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登书屋
作者:苌苌( 《我与兰登书屋》 )
商业本能
都知道美国人特别不会自我否定,商业人士写的自传尤其是喜洋洋的。贝内特·瑟夫就经常提到他的好运气——从事喜欢的职业,遇上理想的伴侣,过着充实的生活。这样的心理暗示的确很重要,但不要因此看不到他的勤奋和才能,以及很早就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1898年,贝内特出生于纽约一个地道的犹太家庭,从爷爷辈就一直在曼哈顿生活。贝内特的父亲很有魅力但没什么钱,母亲家有钱但没什么魅力,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他没长成那种“没钱又没魅力”的孩子,而正相反。贝内特从小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商的欲望如此强烈,以至于宠爱他的母亲去世后,他执拗地从中学退学进了商业学校。后来还是在小舅舅的苦心劝说下,他才又回去上大学。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中,他认识了成为终生合作伙伴的唐纳德·克劳弗尔,还有西蒙和舒斯特出版社的创始人理查德·西蒙,当西蒙打算离开利弗莱特出版社自己创业时,就把在华尔街混事儿的贝内特推荐到了自己原来的职位上。在哥大,贝内特发觉了自己在写作和编辑方面的才能。有一次,他约了当年一个著名女影星做采访,据他讲是因为太紧张的原因没有赴约,于是编撰了一篇访谈发在校报上。这要发生在某时报,绝对会断送一个记者的职业生涯,并给报社带来巨大丑闻,而女影星则给贝内特写感谢信说他把她写得很好(贝内特把信裱起来挂在编辑部),他在大四时当上校报主编,并以优等生身份毕业。
贝内特·瑟夫加入利弗莱特出版社的身份是合伙人,凭着他在毕业后几年间积累的商业经验和5万块钱。在出版社,他熟悉了出版业的所有流程,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编辑,也熟悉了自己老板的脾性。并不是每个犹太人都特别善于管理金钱,至少利弗莱特不是,他总是吃光喝净挣来的每一个子儿。到了1925年,看着同龄人创办的西蒙和舒斯特出版社事业蒸蒸日上,27岁的贝内特开始考虑自己创业。他说服正处在现金危机中的利弗莱特把出版社最赚钱的部门“现代文库”卖给他,由于某个很偶然的原因,利弗莱特居然就同意了以20万美元出售。此时母亲给贝内特留下的遗产帮上了大忙,但还不够,他拉上好朋友唐纳德一起创业。他拒绝了利弗莱特以年薪5000美元给他们当顾问的要求,吃准他是个见钱眼开的主儿,又追加了1.5万美元一次性了结了他的纠缠。他们的关系比较扑朔迷离,贝内特一说起来就是“我朋友利弗莱特”,他朋友46岁死于贫困交加,贝内特强忍悲痛写了篇悼词,说他“注定无法适应一个他无法控制的世界的诸多变化”。
就“现代书库”的自身命运来说,落入他们手中是件幸运的事。新的出版社起名叫“兰登书屋”(random,取率性、偶尔之意),两年内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在创业期间,贝内特和他的合伙人亲自跑发行,书店里的经理往往惊讶地发现求他们多订两本书的,居然是出版人本人,他主张把现金都投入到公司的业务发展,有好些年他们的工资比社里的高级编辑都低,但他们一开始就请纽约最好的但也贵得没谱的装帧设计师做设计,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贝内特去伦敦拿下了最好但也最难磕的出版社的美国代理权,在所有出版商围着尤金·奥尼尔的经纪人转,欲抢夺这位剧作家时,他直接去拜访奥尼尔,并和他成了终身的朋友。兰登书屋越来越红,196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以4000万美元收购,到了1998年,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取得了兰登书屋的所有权,公司报告上说,它具有自由和创新的精神,保持不受企业干涉,自主、多样和以读者为中心的编辑政策,2006年的总收入达到19亿欧元。
( 贝内特·瑟夫(右) )
文学趣味
