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狗屎又怎么样?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孟苏)
(
)
狗屎热卖。
一本名为《只是我还是所有一切都是狗屎?》(Is It Just Me or Is Everything Shit?)的书3个多月来高居英国各大图书排行榜。该书副标题为“摩登生活百科全书”,要从里面找到“净菜”的解释?你就看吧:“一种荒谬的超市销售伎俩,它把一袋原本45.3便士1公斤的胡萝卜,洗洗就卖到了2.78英镑1公斤。接力棒?别开玩笑。你怎么能用这个尺码的棍子来跑接力赛。”可见,根本不是百科全书,虽然它把当今最流行的人、物、事编成词条,按照字母顺序从A到Z进行排列,逐一进行了解释。但那些解释不过是插科打诨,讽刺挖苦。书中猛烈抨击了消费主义,可它却成为圣诞节的送礼首选。这本书在去年10月上市,即刻成为“亚马逊”上的销售冠军,两个月之内卖掉1.6万册。幽默类非小说图书能在短短时间内有如此销售业绩,在英国图书市场上是很罕见的。
书的封面设计得很简单,只有一个绿色的路牌,路牌上的几个箭头分别指向:市中心、飞机场、麦当劳、国际商务中心等地。书的广告是这样写的:如果你憎恨以下东西:豪华公寓,酒吧和俱乐部,托尼·布莱尔,鸡仔文学(注:英美的一种流行读物,为美女作家撰写的小说,如《欲望都市》、《BJ单身日记》),全球变暖怀疑论者,基乐队,宜家,卡巴拉,理查德·科蒂斯(《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真爱至上》的编剧和导演)……那么,你不妨看看这本书。它抨击流行文化,还是一本证明世事皆为狗屎的权威参考书目。它对支配着我们生活的骗人理论、白痴名人、无用商品、故弄玄虚说“不”。适合的读者群:中年的前朋克。
像法国作家在咖啡馆里闲聊得到写作灵感那样,这本书源自两个英国男人在一家酒馆喝酒时的瞎胡扯。他们聊着聊着随手写下一个单子:完美妈咪(Yummy mummies,例如《绝望的主妇》里面的完美主妇布瑞),足浴,艺术家Tracey Emin,格雷斯通伯里摇滚音乐节,复式公寓……写着写着,他们喊:天哪,所谓的时髦、现代生活不过都是些狗屎,都是些废话。他们决定写就此一本书。两年过去,他们完成了276页的书稿,起了个又长又粗鲁的名字,被大出版社时代华纳相中。两个作者,斯蒂夫·洛(Steve Lowe)和阿伦·麦克阿瑟(Alan McArthur),原本都是不知名的自由撰稿人,因为这本书也出了名。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两位作者说,近几年的调查发现,英国人比以前更富有,却普遍没有30年前那么幸福、快乐,难道咖啡共和国(一家咖啡连锁店)、辣妹和小贝、时髦服装店、阿兰·德·伯顿,都无济于事吗?他们认为,今天普遍的恐慌心态,产生原因除了战争、疾病、贫困以及众多撒谎骗人的政客,还有隐蔽的毒素——流行文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房价开始飞涨,互联网泡沫造就一批暴发户,名人—消费主义混合文化盛行,文化浓缩成两个内涵:消费品,名人。买、买、买,必须有宜家家具,必须穿Gucci服装,必须承认某歌星是天才,必须同意某电影含义深刻,必须支持布莱尔出兵伊拉克……大众成为奢侈、时髦生活方式苛政之下的奴隶,变得伪善、自私,欲望多多却丧失正直的道德观。总之,这世界太不对劲儿,自然遍地狗屎。
( 《只是我还是所有一切都是狗屎?》 )
在他们看来,通行的由财富来决定社会地位的阶梯原则是“非常了不起的体系,它把社会化分为两个阵营——自以为是的那些人,和该死的那些人”。有钱人、名人,如现代酷人的楷模、时尚偶像,滚石乐队的凯斯·理查兹,“在一个假货遍地的世界,滚石的传奇吉他手可算是真家伙,……嗯,此外,他还是一个娇生惯养、坐着喷气式飞机满世界转悠的馋坯佬。……麻醉品让他的精神无所畏惧。有人说,‘如果你想侮辱权威,最好双脚并用’。但是,在现存的回忆中,凯斯用双脚侮辱过的唯一权威人士是漫步者协会”。他曾经跟漫步者协会(英国最大的徒步旅行机构)对簿公堂,要求一条经过他产业的步行路线改道。在英国,漫步是一项具有崇高地位的全民爱好,极少有人会因为步行路线穿过了自己的牧场、林地而不满。理查兹还比不上三版女郎乔丹。乔丹更真诚,“至少在她身上没有一丝伪装”。再看消费者的麦加,宜家家居店,“你想要的只不过是一些家具:为什么他们要你拿健全的心智做回报?在它设计得独一无二的店堂里,你就像实验室里的老鼠”。
这种书,喜欢的人爱不释手,认为它让读者哈哈大笑,同时对生活加以自嘲。讨厌它的人反感透顶,批评说语言粗俗,对英国社会文化的批判并不高明,不过是反对资本主义的生硬且孩子气的演讲。后者指出这本书亵渎了很多人和事,作者就像现实生活中不得志的老头子,在一旁说些愤世嫉俗的酸腐话,乃典型的英式牢骚,只有无休止地抱怨,永远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后者指出,现在流行以谈论“英国走向堕落”为乐事,以获得一种不正当的快乐,这是让人很不舒服的情绪。
(
