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复制时代的笔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我是石头)
在我所读的系,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学富五车的老教授要求弟子看书时勤做笔记。某日,一弟子背着个麻袋见教授,那是一整袋的读书笔记,那弟子后来成了我们系的顶梁柱。讲这故事的是我的导师,当年那弟子的师弟。他读书期间做过上百本笔记,其中有相当多英文和德文笔记。那是80年代的传奇,一个对知识极度饥渴的年代。传奇不可复制,我辈认真看完几本书就很了不起了。但我还是立志,至少能做一塑料袋的笔记。
导师教导我,做笔记就是把书中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下。我做的第一本笔记是导师的译作,异常艰涩,一页刚过去就意识到自己的起点太高了,便决定把重要的句子抄在本上。照这种方式和进度,相信一塑料袋任务很快能完成。可这样看书做笔记的速度实在太低,一年也做不了几本。无奈,放弃去图书馆,每天呆在宿舍看电子版,电子版拷贝更有效率。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高度赞扬了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从神圣的祭坛上被拖了下来,然后大批量的生产。同样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比老教授们更快更多地接受信息,能够大批量的生产学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