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派对,虚荣的篝火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孟苏)
拍卖,慈善派对的主题
有钱人信奉一条人生准则:“贪婪总是好的。”现在,他们又在后面加了一句:“捐出去更好。”道德感、慈善心,成为商业金融大佬、娱乐明星、社交名流们最新的配饰。于是,奢侈无度的埃尔顿·约翰会在戴安娜王妃的葬礼上,演唱完《风中的蜡烛》后宣布,把该歌曲改编后的所有版权捐给戴安娜王妃基金会,约2500万英镑。他每年都捐出2000多万英镑资助音乐、儿童、艾滋病防治组织。总把自己打扮成一棵圣诞树,品位浮夸得恶名昭著的约翰爵爷,终于选对了一件奢侈品。但得体的行为并非天生就具备,需要后天培训。应市场所需,洛克菲勒基金会下属的慈善协会在伦敦开办了全世界第一家慈善学校,向资产千万以上的富人们敞开大门,教授他们如何得体地做慈善事业。学费可不便宜,一周6000英镑。
做慈善,传统方式是向非政府组织(NGO)捐款。但是,NGO越来越成为臃肿的官僚机构,运转成本越来越高,富人们是不愿拿相当一部分钱去喂养他们的。它还比不上以个人名义建立一个慈善基金会、或举办一个慈善派对更有诱惑力。像埃尔顿·约翰,开有一家“埃尔顿的衣橱”慈善商店,出售他的二手服装,为名下的慈善基金会筹款。他每年组织的“奥斯卡派对”、12月底的“白色领结和三重王冠派对”,均成为全球社交圈的盛事,人人以得到一张邀请函为荣。
慈善派对的旧有形象非常乏味、无趣。超模艾尔·麦克珀森的前男友、瑞士金融家、百代唱片公司的老板布松(Arpad“Arki”Busson)改变了它。4年前,布松举办了一次教育筹款,邀请了埃尔顿·约翰、超模苏菲·达尔等众多演艺圈明星参加,效果非常之好。卖牙签起家的布松大受启发:来宾中明星多多益善,他们除了能活跃气氛,也乐于像金融圈的朋友们一样挥动支票簿。慈善活动的新潮流——高尚时髦的慈善拍卖产生了。不久前,布松在伦敦操办的一场慈善派对,就靠玩拍卖筹到了1800万英镑善款,打破了慈善派对的筹款纪录。
只有拍卖才能保证慈善派对在一个晚上筹集到至少1000万英镑,因而拍卖成为慈善派对的最重要主题。派对的主人,可能是约旦王后拉妮娅、欧洲某王室成员,也可能是比尔·盖茨夫妇、巴菲特,通常会邀请麦当娜等各界名流出任其慈善委员会委员。这些人有丰富的舞台、演讲经验,极善于操控现场,在他们的煽动下,竞拍进入白热化——和“美国舞男”理查·基尔共舞一曲,成为维珍公司的第一批太空游乘客飞往太空,和斯汀一起练5小时的私人瑜伽……来宾都要疯了,每一件奢侈品、每一个“机会”都喊出了远远高于其价值的价格。你能想象,与斯汀练一次瑜伽就要15万美元?!
