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那一场盛宴:宿迁调查
作者:王鸿谅(文 / 王鸿谅)
( 孟欣(左)与“同一首歌”前主持人亚宁 )
选择:认准“同一首歌”
8月26日的演出时间,是“同一首歌”栏目组确定的。而促成这场演出,则是宿迁多方需求达成的共识。
宿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莉回忆,今年是宿迁建市10周年,所以“市里很早就有想法,打算搞一个大型活动”,但“方案并没有马上确定”。到了6月份,正好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的董事长刘卫高为了商贸城的开业,也想搞一个大型活动,刘卫高看中的就是“同一首歌”。这样一来,“市委的想法和他的想法就对接上了”,张莉说,“企业筹划这么大型的活动,显然力不从心,而政府方面,国家也有规定,不能出资筹备类似活动”,所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就成了宿迁市迎接这档“高规格的央视品牌栏目”的“市场化运作”尝试。
作为核心推动力之一的出资方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是当地家喻户晓的一个招商引资项目,关于此项目的官方描述,包括“占地面积80余万平方米,总投资近26亿元”,“一期工程2005年8月1日奠基”,是“2005年宿迁市政府的重点工程”,“江苏省‘十一五’服务业重点项目”,投资方是江苏的一家公司。董事长刘卫高此前已经在宿迁投资了一个丝袜厂的项目,“相当看好宿迁的投资‘软环境’”。张莉回忆,在刘卫高点名要找“同一首歌”之后,最早是她亲自飞到北京去谈的,“6月初的一天,下午到的,17点开始谈,第二天一早赶回来”。那时候,“当时‘同一首歌’2006年全年的档期都已经排满,节目费用确实也很高”。张莉说,考虑到费用和难度,也劝过刘卫高,或者换别的节目,比如“欢乐中国行”、“唱响中国”,“同一首歌”的费用是这两者的倍数。或者把这钱省了,用来修桥或修路,“可以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叫‘卫高桥’或者‘卫高路’”。但是刘卫高不同意,他就认准了“同一首歌”的牌子,政府态度因此只能同样坚决,张莉说,“这就没办法了,我们只能奋力一搏”。
商贸城的副总经理卜东升解释,刘卫高的决定也是经过仔细考虑的,“一方面商贸城需要借助一个开业仪式来做宣传,另一方面,商贸城本身也是宿迁建市10周年的一个献礼工程”,这样的重要性,“请小的栏目过来也不像样子”,“只有‘同一首歌’了”。至于费用,卜东升说,公司方早就曾经计算过,甚至定下了“1000万元的预算”。因为“宿迁不是个很出名的地方,所以我们情愿投巨资来做这个宣传”,也“很清楚要的是什么”。
( 8月26日,“同一首歌”走进宿迁的筹备现场 )
在这般强大的经济后盾坚定推动下,张莉说,宿迁市“通过有关部门的协调”,终于从“同一首歌”已经排满的档期中争取到了一个时间,6月份就签订了合同,栏目组定下来的日期是8月26日。按照相关规定,政府方面寻找到了具备承办此类大型演出资质的公司来完成相关报批手续,“也就是借用了他们的承办资质而已”,其他所有事情,事无巨细,全部由政府方面承担起来。复杂的筹备工作从7月初正式开始,宿迁成立了专门的组委会,负责“统筹演出活动总体安排和重要事项”,下面分设一个办公室和安全组、保障组、接待组、采供组、票务组、现场组等6个小组。宿迁一位市委领导亲自担任组委会主任,与他一同作战的,是各部门抽调出来单独办公的100多人的班子。
筹备:政府“总动员”
从7月初开始的筹备工作,被认为“细致而高效”。张莉说,组委会“把工作细分为4000多项,然后倒排工作计划,责任到人”。作为组委会办公室主任的张莉先后6次奔波于北京、宿迁之间,与中央电视台等方面联系与沟通,衔接演出方案,其中最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节目中最大限度融入宿迁元素”。张莉也笑,这起初是一场困难的谈判,“央视的高规格摆在那里,宿迁毕竟只是一个地级市”。但她慢慢感觉到了惊喜的变化,“起初是央视担心我们的准备跟不上,但等我们的筹备工作全面运转起来时候,央视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了”,“很多工作,他们还没开口,我们这边就全部准备好了,后来反而是央视方面跟我说,把节奏缓一缓,他们跟不上了”。后来的沟通变得很顺畅,“央视反而变成有求必应了,他们被我们感动了”。
市公安局局长面对的是安全组的事务,为此市公安局“先后学习考察了南京江宁、安徽芜湖、浙江湖州等地‘同一首歌’的安保工作”,“8次组织全体参加的负责同志勘查现场,6次组织分区实兵演练和一次合练”,3500名“参加的安保人员”“除法检、城管、保安、民兵预备役等人员外,公安民警1990人,占全市总警力的77.5%”。对这支队伍的评价,是“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的三不怕精神和连续作战、超负荷工作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出色地完成了安保工作,充分展现了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和其他组一样,安全组全部人员的加班费、工作餐这些因演出而来的“间接性费用”由自己承担,“单单3500人的工作盒饭,算下来也有十几万”,这种“牺牲部分个体利益,服务于整体的利益”的情况,在其他组中同样如此。
