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的一张笑脸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孟苏)

​女王的一张笑脸0( 鲁尔夫·哈里斯为女王画的肖像 )

当伊丽莎白女王看到鲁尔夫·哈里斯(Rolf Harris)为自己画的肖像,一定绽放出画像中那样开朗的笑容——十几年了,女王就没见到过让自己满意的肖像。

新年前的12月19日,女王的官方肖像揭幕,开始在白金汉宫女王画廊展出。2006年4月是女王的80寿辰,这幅102厘米×51厘米的肖像是BBC献给女王的寿礼。画像上的女王穿着颜色鲜亮的松石绿衣服坐在窗前,精神饱满神情轻松,一改往日官方肖像的形式感——看女王笑得牙齿都露出来了,这还是头一遭。画像刻意避免了传统的君主肖像的富丽堂皇和珠光宝气,女王只戴了一串珍珠项链和一枚胸针,连王冠也免了,根本就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祖母。哈里斯用两个多月时间完成肖像,其间女王为他做了两次模特儿。BBC将哈里斯的创作过程拍成了一部纪录片,片子在元旦晚上20点播出。

女王在4岁时有了第一幅肖像,此后仅得到官方授权的正式肖像就有150幅以上,非正式的肖像就数不清了。她的每一幅肖像出炉都算得上大事,不仅要接受艺术界的评判,还会引起其他话题。哈里斯的作品当然逃不掉被指点。

伦敦艺术评论家理查德·菲兹威廉姆斯的评价很高,认为肖像蕴含着“信心”,因为女王是那么快乐。苏格兰国家肖像画廊总监哈洛维赞扬哈里斯以澳大利亚的方式画出了女王的和蔼可亲(哈里斯是澳大利亚裔)。

批评者认为,哈里斯的绘画技术很完美,讲究笔法和技巧;但他画的女王肖像没有个性,毫无艺术价值可言。《卫报》美术评论员乔纳森·琼斯说,走近了看,这幅画很杂乱,它不是女王画像中最差的,但也绝不是最佳的。爱丁堡大学艺术史高级讲师汉谟评价哈里斯的画不过是快餐。《每日电讯报》艺术评论员说画得中规中矩,不会给人带来任何惊奇,哈里斯的技术没问题,但缺乏对肖像主人的洞察力。

​女王的一张笑脸1( 伊丽莎白女王最满意的肖像(左)是意大利画家皮若·安尼格尼(右)在1955年创作的 )

很自然地,批评者搬出了上一幅由洛锡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为女王画的肖像来说事。弗洛伊德是欧洲在世的最著名的画家,其作品、尤其是肖像画已经成为现代艺术的经典。2001年为了庆祝女王登基金禧,弗洛伊德被授权为女王画像。他拿出来的作品让人看了心里别别扭扭,不舒服极了。那幅画沿袭了弗洛伊德作品粗枝大叶、生硬的风格,女王衰老之极,脸上皱纹丛生,有令橄榄球运动员相形见绌的粗脖子;她似乎被巨大的王冠压得头疼,表情凄凉。评论家们一致叫好,认为画家赋予了作品深刻的含义:这个社会总是对老人视而不见,有意回避,弗洛伊德偏偏就呈现给英国人一位晚景凄凉的女王。

这样的画作理所当然不受待见,女王没有公开发表过意见,但她身边的马屁精们很会察言观色,体会主人的心思。确定此次画像捉笔人为哈里斯是在2005年4月。消息一公布,不仅公众就连哈里斯自己都“吓了一跳”。哈里斯在绘画上毫无建树,根本无法和以往为女王画像的享誉世界的画家们相提并论,虽然他曾在伦敦艺术学院学习过绘画。

​女王的一张笑脸2

哈里斯生于1930年,在澳大利亚珀斯市附近的小镇长大,很小开始学习绘画。1952年他来到英国学艺术,为了挣学费、生活费、旅行费用,他到酒吧、剧院卖艺,很快打入演艺圈。60年代初,他创作、演唱了很多描述澳大利亚奇风异俗的流行歌曲,红遍英国。接下来几十年,他先后与“甲壳虫”等著名乐队、歌星合作,为“齐柏林飞船”乐队写了著名的《天堂的阶梯》歌词,出唱片,主持电视节目,策划戏剧演出,成为娱乐业的多面手。他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演员,获得了英国帝国勋章。但就是没有正经画过画。要说2000年英国皇家艺术家学会吸收他为荣誉会员,也是为表彰他主持了多档艺术类电视节目,向大众普及了古典绘画艺术之故。

哈里斯在谦虚之余,表示他要用印象派的画法来表现女王人性和亲切的一面,他不想只当个摄影师。他多年来很郁闷,自认为最出色的艺术才华——绘画,一直为评论家们所忽视。美术界依然不愿理解哈里斯证明自己的机会,国家画廊的资深馆员质疑,英国的画廊、美术馆没有收藏他的任何肖像作品,专业人士甚至不知道他有什么肖像作品,在电视节目中倒常常看到哈里斯即兴挥毫,但这远不足以承担为君主画像的重任。

