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改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有些词语本身就带有正能量,比如改革,一提到它,就让人充满希望。但一旦回到现实语境下,充满正能量的词语往往也能品出一丝苦楚。
大刘供职于某检察院,前不久,单位响应中央号召,先行试验实行公车改革。在破解“三公”经费高企的口号下,公车改革进行得很顺利。原本单位院子里总是停满公车,有时出差回来晚了,车都没处停放。改革后,只剩下三四辆公车,单位院子也显得大了很多,让人看着心情也舒畅起来,所以改革之初,大刘等一干同事是满心欢喜:每年都遭国人唾弃的公车经费巨额支出,自己作为普通工作人员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现在取消公车,不仅枉背的骂名可以消解,每月还能得到几百元的补贴,岂不是两全其美。不过,大刘的好心情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大刘供职于执法部门,外出办案是工作常态,以前外出办案常开公车,不仅方便,而且也是执行公务的必要。现在改革后,公车只剩下了三四辆,还要保障领导用车,外出办案就只能自己解决了。如此一来,问题便层出不穷:很多时候执行公务不方便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比如外出查账,带着账本坐公交车,不安全也不方便;改为开私家车,虽然安全问题解决了,但不仅每月500元的补贴不够用了,而且开私家车执行公务也有点不伦不类。这让大刘又开始怀念起以前有公车的时代,虽然公车改革是大势所趋,但根据单位的工作性质,公车难道不能多保留几辆吗?大刘的疑问其实在改革之初就被英明的领导预料到了,但领导却是另有打算:财政下放的车补是根据单位上缴的公车数量来定的,上缴的公车数量多,车补发放也多,领导级别高,分的车补也高。如此一来,谁还考虑工作实际和大刘们的感受呢?
老杨也曾有过大刘类似的遭遇。老杨是一家高校教师,前不久,学校开始实行绩效工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要体现出对高学历、高能力人才的重视,老杨是博士毕业,科研能力突出,所以对改革寄予厚望。不过改革之后,老杨发现自己除了工资表上应发项目变换了名称之外,实际收入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后来,老杨偶尔看到学校的工资改革文件,发现根据学校改革方案,老杨这样的全日制博士,也只能享受到学校每月400元的学位补贴,但如果具有短期公派国外参观考察经历的,却可以每月得到2000多元的学术补贴,可一般谁会被学校公派国外呢?老杨这样的普通教师自然机会不多,还不是多留给了院长、系主任?老杨起初不明白为何在校方眼里,短期学术参观考察的含金量比全日制博士还高,但后来听说对应工资改革方案,全校能够满足全部增加工资项目条件要求的只有院长一人时,老杨倒也明白了许多。虽然思想上的弯还需要一定时间去转,但老杨说,自己是明白了,以后不选对的,也不选贵的,就选和领导一样的。
(文 / 郑州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