,关系不是很大,用心来欣赏就好。我们也想作出好的音乐,但整体水平还没那么高,包括教育、制作、媒体各方面的素质没达到那个水平,还需要时间,但在这个时间也不能干等着。”

“看外国大腕不是主要目的。音乐节的目的还是想让中国爵士音乐蓬勃起来,希望成为一个音乐交流的盛会。去年我们的口号是‘让爵士乐走出酒吧’,今年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爵士乐是什么。”黄勇说,“爵士乐必须到现场来听,办音乐节可以让更多人有机会听现场。爵士乐是特别有创新精神的音乐,可以从中感悟到许多东西,需要时间和心境去品味。你还记得我们在改革开放后那段时期听到的港台音乐是什么概念?多少个高手在那儿过招,现在眼看着他们在衰败,一两个媒体打造的明星在那里苦撑。就是因为制作音乐的人的审美高度有限,导致全民音乐审美下降。但反观日本就不是。听爵士乐不一定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他们具有爵士乐的这种哲学思维、演奏和行为方式,如果他们用这种方式来思考流行音乐,就不会那么快死掉。现在我们的娱乐都跟着‘小岛文化’走,充斥着八卦新闻和一夜成名的假象,感觉很奇怪。在这么个泱泱大国,也许是个必然现象,但愿是短暂的,我们应该协力等待它度过。”

中国的爵士乐在度过了学习模仿的阶段后,尤其在2000年后,北京、上海等地出现了很多独具特色的中国爵士乐队。他们已经有了很多原创的作品,体现着中国现代音乐家独特的审美意识。但是教育始终没跟上。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郭文景说:“也有学生强烈表现出希望开设爵士乐课程的状况,音乐学院的老师我能接触到的,也没有人反对。之所以没有实现,只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如果音乐学院开设这样的学科,我想报考的人会很多。”

一直以来,北京的现场演出价格都不贴近乐迷的消费能力。今年的“北京九门爵士音乐周”主办方推出了最低30元的票价政策,并且将登上学府的舞台,还特别安排了在北大“百年讲堂”的演出。 爵士音乐新野公主卷土重来爵士乐艺术音乐北京演出黄勇北京爵士

上一篇: 电视招聘与成功学
下一篇: 明星郎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