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温格宫里的瓷器

作者:李晶晶

茨温格宫里的瓷器0( 德累斯顿茨温格宫瓷器馆 )

到达德累斯顿已是黄昏,落日余晖,老城斑驳的建筑被映照得通红。1945年2月,英美盟军的空袭,曾让这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德国老城一时变为废墟。战后,德国人依据历史档案对老城的建筑按原样修建,许多建筑构件精心保留下来,成为原料的一部分,让老城的历史近在眼前。

德累斯顿最早于1206年被提及,并被发展为选帝侯以及后来的统治者的皇家领地,之后成为历史上的萨克森王国的首都,拥有数百年的繁荣和无数精美的巴洛克建筑。

1697~1706年及1709~1733年,德累斯顿的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当选为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Friedrich August I der Starke,1670~1733),他在位期间,让德累斯顿成为欧洲的文化名城。

奥古斯特二世希望德累斯顿成为最重要的皇家住处,他1709年在古城计划建造茨温格宫(Zwinger),其前身是由木结构建筑环绕的广场。1710至1719年间,马特乌斯·丹尼尔·珀佩尔曼(Matth?us Daniel P?ppelmann)用砂岩修建了茨温格宫。茨温格宫在“二战”期间也没有躲过被轰炸的命运,在被夷为平地后的18年里,德累斯顿人执著谨慎、稳重精确的性格使重建茨温格宫成为现实。重建过程中,人们最大可能地从茨温格宫的废墟中挑选建筑材料,重新拼接,再加上根据照片和设计图纸等资料进行精确的复制,1963年基本上恢复了茨温格宫的原貌。

现在茨温格宫的内部被辟为博物馆,其中的陶瓷馆是世界收藏瓷器最多的博物馆之一。进入瓷器馆,可见其装饰华丽,整座建筑物都装饰着所谓的“印度风格”,即东方风格的材料,瓷器被展现在经过雕刻的镀金底座和支架上,悬挂于墙上,这是欧洲一直以来陈列瓷器的习惯。背景则是绘有中国或日本人物画像的织物或纸质墙饰,宜兴陶和青田石雕也被巧妙融入了室内设计。德累斯顿茨温格宫瓷器馆馆长乌尔里希·皮奇(Ulrich Pietsch)向我介绍:“这里的瓷器大部分为奥古斯特二世收藏,一共有3.5万件,今天我们展出的是10%,即2000件,剩下的都在仓库里。1865年这些瓷器在易北河对岸的另一个宫殿展出,直到1962年才搬回到茨温格宫。”

茨温格宫里的瓷器1

1697年奥古斯特二世在成为萨克森统治者和波兰国王后,就立即对扩充和重新布置德累斯顿宫廷艺术收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乌尔里希·皮奇说:“记录国王第一次买中国瓷器是在17世纪末,1698年,这是他最早的一批收藏,风格属于克拉克瓷。”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因不明瓷器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克拉克瓷”原产地为中国福建漳州平和,其特点是宽边,青花瓷为多,在盘、碗的口沿绘分格及圆形开光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实等。

16世纪,中国和日本的出口货物掌握在葡萄牙商人手中,1602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成立,在1602到1657年间,该公司将300多万件中国瓷器运到欧洲。明清之际的政治动荡使中国瓷器制造中心景德镇遭到破坏,为了得到替代品,东印度公司支持了日本瓷器制造业的发展。1683年,康熙皇帝重建了景德镇,中国瓷器贸易得以恢复,这些新瓷器和日本瓷一起被装运到欧洲,在荷兰拍卖,吸引了全欧洲的买主。

当时,奥古斯特二世亲自过问瓷器购置,他命令手下说,自己只希望买那些货真价实的。很难说清奥古斯特二世这些藏品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他的个人品位,它们几乎可以涵盖17世纪所有种类的中国瓷器。

在这些瓷器上,描绘着身着长袍的中国人踏青、喝茶、焚香、抚琴,享受闲暇时光的场景。这些都成为18世纪欧洲人憧憬的幸福生活。对他们而言,当时的中国是个理想国。乌尔里希·皮奇告诉我,奥古斯特二世希望自己拥有当时欧洲最大的中国风瓷器收藏,为了给国王买瓷器,负责采办的人员在日本和阿姆斯特丹待了3年。他总是在商船从日本港口出发的时候报告。内容很有意思,比如有一则报告是:“我将不会展示那个中国花瓶给俄国沙皇彼得大帝,他在同一时间也对中国瓷器感兴趣,但他没有那么多钱。”

