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电影的前世今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苌苌)

俄罗斯电影的前世今生0( 《村姑小姐》剧照 )

5月29日至6月5日《2006俄罗斯经典电影回顾展》,作为“俄罗斯年”电影部分的开篇之作,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举行。

17部经典影片分别出自苏联和俄罗斯的15位优秀电影导演之手,其中既有老一代名导演索库洛夫、索洛维约夫,也有现在俄罗斯新电影中坚力量的青年导演托多罗夫斯基等人的作品,最新的影片拍摄于1997年,1998年以后的电影则放在另一单元“新片展”,于9月份放映。

从1966到1997的这30年,这个国家从平稳时期进入动荡,再到经济快速发展,从入选影片的题材或者艺术表现手法上微妙地反映出来。所挑选影片,大多在国际国内屡获殊荣,为对俄罗斯电影的了解还停留在苏联时期印象的人们,打开一个崭新的了解世界的窗口。

在新闻发布会上,有人想起梁赞诺夫,《办公室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车站》的导演,问为什么他的电影没有来。俄罗斯电影代表团解释说,他早期电影已广为中国观众熟悉,而他后来拍摄的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关注老年人生活的题材,晦涩难懂,可能会令外国观众感到枯燥。

影展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举行了纪念活动,除5月30日举行专场放映外,影片中班长丽达的扮演者伊丽娜·舍弗丘克和瓦斯科夫准尉的扮演者安德烈·马尔德诺夫来到现场,那个有孩子般嘴唇和大眼睛的女兵现在已经是一个优雅的中年夫人,当年还是大学生的她,后来又主演了40多部影片,是俄罗斯“电影之窗”电影节的创办人之一。而马尔德诺夫则由于他对表演事业的贡献,于1994年获得了“俄罗斯人民演员”的称号。

俄罗斯电影的前世今生1

电影在政治动荡中起伏

俄罗斯电影艺术的发展脉络和政治动荡紧密关联。斯大林去世后的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苏联有过一次电影新浪潮,根据一部小说的名字,他们把那场运动命名为“解冻”。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电影年产量下降到十几部,因为斯大林说:“既然拍一百部电影,也只有十几部好作品,我们干吗不就拍那十几部好电影呢?”之后的赫鲁晓夫,在他的人民眼中是个开放型领导人,那个阶段,苏联出了不少好作品。《雁南飞》、《士兵之歌》、《晴朗的天空》等。也是在那个阶段,苏联为世界贡献了塔科夫斯基,一个试图用镜头寻找灵魂的导演。他的《伊万的童年》在1962年捧走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塔科夫斯基深邃的电影思想,诗意的表现手法,影响了世界各地一代代电影人。

俄罗斯电影的前世今生2

70年代是苏联的黄金时代,工业发达,军事实力大幅提升,整个社会稳定,“解冻”运动早已回潮,政府政策比较中庸,电影人对社会问题提出探讨,表现手法成熟,并且带着生活安逸的时代特征——趋向唯美。这个时期的苏联电影,令好多老影迷回味无穷,比如《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

这时的苏联电影从画面的质感到音乐的运用,无不体现出对俄罗斯传统艺术审美的传承,具有俄国诗人的优柔气质;因为仍然有很多题材被禁止,导演们尝试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手段,相对隐晦的手法,冷幽默,表达他们对社会的思考。

俄罗斯电影的前世今生3

回顾展上放映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童年过后的一百天》,就产自70年代。《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开始,穿红衣的女孩站在野外对朋友说“这里的宁静是永恒的”,然后便进入黑白的1942年。清晨雾气中的白桦林,阳光下静静流淌的小河,活泼浪漫的女红军士兵,一个个闪回镜头,讲述她们的爱情故事。回忆——战前的和平时期,无论在房间里或者冰天雪地,场景都是宛若童话的柔白色,不时流露出对战争的感伤。上部分快结束的时候,五个女兵藏在石头后,一个个数着敌人人数,气氛越来越紧张。这时,黑白画面突然转成彩色,一个穿红衣的女孩和朋友野炊的地方,正是当年女兵准备伏击敌人的战场。女孩听到布谷鸟的叫声,问布谷鸟:“我可以活多久?”布谷鸟叫着,她一下下地数着……导演用了多组黑白和彩色交替的镜头,画面的对比形成强烈的感染力。下半部分开始打仗,美好的人和事物,被战争一点点毁灭。

描写少年情感的电影《童年过后一百天》单纯而迷人。导演索洛维约夫诗意畅游的同时,没有回避大体制环境对时代的影响。夏令营开始,辅导员让大家推举班长,被选中的男孩不太高兴,因为是来度假的,不是来承担责任的,但还是在辅导员的意志下当了班长。他代表的是世界上的一类人,他们聪明,有些运气,很会调整自己,于是获得大家的喜欢。而14岁的男主人公洛布辛则是个厌恶体制的少年,假装腿有毛病,拒绝集体活动,这让他在管理严格的夏令营里稍显格格不入。然而在排演《假面舞会》的时候,他对爱情的感悟,却超过了其他同龄的男孩。洛布辛经历着单相思的沮丧和成人世界带来的迷惘,就是在这样一个孤立的岛屿上,自我意识的雏形开始在他内心形成。导演将绘画、文学和音乐有机地贯穿在影片中,捕捉到了少年的气质和他们转瞬即逝的情绪变化。

俄罗斯电影的前世今生4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不仅原来遭禁的影片都被放行了,创作的禁区也被打破。回顾展上《阿霞的故事》即是拍摄于1967年、20年后得到解禁的影片。还有拍摄于1988年的《小维拉》,当时的宣传噱头说它是苏联第一部色情影片,但它最大的价值是真实展现了苏联底层家庭的生活场景。

