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佛学背景

作者:马戎戎

脱胎佛太子

《红楼梦》有几个名字:《风月宝鉴》《情僧录》《石头记》,它们都来自佛学观念。小说开头的楔子中,石头求二仙师将它携入红尘,去享受红尘,“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四句,在脂砚斋的评论中,被评论为“四句乃一部之总纲”。而在空空道人将石上故事抄录回来后,作者又写了16个字:“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这四句显然脱自佛家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红楼梦》学会副会长、《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的作者蔡义江认为,“虽然不能因此说《红楼梦》是一部‘色空’小说,却可以明显看出佛教‘色空’观对于作者的影响”。而《红楼梦》为何叫做《红楼梦》,庚辰本第48回中,香菱梦中作诗说梦话,脂砚斋评论:“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

《红楼梦》的佛学背景0妙玉的扮演者姬玉

红学中,原型研究贯穿始终。《红楼梦学刊》第1辑中,红学家王庆云在《贾宝玉形象探源》中提出,贾宝玉的形象是“脱胎佛太子”。他把《佛本行集经》中有关佛太子部分的通俗演义性写本作为依据,将其塑造的佛太子形象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形象做比较,得出了这个结论。在王庆云看来,贾宝玉的经历和佛太子有14处相似之处:前身均不甘在上界安生,都欲脱胎转世;都投胎在富贵人家;都曾处于女儿之中;都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中反对包办;都看到了生、老、病、死而决意出家等等,甚至结尾都不无相似:太子出家成道是前往雪山;程高本中,宝玉出家后,贾政遇到他也是消失在茫茫雪野里。王庆云因此认为:“……都不是偶然的巧合,都见脱胎的痕迹。……基本上是释迦牟尼故事整个历程的套用加创造。”

黛玉与妙玉

妙玉的身世,与黛玉非常相似,同是苏州人,同是自小多病,只不过林如海没舍得把黛玉送入空门。书中不少细节里可以发现,妙玉与黛玉,实际有不同寻常的心灵契合。《红楼梦》第41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写到,贾母带领众人在栊翠庵品茶,妙玉以旧年的雨水进献。接下来妙玉又悄悄拉了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二人便会意地随她出去。在耳房里,宝钗坐在榻上,黛玉坐在妙玉的蒲团上。

《红楼梦》的佛学背景1烟雾燎绕的寺庙

在对待人事态度上,妙玉与黛玉更有惊人相似。一样的孤高自赏,目无下尘。妙玉一见成窑的茶杯被刘姥姥用过,就立刻嫌脏不要了,黛玉则嘲其为“母蝗虫”。在第50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宝玉联诗落第,李纨提出罚他去向妙玉要一枝红梅。宝玉答应着就要走。这时李纨命人好好跟着,黛玉却拦着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最能体现黛玉和妙玉的默契的地方在第76回,凹晶馆联诗后,妙玉续诗完毕,黛玉赞她:“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求远。现有这样的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之后作者更增添了这样的细节:黛湘二人告辞,“妙玉送至门外,看他们去远,方掩门进来”。

《红楼梦》里有一曲《枉凝眉》,1987年电视剧播出后,这首曲子几乎人人都背得下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从没有人怀疑过,这首曲子描述的是宝黛二人的悲剧爱情。但在张承健教授看来,“美玉无瑕”指的或许应该是妙玉。在他的著作《〈红楼梦〉与佛学》中指出,《红楼梦》第5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前身是“赤瑕宫神瑛侍者”,甲戌本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者’。”一块有病的玉,自然称不上“美玉无瑕”。

曲中有“水中月,镜中花”的说法,水月镜花,是佛家的通常譬喻。《大日经》有十缘生的说法,以10种譬喻说明世界万物都是因缘所生,并无自性。但水月的用法却有讲究,日月以阴阳相对,印度佛教密宗的尊神叫做毗那遮卢佛,意思是“大日如来”。而在中国佛教里,观音以女性形象出现,有“水月观音”的法相。《红楼梦》中有“水月庵”,是尼姑所居之地,这正是因为“水中月”是阴性的。因此,张承健认为,阴性的“水中月”,所指绝不可能是宝玉。《红楼梦》中,作者以玉相比相称的,除了黛玉、宝玉,便是妙玉。警幻仙境中的妙玉册页上,画的是一块美玉。被认为是歌咏妙玉的《世难容》曲子中是这样叹息妙玉的结局的:“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枉凝眉》究竟是为黛玉、妙玉而作,还是为宝黛二人而作,这个问题只有交给红学家们去继续争论。但在《红楼梦》中,类似“水月镜花”这样的佛家譬喻不在少数,而关注到《红楼梦》中浓厚的佛学氛围的,也有许多。晚清小说《花月痕》里曾戏谑《红楼梦》为“尼僧合传”:“痴珠叹一口气……倒是妙玉算是做宝玉的反面镜子,故名之为‘妙’。一尼一僧,暗暗影射,你道是不是呢?……荷生笑道:‘好好一部《红楼》,给你说成尼僧合传,岂不可惜?’说得痴珠、采秋通笑了。” 红楼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