保障组负责人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王嵩要协调“交通、供水、供电、卫生、通讯、城管”等10个部门工作,说到这种“个体牺牲”,他举例的是供电公司,公安定下的演出场地宿迁学院体育场除了照明用电没有其他的电力,为了保障舞台演出所需的1600千瓦的用电,供电局花费100多万,上了3台变压器,“一开始讲的是政治任务,钱全部是由供电公司自己出的”,不过现在看来“有可能还是要跟企业结算”。此外的加班费用,比如从8月17日早上6点开始,到8月21日晚19点,公司抽调30名员工来到演唱会主会场施工,提前完成安装、调试3台箱式变压器、7台低压配电柜和1500米高低压电缆等保电设备任务,支出全部由公司自己承担。演唱会当天,所有“保电”员工从上午9点开始进驻各自值守点,对相关用电设施进行24小时看守,“中午和晚餐吃盒饭,连续作战,全身心投入,确保了3个多小时整台演唱会安全有序供电,让全市人民和现场的2万余名观众共同领略了明星的风采,分享了建市10周年的成果”。
交通方面市运管处提早成立了车辆调度工作机构,“从社会各界调集了25辆商务车,15辆豪华大巴,120辆公交车备用”,“在演唱会演出地宿迁学院周围划定7个现场观众自带车辆的临时停放点,从运管处、公路处、航道处、宿豫、宿城两区抽调150名交通执法人员和40台交通执法车辆,定人定点做好停车场管理工作”,“共计安排执法人员1500人次、执法车辆120辆次、公交车辆480辆次参与了交通保障和运输市场整治工作,实现了‘同一首歌’大型演唱会在全国各地举办期间交通保障工作的三个突破:一是所有需要接送的人员全部接送到位。二是7个现场观众自带车辆的停车场无一辆车被偷、被盗,现场抓住盗车贼一名,并将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三是所有通往演出地的道路畅通无阻,没有发生堵车、塞车现象”。
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仲向阳负责票务和采供两组,在考察之后定下的第一个目标是“没有假票”。仲向阳说,“同一首歌”坚持公益性,不让卖门票,所以为了杜绝在其他城市出现过的假票现象,宿迁的方式是“由公安参与印票,当场销毁模版,票面增加公安的防伪标识”,而且“发票时间距离演出时间只相隔两三天”,“而且在电视等多种媒体上反复宣传不公开售票,如果发现售票者,举报有奖”。这样的多重保险下,仲向阳说,“宿迁没有出现一张假票,是‘同一首歌’的演出前所未有的”。不过尚建荣总结时说,内场依旧出现了49张假票,但仲向阳认为这个观点有待商榷,他的理由是,如果有造假集团介入,不可能只有这么少量的假票,而且那些票他也看了,可能是印票过程中的误差,不是假票。由公安确定下来的宿迁体育场最安全的容纳人数是2万,票的分配也是一个问题。出资方商贸城得到了70%的份额,剩余的30%由政府分配,仲向阳说“票的种类和分配是专门写成文件上报的”,为了防止单位间的攀比,“一方面要考虑到各单位处级以上领导班子的人数,一方面还要额外留出20张左右的票,给各单位招商引资要答谢的客商”。
第二个目标是“节俭办晚会”,仲向阳说,政府定出的方案是所需物资“能借不租、能租不买”,务必把经费降到最低程度,给企业省钱,各单位承担了各自因为演出产生的间接性费用。这样算下来,“采供这块的花费控制在了200万元左右”,“而总体花费比预算至少减少了20%”。
现场组的工作落到了市政府副秘书长、宿迁学院副院长顾晓虎的头上。出资方曾经希望把演出场地放在商贸城前面的广场上,被公安否决了。在全市范围内考察过后,宿迁学院的体育场成为首选。“舞台搭建、场地保护、校内人员控制等等”都成为校方的任务。为此,虽然是假期,学校各部门还是回到岗位上“临阵以待”,顾晓虎说,8月26日原本是需要重修和辅修的4000多名学生返校的日期,为了演出,“学院专门发文并分系确保推迟返校时间通知到人”。其余的现场准备工作,组织了近百名学生义务完成。田径场的塑料草地,虽然由商贸城出资20万元铺上了三合板搭建看台,但因为搭建舞台设备等多种原因,全部演出下来,场地的损坏程度,顾晓虎说,“至少需要80万元来修复”,关于此事的报告已经上交政府。“要场地出场地,要人出人。”顾晓虎笑说,“也许由我兼任院长和政府职务,就是为了关键时候‘一手托两家’吧”。
“双赢”:一场演出与 它被期待的承载
8月26日的演出晚上19点30分正式开始,历时3小时。市委宣传部网络新闻处处长赵伦红回忆,她和同伴们“等到演出结束观众全部立场之后,一下子坐到体育场的台阶上,再也没有力气了”。近3个月来紧绷的弦,终于可以松下来了。
组委会和央视方面谈判协调的最终效果在8月26日晚上显现出来,市委领导与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董事长刘卫高分别在“同一首歌·走进宿迁”演出过程中,现场接受了主持人的采访,还有串场部分隐含着的对宿迁的介绍,这些都“展示了宿迁的良好形象”。经过一再争取,宿迁电视台对演出进行了现场直播。包括“同一首歌·走进宿迁”大型演唱会的剪辑将在CCTV-3套播出3次。而当晚的现场气氛,张莉说,“我们都没想到会那么好!”不论是现场秩序,还是观众互动,都“堪称完美”。
