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银证通”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周一凡)

叫停“银证通”0

近日,多个城市的部分银行叫停了开办多年的“银证通”业务。

所谓“银证通”也被称为“存折炒股”,相当于活期存折自动挂接证券交易结算资金账户,买股票时资金直接从存折上扣款,卖出后资金再回到存折。之所以受股民青睐,是因为它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安全问题,且手续费较便宜,是一种实惠、方便、快捷、安全的新型股票交易方式。这一业务大约出现在2000年,而近期由于股市行情好转变得非常火爆,也成为银行重要的一项中间业务收入。目前,大多数银行都推出了该项业务。

但是,今年5月8日,中国证监会机构部出台了《关于落实〈证券法〉规范证券经营机构证券经纪业务有关行为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要求,“证券公司必须以自己独立的交易系统为投资者提供完整的证券交易委托申报业务流程,不得通过或借助其他机构的业务系统为投资者提供证券交易委托申报;证券公司必须完整履行资金清算交收责任,不得委托其他机构代理完成全部或部分资金清算交收等条款”。虽然只字没有提“银证通”业务,但意思非常明显,停办“银证通”。

而“银证通”业务的存在已经超过6年以上,为什么在这时候,有关监管方提出了停办“银证通”的要求?

实际上,在“银证通”刚推出之时,由于便利了投资者开户,因此吸引了不少商业银行客户的资金进入股市,进而为券商经纪业务的活跃贡献了力量。然而随着这项业务的推广,券商发现很多原本属于自己的利益,在商业银行逐渐对证券业务的“渗透”过程中,被“侵蚀”了。

银证通使证券公司丧失利差收入,这是老问题了。客户直接在证券公司开立资金账户或者只是开通传统的“银证转账”业务,那么券商就可以从商业银行那里获得金融同业存款的优惠利率,它要高于券商给予投资者的存款利率,所以证券公司可以从这个利差中获益,甚至一度这项收入成为某些券商的主要营业收入来源。而客户如果将资金通过“银证通”业务直接存放在银行就会使得券商无法获取这笔利差收入。

在丧失原本唾手可得的收益的同时,券商们还逐渐发现合作过程中的“话语权”被商业银行所占据。本来应该是商业银行为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提供资金划拨和结算的服务;而现在情况几乎完全反了过来,似乎是商业银行在为投资者提供证券委托买卖服务,证券公司反倒只是成了为银行提供交易所“入场券”的挂名经纪商了。更有甚者,有些银行把客户资料屏蔽掉,券商无法看到客户资料,这更加意味着券商无法拥有自己的客户,日益沦落为一个通道提供商。

有业内人士就指出,当股市行情好转,投资者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果不停止此项业务,相信大多数新客户都会选择银证通,因为银行网点是券商的数十倍,方便,信誉又好于券商。

由此可见,在“银证通”的背后,是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博弈。而从根本上说,“银证通”业务触犯到了现行金融法律制度的一条底线——分业经营原则,具体表现为《证券法》的第6条:“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既然现在还没有“国家另有规定”,那么“银证通”业务中商业银行逐渐对证券业务的“渗透”或“侵蚀”自然会遭到合法性的质疑。

但是,即使有不合规的地方,银行也希望可以换个方式来规避,争取把银证通业务保留下来。因为从2000年起各大银行均投入了许多人力、财力和技术在银证通业务上,开户、培训、营销宣传费用都较大。但自2002年以来,中国股市开始进入熊市,对于银行和券商而言,推行银证通业务难度不小,除了工行等较早参与银证通业务的银行之外,不少银行在此业务上仍处于亏损。目前,股市已逐渐走出熊市,银行希望随着未来客户开户交易数量的增加,能够在银证通业务上赚钱。

实际上,“银证通”叫停与否,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广大的投资者。“‘银证通’的确很方便、安全。不合新法规的地方应该想其他办法弥补、规范,如果随意叫停,对我们股民很不利。”一位投资者说。

随着国内股市的复苏,新资金也开始涌进市场。申银万国的新近的一份报告测算,有1000亿元新资金介入了股市。而一组未经核实的数据也显示,1~4月份,沪深股市总的开户数为60万户,平均每户20万元的入市资金。而更重要的是,因为通过“银证通”进入股市的资金总量在营业部系统内是显示不出来的,所以通过这个渠道进入股市的资金到底有多少,无法统计清楚。而一个例子是,工行上海市分行目前每天的银证通和银证转账交易量达几十亿元之多。

所以,近一段时间来进入股市的新资金恐怕远比管理层之预计要汹涌得多。而在目前国内股市尚处于规范发展时期,大落或是大起,都会让有关管理层忧心忡忡。因此,叫停“银证通”就是拧紧了一条银行储蓄资金流入股市的重要通道。■ 券商银行股票商业银行银证通资金业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