乌尔里希·皮奇说:“那时候的奥古斯特非常有钱,所以总能买到最好的瓷器。他总是设法购买成套的瓷器,在其他收藏中很难找到这样成套的瓷器。”

奥古斯特二世约在1715年左右开始大规模收藏东亚瓷器,那时来自中国和日本的瓷器在欧洲堪比黄金的价格。奥古斯特二世爱瓷成痴,不可思议的是,1717年,为了得到普鲁士帝国腓特烈·威廉一世的127件中国瓷器,他竟以600名全副武装的萨克森近卫骑兵去交换,那些瓷器的价值相当于2.7万塔里尔(德国旧银币),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身价百倍的中国瓷器因此被称作“近卫花瓶”,至今仍陈列在德累斯顿茨温格宫博物馆内。

德累斯顿瓷器收藏的一个特征是,这里保存着自18世纪以来的藏品目录。第一份德累斯顿宫殿藏品目录始于1721年,收录了陈列于“日本宫”的瓷器,并记录了1727年以前的收购情况。“日本宫”位于易北河畔,茨温格宫的斜对面,1716年,奥古斯特二世从康特·弗莱明(Count Fleming)陆军元帅手中购得,1721年落成。1720年之后,奥古斯特二世购置瓷器的数量飞速增长,1722年他决定,把日本宫转变成当时世界上最壮美的瓷器宫殿。

在档案记载中,可以看到1726年5月22日,奥古斯特二世曾致信他的首相康特·弗莱明说:“我陷入了对荷兰橘子树和中国瓷器艺术的狂热追求中,正毫无节制、不谙世事地购买和收藏。”今天在瓷器馆中看到展陈的青花大缸底部都打有眼,这是当年用来种植橘树时所留下的。乌尔里希·皮奇说:“1727年,奥古斯特将部分瓷器精品转移至日本宫。他在这里展出收藏的麦森瓷器(Meissener Porzellan)和东方瓷器。为了彰显萨克森自己的瓷器——麦森瓷器之美与精致,他把麦森瓷器展示在楼上,而把东方瓷器放在楼下,作为一种胜利的标志。”

大量进口中国瓷器,导致奥古斯特帝国财政吃紧,于是他找来一个名叫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尔的药剂师,命令他仿制中国瓷器。1708年,伯特格尔第一次制造出了所谓的白瓷,令奥古斯特二世欣喜若狂。1710年,他在德累斯顿建了一个瓷厂。因为害怕别人窃取技术,又在同一年将工厂转移到小镇迈森。虽然伯特格尔试制出的硬质瓷器比中国发明瓷器要晚1500年,但在欧洲却意义重大,他因此被誉为“欧洲瓷器之父”。由于奥古斯特二世酷爱异国情调,他要求精确仿制他在瓷宫里的中国藏品,不仅仿制外形,还仿制图案。目前收藏在茨温格宫的“赤龙餐具”就是迈森瓷器厂为萨克森宫廷制作的第一套餐具。奥古斯特二世得知龙凤分别象征中国的皇帝和皇后,所以他有意挑选了王室瓷器收藏中的一个中国瓷盘仿制,这种赤龙图案一直为萨克森君主家族专有。

1733年,就在日本宫行将完工前,奥古斯特二世与世长辞,尽管接班人奥古斯特三世继续完成了日本宫的建设,但是奥古斯特二世的辞世,意味着对东方瓷器热切兴趣的终结。所有记录在案的东亚瓷器形成了占据2.4万个陈列位置的豪华收藏阵容,其中有1万多件被保存下来。瓷器被分为不同类别,各有编号,所有简短描述和尺寸、编号被铭刻或绘制在器皿底部。为了区别各种不同类别,在编号旁边还附加一种符号。符号“+”表示日本瓷器;最常用的符号是用于东印度公司青花瓷的符号“VVV”,其中并没有区分日本和中国的瓷器;在中国德化白瓷上会发现“△”,符号“I”则代表中国的青花瓷。各类瓷器的归档划分极为细致。奥古斯特二世的藏品记录完整,为进一步研究当时中国瓷器远销欧洲的情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实习记者谢济对本文亦有贡献)