宜家家居 )
其实,两个作者正当30多岁的好年华,并不失败,混得还不错。不过他们的确是老资格的愤青。洛在慈善组织办的《The Big Issue》杂志做过自由记者。这本杂志由流浪汉在街头叫卖,所得收入归流浪汉。后来,洛专门研究反消费文化。麦克阿瑟则是标准的愤慨的左翼分子,曾在工人解放组织的刊物《团结》做编辑,常常以歪解布莱尔主义为乐。
只是,在他们批判的消费主义时代,他们真诚的焦虑、对流行文化的真诚质疑,也被化解成狗屎。他们的书正赶上了近几年特别流行的“大粪图书”热。
( 凯特·莫斯 )
“大粪图书”潮流始于2003年出版的《大粪城镇》一书,该书列出了英国最脏、乱、差的50座城镇。这本书很畅销,随之而来的跟风书纷纷起名为《大粪工作》、《大粪汽车》等等,风格都是讽刺挖苦,内文也少不了“粪便”、“狗屎”一类的脏词儿。
作家、出版商迈克尔·欧马拉对“大粪图书”做出了巨大贡献。2003年,他模仿畅销书《本·肖特创造性杂记》写了本书,由于“肖特”(Schott)和“狗屎”(Shite)很接近,就给自己的书命名为《无创造性狗屎杂记》。《本·肖特创造性杂记》是一本非常无聊但非常有趣的书,书里搜集了大量没有实用意义的资料,如美钞上各总统的名字、如何叠一件纱丽、英美两地的床架尺寸、007电影中所有坏蛋、女郎和汽车的名字、维多利亚时代服丧的礼仪等等,甚至还有古代缅甸各皇帝的死法。《无创造性狗屎杂记》模仿的正是这种无聊风格,它记录了“花盆尺寸”、“旗语的含义”、“妈妈生日时该对她说的话”、“已故名人的视力”、“捣碎土豆该做的事”……书大受欢迎,仅精装本就卖掉15万册,做好了被连锁书店拒绝准备的欧马拉大呼:“我认为拙劣的模仿能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真没想到它们会那么受欢迎。”他趁热打铁,找来数本畅销书加以模仿,冠以“狗屎”之名,出版了一系列“大粪图书”,其中最成功的是《吃完了就拉屎,拉完了就走人》(Eats,Shites & Leaves),模仿的是《吃完了就开枪,开了枪就走人》(Eats,Shoots & Leaves)一书。
就这样,欧马拉发明了一种建立在粗言秽语之上的图书类型,树起了一个狗屎品牌。英国重要的出版业内杂志《图书销售商》认为,狗屎书“比原作有意思多了”。大粪书成了金矿,只要在书名中添加粪臭素,出版商和销售商就会冲你抛媚眼,读者也会把它推上排行榜。除了脏,大粪书的另一大特点是幽默,毫不留情地揭短。《大粪城镇》的出版商说:“不用‘狗屎’,还有哪个词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狗屎’是个特别棒的词,它有‘垃圾’的意思,但不会让你绝望得以为世界末日来了。”水石书店的首席买手说,连续三年“狗屎”图书都是圣诞节的热门礼物,送“狗屎”成了圣诞传统。大家看的是书中的幽默。读者拿起一本书翻了几页,笑出来了,这本书他就买了。
仅仅认为《只是我还是所有一切都是狗屎?》是幽默图书,两位愤青作者肯定不干。《本·肖特创造性杂记》一书的封底上印有王尔德的话:可憾今时今日无聊的信息太少了。被批评者指为“满纸荒唐言”的《只是我还是所有一切都是狗屎?》可算是对凡事讲求“有用”的流行价值观小小的抗议。■
“狗屎”摘录
E-mail牛皮大王
抱怨自己收到太多电子邮件的人,尤其是度假回来后,——“我看得头都大了。”没错,你真的挺重要。
凯特·莫斯
如果发生核战争,科学家预言,只有一样生物会被保证幸存下来,且毫发不损,那就是凯特·莫斯。她将踏遍末日之后的苔原,手里夹着香烟,四处找寻最舒适的可以抽烟的弹坑,暗暗期待还幸存有一个八卦专栏作家来报道她的行踪。
在酒馆出售艺术品
如果有人创作出一件好的艺术品,并且想卖出个好价钱,为什么不把它放到酒馆里呢?在那儿,人们总是醉醺醺的。
购物中心的名字
对一个有感知的人来说,去购物中心是最痛苦的事情,就算这家购物中心叫“湖畔”或“绿波”都没法减轻痛苦。因为那不像在湖边,更像在地狱。
开幕式
开幕式非常有用,它把世界各个角落以同一思想联合起来。
冒险家/登山家/探险家
有一条新闻说:一些有钱无脑的笨蛋划条小舢板在太平洋中央失踪了。
名人产品
2004年,亚瑟小子拍摄一个针对十几岁青少年的信用卡广告时,趁着拍摄间隙发布了自己的产品系列:“嘿,哥们儿,如果你喜欢我的热门专辑Confessions,那你也会喜欢欠债的生活。”
挑战地心引力的护肤霜
科学上已经实现的能够挑战地心引力的东西有:飞机,导弹,太空火箭。通常说来,科学上还未能挑战地心引力的东西有:杂志,饼干,裤子,护肤霜。
全球变暖怀疑者
如果你不担心全球变暖,你一定是某种三色堇(此植物很耐寒)。冰盖没有融化,森林没有起火,老人也没有被热浪热死。海水温度上升的还不够,就算水温升高了(当然还没有),鱼儿们绝对会喜欢的。
封骑士称号
现在是21世纪,还算安定,所以可以设想我们已经走出了中世纪——然而,还有人被封为骑士。他们中大多数人连盔甲都没有,也不会骑马。
马路坦克——SUV、4×4等运动型多功能汽车
市场调查员干得不错。一些被美国汽车业雇用的调查员发现,买SUV的人缺乏安全感,不善交际,有反社会倾向。
电视广告
声音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