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利息被谁“驴打滚”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老胡(北京))
我经常推心置腹地找闺女交换意见,希望她长大后一定当个家庭理财顾问,以便看好我们那点并不算富裕的家当。这样的小算盘,并不是想让闺女锤炼管家的本领,而是在我连续的两个“五年计划”里,基本上就过着没有利息的日子。除了银行长期的低利率激不起我的储蓄热情外,关键是我的一些热钱全被身边的“类金融”们给瓜分了。过去那种在家谱里才能看到的“吃利息”日子显然是个美丽童话。
先说说近几年我的一些重大投资置业。首先是买房,一方面我贷了华夏银行一笔款子,要雷打不动地向他们月月交钱,少一分、迟一天都会担心被记上不诚信的“黑名单”。而另一方面,我却要为开发商先垫付一笔数目不少的款子,去为我那未来的房子上缴公共维修基金、契税、保险费。第一项是21223元,第二项是15917元,第三项是3990元。可从我交钱那天起到现在快一年了,连个“房产证”的影子都没见着。
据说就是最规矩的开发商,从你付按揭那天开始,办大产权到小产权也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如果遇到不太地道的开发商,占你三年的契税并不算什么新鲜事。难怪我们小区的论坛天天有人抗议,说开发商挪我们的利息去“钱生钱”了,甚至有人怀疑小区那栋会所就是拿业主的各种“利息”盖的,因此有人提议日后在会所健身、喝茶都该免单。
有一天,我们那位汉奸律师喝大了说得更过分,他透露开发商都是“类金融”的角儿,挪用点公共基金是再正常不过了。一些卖电器的甚至拿着厂家的货款去炒地皮;卖牛奶的拿着奶农的收购款去盖房子。只有挪腾到上游的钱才是他们最大的本事,如果没有这方面的“驴打滚”就无法产生出房地产的正常利润。就连买房委托的一些咨询小钱,也被律师们先收后支,给你开张打发人的收据草草了事。起码在领到房地产证的漫长“周期”里,每位业主大约会有两三万块人民币将被白白占用而失去利息。
房子是人生的最大投资,被人占了利息也就忍了,可像一些短线服务项目被蚕食掉利息就有些义愤填膺了。比如流动性较强的物业管理费也被挪啦。按理说,物业公司的服务是按日计算的,而我们小区的业主却要一次性付清全年的费用。以我所住小区900户人家计算,如果每家每年是5000元的话,物业公司一笔就提前砍走了450万元。这还是很小的单位面积。
后来我才知道,管理我们小区的那家物业公司在咱家旁边开了家小超市,不但养活了经理的七大姑、八大姨,直到现在他们还像乌托邦那样给员工发连机关干部都眼羡的福利。敢情我们业主就是那家物业公司的“私人银行”,他老板想取多少连张欠条都不用打。
更荒唐的是,入住后我们才知道,小区现在所用的是临时用电,如果要申请正式用电需要一大笔能源开建申请费,而在业主与开发商签订的合同里却描述着“公共用电”。而且这笔投资早就交过了。这样下来,开发商不仅挪用了我们先期投资的利息,还要我们业主补交后面的“能源开建费”。
到现在,两届政府换了几任人行行长,银行的利息也变动了不少,而我家没有利息的日子却照旧进行着。我闺女用小学生的办法计算了一下,自从有投资以来,我家累计已有3万块钱利息没了踪影。虽然银行的利息低了些,但也不至于分文不名。不过话要说回来,如果我们身边继续有那么多“类金融”在拔份,就是请格林斯潘到我家理财,大概也是“无米之炊”。
当然,这样的算账方法只限于我的投资方面,而没计算我支付方面的利息“黑洞”。在我被扣的工资单里,住房公积金有没有利息?医疗保险有没有利息?社会保险和失业保险有没有利息?利息有多高?显然也是白条一张。
虽然这“三险一金”里面有国家配套的一部分,但每月从我工资条上扣除的私人部分却一个子儿都不能少。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湖北一个社保局长拿老百姓的养老金去澳门玩百家乐,不到一年就输掉上千万,到现在为止这些打水漂的钱无望收回。据说他反过来还拿了不少黑道上放的印子钱。敢情老百姓的这些利息都在澳门的赌桌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