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忧思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沈阳  李国忱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日渐深入人心,保护古村古镇也由民间的奋力疾呼,开始走上法治的轨道。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拯救和保护那些遗憾消失和日益濒危的古村镇,不仅仅是为了留住那些古色古香、别具一格的古建筑,更是为了留住我们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根脉。常言说:“水有源,树有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砸烂了那些古建筑,也就砸烂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敬畏。

我的老家是辽河岸边的一个普通乡镇,过去却是闻名遐迩的辽河码头,也是山西商人在辽北地区的主要聚集地。街里的许多建筑,既保持了中原地区的传统,又融合了西方和东洋的建筑风格。它们的恢弘壮观,让当年的日本人都为之惊叹。那时,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各个商家就会出钱组织盛大的秧歌焰火闹元宵。街道两旁户户张灯结彩,各路秧歌争奇斗艳,十里八村的乡民都会聚这里共同欢庆。镇里炮仗铺自制的铁树开花、淌花等大型焰火,别有地方特色。自从离开故乡,走南闯北,再也没有见过那么红红火火的元宵灯节。然而,这一切,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消失殆尽了,幸存的几处老建筑,也被人视如敝屣,岌岌可危了。

古村镇的精髓是文明的昌兴,明显的标志是民风的开化和人才的辈出。譬如我的老家,虽然只是一个滨河小镇,多年来,仅在当地出任县官的就有四人,外出创业卓有成就的更是不计其数。从当地走出的年轻人,个个卓然不群,头脑灵活,锐意进取。试想,如果没有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能孕育出如此众多的社会人才吗?由此不难领会保护古村古镇使精神文明延续的意义所在。

实际上,保护古村镇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例如那些闻名遐迩的南方古镇,发达的旅游业不仅给当地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更是大大改善了那里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为此,老家的乡亲们常常感叹,假如街里的老建筑能保存下来十之二三,人们的生活也不至于像今天这个样子了。我们醒悟得实在是太晚了,在为我们的古村镇悄然消失而深感惋惜和遗憾的同时,我也愿深深祝福那些注重保护的古村镇。 古镇保护忧思建筑读者来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