干涩的街景如生活一般,了无生机,人们看不到希望也就没有理想。他们是那么不快乐,所有人都焦躁不堪,喊叫着说话,从头到尾,震耳欲裂。父亲酗酒,脾气暴躁,母亲唠叨着发泄日常生活中奔命一般的疲惫和怨气,小维拉整日和阿飞们瞎混,俗气,肤浅,男朋友和她的父亲处不来,父亲拿刀捅了他,小维拉不得不到警察局作伪证,万念俱灰的小维拉走上父亲解酒浇愁的老路。

俄罗斯电影的前世今生5

从社会学范畴看,这是一部响当当的好电影。《小维拉》被认为是反映青年生活的里程碑,1988年的苏联,一部分青年就过着那样的生活,只是以前这样的题材在苏联电影中禁止表现。片中的青少年们聚众看地下录像,拙劣地模仿西方流行歌星的穿衣打扮和说话方式。“维拉”在俄语中的意思是“信仰”,片名本身就是在表达对信仰的迷失。导演比丘尔把青年人对衰老软弱的蔑视,对循规蹈矩的生活的厌恶,以及成年人的平庸,无奈,压抑和幻灭感一点点铺展在银幕上,渐渐形成一种张力,然后在一瞬间,将一把重锤砸下。

导演在艰难中求生存

俄罗斯电影的前世今生6

改革带来生产上的放开,国家的合作社政策使私人电影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但好景不长,很快到了1991年。

苏联解体那年,他们的电影年产高达375部。1991年的苏联物质极端匮乏,商场的货架上只有牛奶和面包,人们还愿意把花不掉的钱投入到电影中。很快,叶利钦施行“休克疗法”,物价放开,通货膨胀,因为电影的生产周期太长,便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更加糟糕的是,这时进口电影的限制取消了,电影院线私有化,老板们自己买片子,好莱坞二三流的电影拷贝充斥着电影院。很多电影人失业,90年代中期,俄罗斯电影进入低谷,年产量只有二十几部。

导演们的世界观也发生了变化,在失去标准的世界里不再有个性,于是有的导演迎合观众,去拍粗制滥造的垃圾片。也不是没有忠于自己的导演,他们仍然连接着俄罗斯电影的脉络,就是通过哲学意味的思考表达对这个社会的观察和反省,比如米哈尔科夫和霍吉年柯。米哈尔科夫在国外找到拍摄资金,他与法国合拍的影片《烈日灼人》,获得19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回顾展放映的霍吉年柯的《马卡洛夫》,讲的是一个叫做马卡洛夫的诗人买了一把“马卡洛夫”牌的手枪,这把有生命的手枪使他失去家人和朋友,放弃了对诗歌事业的追求。他打算用这把手枪自杀,但手枪却不听使唤。最后,双关语的旁白响起:“马卡洛夫有用吗?”作为诗人的马卡洛夫似乎已经被时代抛弃,而作为手枪的马卡洛夫却大有市场,这暗示一针见血地道出那个时期俄罗斯社会的动荡无序。

观众被垃圾片看倒了胃口,流失非常多,当电影院变成大货场时,俄罗斯人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普金上台后,为挽救俄罗斯电影,政府成立了文化电影署,政府补贴国产电影的发行,支持导演处女作的创作,每年都有数个剧本获得通过,一部电影最低可获得240万人民币的投资。

俄罗斯电影的前世今生8

国家投入到国产电影制作的资金也很多,因为票房——被好莱坞搞得越来越单一的大众趣味,并不能证明一位导演优秀与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俄罗斯电影导演的脚下有了往回走的土壤。亲临回顾展现场的导演阿勃德拉什托夫,他是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往往要沉淀两年以上才会拍一部电影,他的电影关注社会和政治,每部都是精品,虽然票房不尽人意,但得到了国家的资金支持。

车臣战争进入俄罗斯电影的背景,在阿勃德拉什托夫的《跳舞者的时代》中,镜头对准高加索地区的战争和民族矛盾,不像这名字给人的第一感觉。导演解释说,在这个无奈而浮躁的时代里,每个人都跳着自己的舞蹈,各色人等,在生活舞台上一一亮相,孰是孰非,却没有人能够评判。他的《另一个乘客的故事》拍摄于1995年,是表现俄罗斯新贵生活的一部电影。阿勃德拉什托夫早期的作品,建立在二元论下,是非分明。社会制度的重建和道德观念的混乱,改变了他的世界观,从这部电影开始,他在黑白世界之间找到了灰色地带。昨天的法官也许会变得一无所有,昨天的囚徒也许在今天呼风唤雨,每个人在不同的时代扮演不同的角色,唯一不变的是游戏规则。

俄罗斯近年最优秀的作品,要属2003年萨金塞夫导演的处女作《归乡》,在事隔40年后,第二次为俄罗斯捧回金狮奖。萨金塞夫的手法诗意细腻,略带魔幻,与塔科夫斯基一脉相承,视觉表现上也很唯美,奇怪的是,你很难在莫斯科、圣彼得堡找到上映的地方。

俄罗斯目前每年进口二三百部影片,对国产电影造成不小的冲击。政府甚至打算建立国家的院线,专门支持国产片放映。大众只接受惊险的、快节奏的大片,这种情况下,也催生了符合这种趣味的票房火爆的国产电影,比如根据俄罗斯畅销科幻小说改编的《守夜人》,虽然被老电影人视为内涵空洞,但也可看作俄罗斯电影在另一个层面上取得的成就。好莱坞的大制片厂主动为《守夜人》的续集追加投资,继续在这个国家的观众中,培养他们想要的欣赏趣味。■

(本文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当代俄罗斯电影》的作者李芝芳以及俄罗斯电影代表团翻译周雁的帮助) 前世今生俄罗斯电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