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里糊涂的保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一虫)

糊里糊涂的保险0( 参加保险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投保人与保险公司的纠纷也日益增多 )

受刺激了,我决定今后每周打一次羽毛球或网球。这全是拜“友邦深圳重疾险保险合同诉讼事件”之赐。如果媒体没有报道,我不会去查看公司统一投保的商业补充保险合同。看了半天,我仍是稀里糊涂,但总算明白了一点:每年6000多元的医疗保险换不来心安。要想拥有真正的安全感,作为一位不成功男士,恐怕还得依靠储蓄与锻炼。

本人在金融单位工作多年,一向不碰投资连结险、万能险、分红险等投资型保险产品——保险公司2005年的平均投资收益率只在3.6%左右。为何不直接购买股票、基金、债券等,免遭二传手盘剥?传统意义上的保险应该是像医疗保险这一类的保障型产品。因此,我原本很欢迎公司统一投保商业补充保险的决定。它包括意外伤害险、门诊医疗险、住院补充医疗险、重大疾病险等,投保金额分别为:30万元、1000元、2万元、10万元。据说这四项加在一块,年保费合计不到1000元。当时,我最看重的是第四项——重疾险。原因有二。其一,团体参保享受批发价,比个人参保便宜很多。如果个人参保,20年付清、10万元保额、终生保障,每年得交3000多元。其二,它号称可以保27种重大疾病,正好可以减轻我对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力度不足的担忧。北京市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在一个年度内支付的医疗费用累计最高限额为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目前这个数字为7万元。区区7万元怕是对付不了什么重大疾病吧?

现在回想起来,我所看重的两点,皆为谬误。第一个错误关乎常识。单位统一投保的重疾险只保一年,若能每年持续交下去,付清期数远多于20年,每年交付的保费金额也会递增。若只交到你退休之时,则更是鸡肋,因为60岁以后发生的医疗费用大约占到一生医疗费用总额的80%——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保险停了。相比之下,个人参保的重疾险可保终生,是连续型的品种,价格自然要高出很多。第二个错误关乎医学专业知识。“友邦深圳重疾险保险合同诉讼事件”发生后,不少医生跟媒体表达了对合同条款中“重大疾病”定义的看法。我仔细比对后发现,不同保险公司对“重疾”的定义其实都是大同小异,医生们的质疑放之四海皆准。俺们公司投保的重疾险合同条款对重疾的限定也很严格,按网民们通俗说法,同样有“保死不保医”之嫌。以陈景润、拳王阿里患过的帕金森氏病为例,条款要求被保险人必须在65岁前确诊,无法以药物治疗来控制,且有进行性加重的表现。这10万元整的“不治之症”安慰奖,搁谁拿了不闹心?当然,更闹心的是,得了重病还拿不上。

俗话说,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这表明,金钱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为此,每个月我缴纳500多元的基本医疗保险及几十元的商业补充保险(当然,有一多半是单位交的),一年下来有6000多元。这大约占到我工资的十分之一(新的什一税),真不是小数目。我的肉疼程度仅次于个税,所以对它有很高的期许。这种期许建立在数理统计的坚实基础上。假使我有幸保持不失业状态为社会健康工作30年,30年间工资及物价水平都没有增长,每年存6000元,年息2%,退休时会有24.34万元。有了这笔“巨款”(相对于7万元来说),只要不碰上哈尔滨天价医疗费事件,估计也够应付一阵子了。退一步说,假使物价的年增长率是3%,工资不涨,投资年收益5%(股票、地产、企业债之类),到退休之时,我积蓄的购买力也相当于目前的16.42万元。照此算来,我似乎没有理由杞人忧天。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我的美梦让那6位深圳朋友打破了。不是24万元,也不是16万元,基本上是7万元,除非你不幸中了“头奖”……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你别跟我说,这里头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责任。它的宗旨原本就是“低水平,高覆盖”,相当于米饭,可以吃饱,却吃不好。商业医疗保险才是下饭的菜。这道菜不可口,根本原因就在于运用保费进行投资时的收益率偏低。说到投资,我可不糊涂。目前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往往假定长期投资的收益率只有2%~3%左右。收益率低的结果,不是高保费,就是低保额。其实,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投资债券、蓝筹股、共同基金的长期收益率应该可以达到4%~5%或更高。■ 糊里糊涂社会保险投资保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