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晚年生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7月份去西安看望92岁的姥姥。姥姥是河北人,一辈子经历过鬼子进村、抗日、内战、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吃过许多苦,也随姥爷的工作变动辗转了好几个城市,最大的成就是带大了5个孩子和几个孙子孙女,包括我。
与姥姥待在一起几天,觉得老人实在很像小孩:需要全天候的照顾;除了等着你陪她“玩”,没有什么其他的事,需要你陪她聊天,听她翻来覆去地说一件事,带她下楼转转;她想干点家务,但又干不好;想管点事,也没人听她的,只是哄着她罢了;她情感脆弱,爱掉眼泪,有时还很固执。照顾她和照顾小孩一样,光有爱心不够,还要有耐心。
但是照顾老人这事儿比照顾小孩复杂多了。姥爷20年前就去世了,姥姥的5个孩子分布在广州、甘肃、河南和西安,姥姥的家在陕西的小城安康,刚开始姥姥去各个孩子家住,后来年纪越来越大,她跑不动了,也不愿再跑了,说她就想待在安康。当时5个孩子都退休了,所以大舅提出一个方案,5个人轮流去安康照顾她,每人3个月。两年后,二舅在照顾姥姥时,突然病了,腿疼严重,他提议将姥姥家迁到西安。因为在安康照顾姥姥,一旦照顾的人出了什么问题,对当地的情况又不熟,非常麻烦,而两个姨和她们的孩子都在西安,有个照应,另外西安交通、医疗条件都好些。于是他们就在大姨家楼上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每月1500元,简单置办了些家具,把姥姥接了过来。
在西安一住又是4年了,轮流制度仍在进行,但是他们有了些担忧,首先是经济问题。姥姥做过家属工,补交了养老保险后,每月可以拿到1300元养老金,90岁以后每月养老金又增加了200元,如果在安康1500元每月的开销差不多够了,但是现在每年要交2万多元的房租和物业管理费,养老金就远远不够了。现在儿女们都退休了,每个月只有微薄的退休工资,每年必交的房租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其次是人力,因为大舅3年前去世了,现在是4个人轮流,相当于每人每年3个月。两个姨要给自己的家人做饭,还要照顾孙子,每当轮到照顾姥姥时,就忙不过来。二舅身体不大好,我妈妈也快70了,每年扔下家里的一摊子事来西安住3个月,生活也不大习惯,不知还能撑多久。还有一个担心,现在姥姥生活可以自理,可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以后不能自理了,一个人照顾她可能还不够,那时该怎么办呢?而姥姥每当说到让儿女照顾自己,眼泪就下来了,说自己怎么活这么大岁数,拖累儿女。
小姨说,相比起安康的许多孤寡老人,姥姥算是很幸福了,一直有儿女陪伴。虽然如此,我觉得变老这个过程,还是很凄凉的。因为他们的生活是一种倒退,越来越没用,越来越孤独。
几年前,姥姥还经常出去转转,有次摔了一跤,胳膊摔断了住进了医院,住院费、手术费花了4万多元,虽然接好了,那只胳膊还是不大抬得起来。现在她走路越来越慢,儿女们也不大敢常带她出去转了。
3年前,大舅突发脑溢血去世了,当时谁也不敢把这件事告诉姥姥,瞒了半年,最后实在瞒不住了,让她提前吃了速效救心丸,才告诉她。虽然她说“还好没受啥罪”,但很长一段时间一提这事她都泪汪汪的。
这两年姥姥突然瘦了十几斤,困扰她多年的腿疼和心脏病都好了,可是耳朵渐渐不大灵了,脑子也有点糊涂。姥姥没上过学,不识字,平常最爱干的事就是和人聊聊天,她所有的信息都是从聊天中得来的。一旦听不见,唯一的信息来源就没有了。只能把她知道的那些事说了一遍又一遍。别人一聊天,她就着急,老想插话加入进来,可又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小姨说姥姥现在常常想起很久以前的小事,神叨叨的,比如有天早上起来突然问小姨:“你爸死那年,他的那块手表去哪了?”
我给姥姥买了一台轮椅,想到她耳朵听不见了,有了轮椅可以多出去转转,看看外面。她见到轮椅又开始擦眼泪了,说她以后不坐,也不碰那个轮椅。她说:“安康的一个老太太就天天坐轮椅,每天她儿子把她推出去,她就耷拉着脑袋歪坐着,上楼梯时,就让她儿子抱着。”原来在姥姥印象里,轮椅就是彻底没用的标志。
(文 / 谢静) 姥姥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