兰登书屋在出版界和作者中的地位不是由财务报表建立的,在出版了不少畅销书后,贝内特开始想得到那些可以给出版社带来威望的作者,比如诗人或先锋作家,哪怕出他们的书不那么赚钱。这是个有远见的举措,因此也很冒险。他选到的正确作家,那名单足够吓人的了。贝内特从来不对哪本书下评论,但他的趣味足以证明他当年是“哥大最爱读书的人”。这些书后来都成了“超级常销书”,让他得名又得利。
贝内特是《尤利西斯》美国版的第一个出版人,1934年,《尤利西斯》在美国还是禁书,他跑去巴黎莎士比亚书店见作者乔伊斯,见到乔伊斯头上缠着绷带,一旁的碧奇小姐告诉他,乔伊斯因为能从这本书上赚到美元过于激动,过街时被汽车撞倒。他付给乔伊斯1500美元的预付版税,说就算书不能出版也不用还了,就这样得到了美国版权。贝内特请人从欧洲带回一本《尤利西斯》,在海关被扣住了,于是就有了那场为了解禁的官司。当时兰登书屋还请不起大律师恩斯特,就说服他免费为他们打官司,许诺他可以终生从这本书得到一部分版税——后来证明真是档不错的交易。但当时对大律师来说不算什么,他看准的是这位律师和他一样喜欢出风头。大律师的宝贵经验用在了刀刃上,恩斯特凭着多年的经验选了一位有自由主义文学主张的法官,伍尔塞法官的判决书(同时作为一篇优秀的书评)多年来一直附在《尤利西斯》美国版中。
贝内特是格特鲁特·斯泰因在美国的出版人,他十分欣赏这位直截了当、才华横溢的女性,对她说,“我愿意每年出一本你的书,不管你写什么”。以至于骄傲的老太太在出版前言中对他一再感谢。在一次直播的电台节目中,贝内特对斯泰因讲:“出你的书我挺自豪的,但说实话,我看不懂你写的书。”斯泰因对他说:“你是个好孩子,可你挺笨的。”贝内特把这个趣事写在了斯泰因下一本书的封面勒口上。他还是WH奥登初出茅庐时的美国出版人,但是奥登不喜欢交际,我们也就看不到他的逸事。这本回忆录中,贝内特和作家们的交往是很有意思的部分,安·兰德有个自己设计的表格,在见完出版人后会给他们打分,所幸贝内特得分最高。当少年杜鲁门·卡波特刚在妇女杂志上发了一小短篇,兰登书屋就张开双臂欢迎他了。他的样子如此讨女人喜欢,贝内特的妻子一见面就把他认做干儿子。一个为镁光灯而生的、拥有让贝内特说出“我们愿意出版你写的任何东西”的才华的卡波特跃然纸上,你才发现凭借卡波特一角获得奥斯卡影帝的菲力普·西摩尔的表演还是不到位。此外,兰登书屋还发掘了好几位在美国本土比较流行的作家。
做人和交际能力
据心理学家分析,幸运儿的一些特征如下:第一是外向,他们更容易与人相处,乐于花时间参加聚会,喜欢跟人打交道。第二是不敏感,不愉快的事不是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而是他们比较健忘。这在贝内特身上都有体现,所以你在书里看到的基本都是美好回忆。也许是很早就确立人生目标——做个有钱有魅力的人,从大学时,贝内特交往的朋友都是和他差不多的人,后来他们都成了和他相互竞争又相互帮助的实业家。后来他投入出版业,交往的都是才华横溢的作家,他从来不吝惜付出仰慕的目光,尽管私下有点瞧不上作家们的穷气,他们在他笔下很戏剧化,偶尔让人想起他大学时给女影星做的那访谈。他和弗兰克·辛纳特拉做好朋友,频频上电视节目,觉得这些对他建立商业形象大有好处。此外,他身边还有最优秀的编辑和秘书。贝内特提到一个和犹太人做生意的秘诀,就是告诉对方,“我拿我的命担保,信任你”。对于他信任的人,贝内特表现出非常谦让的一面,合作伙伴唐纳德“二战”期间去打仗,他就一个人承担起公司的工作,分成照旧。对下属,贝内特也很有一套。他总结利弗莱特的失败时说,“他判断手下职员的能力,在我所知道的人里是最糟糕的。他分不清楚谁是真正关心他的人,他只要身边的人能奉承”。贝内特的秘书从小姑娘时跟着他一直干到退休,优秀编辑们向往到兰登书屋工作。他爱惜人才,给注定只能拿工资的书呆子们分配最好的利益。一位上了年纪的编辑,在别的出版社被劝退,带着手下的名作家投奔兰登书屋,后来他又工作了20多年。听说西蒙和舒斯特出版社的编辑铁三角对现状不满,他用他们难以拒绝的酬金把他们一起挖了过来,允许他们继续作为一个独立的团队工作……“人们体面的时候,事情都好办。”这是他一辈子遵循的生意经,“如果你赚到钱,要让别人也赚。你做的事情让每个人都得到好处,那才是理想的生意。”
贝内特·瑟夫去世于1971年,回忆录由他的妻儿根据他的手稿、信件、剪报整理出版于1977年,第一个中文版由三联书店出版于1991年,但做过删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个新版本,加进了对了解他很重要的少年时期的内容。 书屋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