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痛还是短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冬月(纽约))
又来了,人们又开始谈论“9·11”了。这是最近美国电视上下,尤其是纽约周边的人们提及最多的话题之一。一半以上联航93的难属在新泽西的纽瓦克和旧金山市郊观看了《联航93》,一部以“9·11”袭击中最后一架被劫飞机坠毁为背景的电影;这两个城市也是那趟航班的起始点。一位友人在新泽西的电影现场,之后提及那情形,极其勉强。70多人的家属团痛苦地倾泻简直就是以号啕伴随到电影的终结。他说, 那种痛会永远停在心中的某个角落。《联航93》紧接着就在星期四纽约的翠贝卡电影节首映,而后的星期五全美公映。看有关电影院的报道:老少男女人人唏嘘抽泣,之后沉默着离去。听朋友的忠告,我选择了周六下午场。通常这个时段,纽约和郊区大小影院都是稀松无人,那天显然是几近爆满。
1小时40分钟的电影,前半部是在不同的航空塔台和控制中心的描述中缓慢地凝聚当天的混乱和惊恐;后半部则深入到航班上的人心搏斗。终了,机上的人们全力以赴, 奋力与恐怖分子厮打,直至93航班坠毁在宾州的乡间。
其实,《联航93》的电影来得极为不宜。有关影片映得太早还是恰逢其时的争论早在公映前一个月就有了来自各方的评说。反对者以为,人们刚从几年前恐怖袭击的阴霾下喘口气,正常生活似才回到身边;如此之快之早地以电影的方式带人们重游旧地,揭其伤疤戳其痛楚,对大多数美国人而言实在有失“公允”。《辛德勒名单》也不过摄于50年后;更何况我们总该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盼才是。而另有观点说:5年了,时间还是多少能抚慰人心的。我们中很有一些人提起“9·11”已视其为曾经的故事和必经的景点了。我们早该为袭击中受难的人们和无畏的英雄们留下些什么,也许这是最好的时机回顾我们的历史,检点我们早该记住的教训。而更有人率言:与其等待令人无法预知的“9·11”惨烈被好莱坞花样翻新成两小时的电影,这部片子倒是一个恰当的方式呢!《联航93》的编剧和导演是英国人保罗·葛林葛瑞斯(Paul Greengrass), 他近年的铭刻人心之作是2002年导演的以1972年北爱共和军恐怖屠杀为背景的《血色星期天》(Bloody Sunday)。为《联航93》他筹备了5年,访谈和征询了所有遇难家属的意见。平心而论,这片子也的确继承了其丝丝入扣的导演纹理,以致直抵逼真的纪录片。
对于遇难者家属,他们该是经受了最撕心扯肺煎熬的一群。然而正是他们合力支撑了整部片子的创作,并一致认为电影该表达“联航93”的群像。的确,联航93的33位乘客和7位空乘人员无人幸免。如何讲述他们当时的惊恐和愤恨,如何表达他们最后的团结和勇敢,如何展现身形高大的冲锋者和老弱力单的同行人,从影片筹备之始就面临着挑战。《纽约时报》影评人杰瑞朗曼的观点很有共鸣:人们唯恐这片子搞成奥林匹克运动会,一些乘客为勇敢而获得金牌;而其他人则用银或铜给予安慰。细想整部影片,的确没有什么时刻急于表现Can-do的必胜气概(倒是今年1月在A&E's,即艺术和娱乐频道拍摄的同题电视剧中很是光大了一直以来报道的英雄们);即使那句“Let's roll”(我们冲吧) 也不是聚焦在某一个英雄的口中,而是混杂在焦虑和勇敢而一触即发的空气中。
影片另一值得提及的品质是极力定位在讲人叙事,而保持不涉政治的态度。如果哪位观众有期待这片子带点左右的政治倾向,或表征全体美国人都陷入中立的痛苦,肯定会无比的失望。即使影片中大量有关空中管制和空军指挥中心与白宫的联络沟通中令人备受折磨的焦虑乃至无能为力的情节,也只是尽量细述事实,而不带眼光。《联航93》在某种程度上说给之后前仆后继的“9·11”电影奠定了一个标杆:避开政治的花言巧语,掀开情感的伤痛,只为了让人们记住那些普通如你我的勇敢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