​女王的一张笑脸3( 最为王室痛恨的女王画像 2001年,弗洛伊德绘。英国国家肖像画廊馆长认为,弗洛伊德打破了王室肖像画法的传统,深刻刻画了人物内心世界,引人深思,对肖像画做了心理学贡献。 2000年,Sergei Pavlenko绘。肖像高8英尺,画中的女王穿着长袍、披风。评论家极其厌恶这幅作品,认为它像俄国人画的。 1996年,安东尼·威廉姆斯(Antony Williams)被授权绘制的女王肖像。他忠实地画出了上了年纪的女王苍老的脸和手,脸上的皱纹很深刻,粗糙的手指像一根根香肠。这幅画得到强烈的批评,批评者认为女王成了“失去栖身的平房、靠养老金生活的”可怜老太太。据说女王憎恶这幅画。 1977年,Jamie Reid把女王画成了嘴唇上穿一枚安全别针的朋客。 )

哈里斯的作品有无艺术价值本来见仁见智,可他还遇上了政治问题。从政治方面衡量,哈里斯是最理想的人选。他多次公开表示王室成员意义重大,他们把国家联合在一起,而废除了君主制的国家就很单调。有人问他作为澳大利亚人是否认为共和制很怪异,他含糊其辞地回答:我热烈拥护君主制。在BBC的纪录片中,哈里斯对女王说,陛下加冕典礼那一天他也挤在臣民中欢庆来着。于是有人讽刺说,关于加冕日的美好回忆,哈里斯要甚过女王。在纪录片中,他在白金汉宫观看王室成员的肖像,竭力要与陪同他的男仆交流激动热忱的心情。看这些首饰多么漂亮!他说着快步奔到一幅肖像前。但那位男仆非常冷漠。哈里斯为女王挑选了服装,设计了姿态。在与女王的两次接触中,他很懂得施展个人魅力,总能适当地向女王表达出崇敬、关心、忠诚。于是,女王笑了。女王已经很久没在公众面前笑过了。

哈里斯的父母都是威尔士人,一直对他灌输“英国是世界中心”的观念。他们移居澳大利亚后有一度生活的目标是存够一笔回乡探亲的旅费。初抵英国,哈里斯住在学生寄宿公寓,早餐的时候,室友们都保持着一种英格兰式的沉默,气氛让哈里斯难受。他总忍不住对室友们说:怎么了?开心地笑一笑。这样的建议着实吓坏了他的英国同学们。英国人称澳大利亚为“Down under”,直到10年前才不认为澳大利亚是野蛮、未开化之地。哈里斯感到来自殖民地的自己与英国社会的格格不入,很自卑。他意识到做电站涡轮工的父亲说的“这个世界被划分成各个阶级,而你来自底层”是真理。在伦敦,他遇见了做雕塑家的妻子,一直呆了下来。50年过去,哈里斯终于成为英国人认可的艺术家。他对英国的感情,一言难尽。《卫报》美术评论员琼斯指出,哈里斯的保皇党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他的创作。

​女王的一张笑脸4( 洛锡安·弗洛伊德(左)为女王画的肖像(右),在评论界获得一致好评 )

据说,女王是哈里斯的“粉丝”,喜欢他的歌和电视节目。女王爱动物,恰恰哈里斯因主持《动物医院》被称作“小型哺乳动物的救星”。除此之外,可以想见,朝臣们的怂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女王的个性、喜好很传统,不喜欢现代化的、时髦的东西。她最满意意大利画家皮若·安尼格尼(Pietro Annigoni)于1955年为自己画的肖像。那幅画严格按照皇家肖像画法画出了年轻、美丽、大气的女王,的确是一幅杰作。而作风强硬的弗洛伊德根本不会像雷诺兹那样去奉承、讨好画像主人,不会听从王公贵族模特儿的指令,讨厌他的人说弗洛伊德的女王肖像是画给共和主义者、戴安娜的“粉丝”,以及愤世嫉俗脾气乖张的老家伙们看的。作为大众明星的哈里斯,就要讨人喜欢得多,其人其画容易被公众接受。作品未完成之际,有人预言画像一定会带有强烈的女王个人喜好。第二次做完模特儿,女王被问及看法时说:“画得非常亲善。”这种没有外交策略的话女王是很少说的。果然,哈里斯的作品亮相后,尽管女王的牙齿有些龅,像吸血鬼,眼睛似乎是对眼,仍得到一个评语:王室的《蒙娜丽莎》。■

​女王的一张笑脸5

​女王的一张笑脸6( 影响最大的女王肖像 1985年,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以1977年女王登基银禧纪念画像为蓝本,为女王画了肖像。这幅像不是王室授权的正式画像。虽然画像上画的是女王正面像,但沃霍尔的女王像仍然让人想到了邮票。沃霍尔也表示,画像缺少修饰,女王没有女人的魅力,仅仅具有邮票的功能。他的一句话可以作为注解:在美国,女王不可能比任何一个老百姓买到更好的热狗。他赞赏美国的共和制度,讨厌英国的君主制,不赞同王室享有特殊待遇。画中的女王不像君主,更像玛丽莲·梦露等明星。这幅画现存英国国家肖像画廊,女王对画的评语无从得知,但在该画廊却是最受关注的作品,被大量印在T恤衫、鼠标、明信片上。 )

上一篇:
下一篇: ​新公社住宅运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