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扪古村落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这个夏天,借着与儿子一块儿参加田园公益夏令营活动的机会,在黔东南黎平县的地扪村度过了5个日夜,得以近距离观察了解这个村子的生态与发展。

地扪村为全国第二大侗族村落,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每家每户都用土法造构皮纸,然后用构皮纸做剪纸装饰居家或辟邪。女人闲时就打花带。花带的花式简洁大方、精致美观。我们进寨时,身穿侗族服装拦路敬酒的女孩们就都在腰上围着这种花带。掌墨师傅凭一把带着各种记号和数字的神秘竹尺和一个装墨水的牛角即可勾画出当地传统木楼、风雨桥和鼓楼所有构件的尺寸。据闻,全县这样的掌墨师傅已不超过10人。当然,地扪村最出名的还是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著称的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家人称“饭养身、歌养心”,这里人人自小就会唱歌。此外,当地还有侗戏、染布及各种节庆活动(祭祖坛、祭龙神、千三欢聚节等)。

令人不解的是,地扪村富有旅游资源,却没有餐馆和客栈。据说这是接受了香港某文化机构给县政府的建议,让地扪村只发展高端旅游,以避免大量普通游客对村子形成的商业冲击。村内唯一公开的接待设施位于生态博物馆内,每晚房费不低于600元,普通游客望而却步。除了一点微薄的人工,村里从博物馆收获的利益几乎为零。接待夏令营的当地老师,希望我们能资助一位以全年级第二名从初中毕业的女学生。她的家长无力负担仅1000多元一学期的学费。我们痛心地看着地扪村只能处于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尴尬地位。在整个社会卷入商业浪潮的背景下,贫困也无助于当地文化的保存,甚至是造成了显而易见的伤害。为贫困所迫,不少村民都外出打工,这造成当地侗歌侗戏人才的严重流失。

如何解决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回想起去年刚走过的尼泊尔安纳布尔纳峰环线徒步游。老版的《孤独星球》尼泊尔分册告诉我们,这条线路条件艰苦,能和当地人一样吃扁豆粥就不错了。我们怀着准备饿肚子的悲壮心情上路,却惊讶地发现这儿的旅游接待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不超过10分钟的路程,必定就有餐厅和客栈。餐厅和客栈简洁但不粗鄙,与当地村落风格融洽。餐厅以提供当地饮食为主,如蒸饺、土豆和米饭等,有的还能提供比萨和意大利面等西式餐点。多数餐厅选址极佳,可供游人一边喝着热腾腾的奶茶,一边欣赏雪山或峡谷的壮丽景象。这是一个旅游发展与文化保存相行不悖的很好案例。

地扪村民虽穷,但普遍拥有两至三层楼的居住条件,稍加改造就可以做家庭客栈。地扪村附近还有不少旅游资源可共同开发,如腊洞的吴文彩墓和登岑的古粮仓群、树根门和红豆泉。只要做好完善的旅游线路规划和旅游设施建设,就可实现游客的分流。不仅不会影响当地人的正常生活,还能让当地人在收入提高的基础上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各种文化遗产。地扪村不应该永远生存在时光的边缘!

(文 / 深圳 余盛) 古村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