快乐主义的慈善派对
苏富比拍卖行的旺德汉姆主席说:“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慈善派对、慈善拍卖的内容也变得四海皆主题。”慈善派对在纽约、伦敦、巴黎、日内瓦、香港举办,除了本地人士参加,俄国人、印度人、爱尔兰人也会出席。所以,必须尽可能考虑到多数人的喜好。
派对策划人费尽思量把派对做得不像“慈善”,以吸引巴黎·希尔顿等年轻的有钱人,也为了诱使精打细算的富人买那着实昂贵了些的门票。因为策划人非常清楚,大家不是冲着“慈善”,而是为了“派对”来的。总之,慈善一定要与快乐至上主义结合在一起。一位担任慈善机构主席的欧洲王室成员说,现今生活方式推崇的便是喧嚣、及时行乐,流行的就是奢华的派对。也许,以铺张形式行善在道德上有些说不过去,只要贴上“慈善”的标签,似乎就正当了,良心上也没那么受折磨了。
一位慈善派对策划人说,为了能多筹集些善款,主办方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客人们来派对就是为了寻高兴的,所以必须让他们开心,才能让他们多掏钱。晚宴的菜单应该请本城最著名的厨师设计,用神户牛肉做的白汁红肉,白色块菌蛋奶酥,都是上得了台面的。还要注意,上菜时机不能有差池,如果安排了埃尔顿·约翰唱歌,那么在他金口开启之前,甜点都得吃完撤下盘子去。如果筹款目标是百万级别的,就要准备好有钱也轻易买不到的东西,比如和戈尔巴乔夫共进晚餐。今年,俄罗斯政府在伦敦举办的为俄罗斯癌症患儿筹款的派对上,英超球星鲁尼就花钱买到了这个殊荣,一位商业巨子则买到了让凯特·莫斯高歌一曲。
上述规格的一场慈善派对,可能斥资50万,但筹款数额至少会达到200万。不知不觉中,原本简朴、低调的慈善拍卖活动有了奢华的外包装,一掷万金的铺张令人瞠目结舌。伴随着堆成小山的鱼子酱,洪水般喷涌出的水晶香槟,黑眼豆豆的歌声,巴兰钦芭蕾舞团的舞蹈,人们在为非洲的艾滋孤儿、俄罗斯的癌症病童、印尼的海啸难民筹款。
把香槟和人类的痛苦并列在一起,永远不是一件舒服的事。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举办的一次派对上,大使在主席台上讲述非洲严重营养不良的儿童,你在铺着浆洗得雪白平整台布的餐桌旁是无论如何咽不下名厨烹调的炖鳗鲡的;几位超级名模干脆没摸盘子,肚子饿得咕咕叫,被动体验了一回另一个世界的饥饿问题。一位策划人说:“的确如此,派对募集到一大笔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还有人说,慈善拍卖是现代罗宾汉的侠义行为,乃财富分配的新方式,对穷人弱者好,对慈善机构好,对捐款人好,对八卦报刊好,皆大欢喜。
并不是每个人都很享受慈善派对。派对上等级森严,有来宾说,参加这样的派对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除了印度就是这里还实行种姓制度,他们先受侮辱又受伤害。除了VIP客人,斯汀、麦当娜、莫斯、坎贝尔等人还是VVIP,坐在特别席,一般人根本不能靠近。食物要等几个小时才能端上来,这样的食物还能吃吗?还要傻乎乎耐着性子等到那么多东西被拍卖完。真是有病——为了有钱人不要了的玩具、衣服竞标,只是为了所谓帮助世界上的穷人。说起来,待在家里寄一张支票到慈善机构去更好。
慈善中的竞争
“慈善派对上发生的一切就像上世纪80年代末的电影《虚荣的篝火》(Bonfire of the Vanities)里的情节。”一位经常出没于各种慈善派对的常客说,“不同的是今天比那会儿钱更多。当然了,只有位于金字塔顶尖的人才会买单,我们只不过是陪衬。”在派对上,超级富翁们高调证明了我足够富有,也足够慷慨;他们买来了道德上的优越感,还有无法用数字衡量的公众形象和他人的钦佩、艳羡、感恩。这一招,对派对小鸡们尤其具有杀伤力。很多漂亮或不那么漂亮的女人像莫泊桑小说里的玛蒂尔德那样,穿戴上从朋友那里借来的Dolce & Gabbana礼服、海瑞·温斯顿(Harry Winston)首饰,费尽心机混入派对,毫不掩饰其目的。对男性富人来说,让一个女人和她的全家过上好日子,虽然比不上向非洲捐一座医院,也算慈善行为之一吧。
从另一方面讲,与其和嘴脸难看的税务官打交道,有钱人还不如把钱送到慈善派对,为自己赢得VVIP的身份、地位。为了最大程度地得到认可,必须建立自己的慈善组织,当然了,前面会冠以自己的姓名,如“大卫和维多利亚·贝克汉姆儿童慈善会”,或“艾尔顿·约翰艾滋病防治基金会”。布松就这样赢得了全世界的关注。
慈善派对上的竞标叫价,又不仅仅是炫耀性消费。这种消费带有竞争性质。纽约或伦敦最顶尖的对冲基金玩家与零售巨头较劲,赢者不仅是本城,更是全球风云人物,胆识过人,在风险与投机并重的各个领域,均有高人一等的作风。难怪一位策划人说,如果你想吸引别人的注意,就来参加慈善竞拍。
以高过估价二三十倍的价格拍到一件东西,是荣耀,也代表了权力,合乎阿尔法男人的行为规范。慈善竞标是一条充满自负的旅程,路旁竖了块指路标:我银行里的存款比你多。重要的是,它给了阿尔法男人扮演上帝、拯救世界的机会。 虚荣伦敦派对慈善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