9月6日,宿迁召开了关于这场演唱会的表彰大会,参与的各部门都得到了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这样的结果,显然是符合政府方面预期的。如同筹备期间市委领导表明的观点——“要通过‘同一首歌’在我市演出的契机,进一步宣传宿迁,展示宿迁良好形象。全市上下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组织好这次演出工作,宣传好宿迁,展示宿迁人的素质,展示宿迁城市面貌,展示宿迁生态环境,使宿迁走向全国。”在市委领导看来,“这次演出是体现素质的一次试验。一方面,演出能否成功,体现了组织者的素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宿迁整体人的素质,是考察宿迁人素质和能力的最好机会。”在张莉看来,此次演出的宣传工作也十分成功,“在演出前几周,中央电视台、新浪网、搜狐网、江苏广电总台、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都做了先期宣传。北京还制作演唱会纪念册、宣传册现场发放”。市委宣传部的笔杆子们,还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提供了5份不同的通稿”,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出资方的评价和政府也达成了一致。卜东升说,商贸城的方案一开始就很清楚,对于购买了商铺的经营户,每套赠送一张票作为答谢,大约五六千人。对于福建、广州、连云港等地准备引入的有投资可能的客商,企业以此为契机出钱将他们请来宿迁,不仅看演出,也做一番实地考察,这部分群体占到4000左右,在卜东升看来,这项工作虽然耗资不菲,但如果演出成功,这部分客商对宿迁的商业投资环境能起到的宣传作用,显然是无价的。对于周边城市和县城的经营户,商贸城还拿出100张左右的赠票,“经营户凭借营业执照和任一年的纳税证明,就可以免费获得一张票”。发赠票的那天,“一大早五六点领赠票的人就开始排队了,到8点来了将近3000人”。这一场无形的宣传,显然让商贸城的名气,在周边地区各个商业层面传播开来。这场一掷千金的演出效果,卜东升说,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演出前,6000商铺的入住率只完成了70%左右,而演出结束到9月6日,入住率新增加了20%,达到了90%。“很多之前有意向但并没有决定的投资者,在演出后迅速做了决定。”站在商人的角度,卜东升说,花同样的钱在其他媒体上做广告,“效果未见得有这么好”。
而对于宿迁市政府来说,自2002年起以招商引资作为全市发展经济的第一要务决策指导下,这场“非常有针对性”的演出显然从各方面符合了这一要旨。1996年建市之初的宿迁,农民人口占到83%,是一个从淮阴分出来,没有中心城市、没有工业、没有高校的“江苏最后一个地级市”。宿迁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全国都有了名气。在宿迁摸索出来的政策里,招商引资成为了核心——“一个单位的一把手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政绩,第一责任,头等大事”,“政府办”主任仲向阳说,单单“政府办”每年就有1500万元的招商引资任务。如果完不成,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宿迁有名的“四项规定”:一是市直部门招商引资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整个部门不得推荐、提拔干部;二是无招商实绩的干部,一律不得提拔重用;三是助理类干部无招商实绩的,一律不得转正,而且到期转不了正的还要取消助理资格;四是各县区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完不成招商引资目标任务的,要引咎辞职、降职使用。根据宿迁官方的数据,自2000年以来,22名同志因招商引资成绩突出被提拔到副处级以上领导岗位,48名同志因招商引资成绩突出被提拔到副科级以上领导岗位。而每年还有10%到15%的市直单位的“一把手”因完不成招商引资任务,被宿迁市委诫勉谈话,并责令离岗招商。
9月8日,《宿迁日报》的头版头条,刊登的就是3个市直部门,粮食局、农机局、外事办的“一把手”因招商引资工作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接受惩戒,离岗招商的消息。在这些不同常规的政策后面,显现出来的新城区面貌,同样让人惊叹。虽然相比江苏其他富裕地区还有差距,但“投资软环境”的建设,是宿迁领导层最为自豪的事情。一个在宿迁领导层流传得很广的小故事,是关于刘卫高选择将26亿资金投入到宿迁建设商贸城的原因,张莉复述了这个故事,“刘卫高被三件事情打动了,第一是时任市长的工作态度;第二是他第一次来宿迁不认识路,一名交警只因为他是来投资的商人,就一直带路领他找到了酒店;第三是他在宿迁暗访考察的时候,一名拉了他一整天的小三轮司机,得知他是投资者,马上表示不收车费。”就这三件事情,张莉说,刘卫高觉得宿迁招商引资软环境是最好的。这场投资近800万元的演出,在主办方看来,显然是对宿迁投资软环境的又一有力明证。■ 宿迁盛宴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