德累斯顿瓷器收藏

茨温格宫里的瓷器2

花瓶

康熙晚期或雍正年间

这一对圆瓶饰有精美的粉红色条纹及铁锈色描边,由瓶底向上呈螺旋状上升,止于瓶颈的隆起处。隆起处装饰有四朵金色和红色的花,让人不禁联想到日本的菊花纹。

花瓶颈部隆起是源于波斯金属和陶瓷器皿。然而,螺旋形装饰则很可能衍生自17世纪的威尼斯拉提切诺(Latticino)玻璃器皿,拉提切诺是一种玻璃装饰技术,将白色条纹在玻璃烧红时绞在一起,形成螺旋条纹。

优雅的瓶身和细腻的装饰表明,花瓶断代在1710~1725年,大约在康熙晚期或雍正时期。在1721年的清单中,花瓶被标注为“上有金红色条纹的瓶子,颈部短并带有镀金的瓶口”。

茨温格宫里的瓷器3

对瓶

康熙年间(1662~1722)。大约成于1710~1720年

这对大花瓶是三节葫芦瓶,比简单的葫芦形罕见。葫芦在中国是吉祥的代表,是长生不老药的容器,也是道教神仙铁拐李的象征。葫芦形作为瓶形最早见于唐朝,在明、清两代盛行。

花瓶的色泽主要是钴蓝色、珐琅及金色。最下一节饰有牡丹、芙蓉和鸢尾花,中间一节饰有成束菊花,最上一节带悬枝樱花,点点绽放。瓶颈裹有向上的芭蕉纹。该瓶用青花、铁红和金色着色,十分辉煌富丽,花纹式样也显现出有意识模仿日本伊万里烧风格的倾向。

茨温格宫里的瓷器4

鸟笼花瓶

日本,1710~1725年

该瓶是圆柱形的,瓶肩收拢,并有短直颈,上有密集的钴蓝色、珐琅和金色。瓶子正面和背面采用相同的大卷曲纹,并勾勒有明亮的钴蓝色带。左边瓶子的上半部分是一绿底长尾鸟,下半部分是红地镀金缠枝连理纹。其他空间布满虫草花纹,肩部饰有扇形和芙蓉花。右瓶的上半部为红地镀金菊花缠枝连理纹,菊花的下面则是绿地连理纹。用明亮色彩将花瓶装饰得光辉灿烂固然符合当时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品味,但这两只花瓶的制作是为日本市场而不是外销至欧洲,此即见城伊万里烧,为幕府及贵族御用窑。

茨温格宫里的瓷器5

茶壶

清代康熙年间

这只茶壶是一种炻器。炻器大约是10世纪在今中国江苏宜兴出现,由于其特性质地以及深红的色泽,在中国称为紫砂。宜兴主要生产简单但灵巧的茶壶和碗,在明朝士大夫阶层中尤受欢迎。17世纪末,宜兴紫砂开始外销到欧洲,它一开始被误认为是一种红瓷。由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尔最早在荷兰代尔夫特成功仿制,后来德累斯顿也能仿制紫砂。

这只茶壶器形小,呈长圆形的壶体似乎呈现出特有的竹节样。手柄、壶嘴还有壶盖也秉承了这种风格,灰褐色表面上不规则分布着黑褐色斑点以增强自然效果。

茶壶上精美的镀铜附件,大约是18世纪初在荷兰制作的,金属附件有助于加固这件昂贵的奢侈品,保护壶嘴并固定壶盖。1700年左右外销至欧洲的宜兴紫砂壶绝对是一件价值不菲的奢侈品。

茨温格宫里的瓷器6

鸟笼花瓶

日本,约1700年

鸟笼花瓶是德累斯顿收藏中最著名的瓷器,极为罕见,拥有独一无二的瓶形。瓶的主体让人联想起中国青铜器——觚,觚以瓷器的形式出现最早是在中国,随后传到日本。瓶的上部和下部区域装饰有密集的青花缠枝牡丹,瓶口内侧有双龙戏珠纹,瓶上部四瓣黑色描边的芭蕉纹镀金磨砂,突出于表面之上。瓶中部的把手饰有大象,这在这类瓶器中十分罕见。瓶中部的圆形鸟笼由弯曲的金属制成,在笼内,岩石上坐着两只立体的陶瓷小鸟,鸟儿之间的灌木是木头做的。这一部分的花瓶有着镀金表面,并装饰着小松树。

花瓶由不同的材料和元素组成,如古朴的大象,以及嬉闹的鸟笼。目前还不清楚日本工匠的灵感来自于何处,花瓶的制作目的大概就是用于外销到欧洲。

茨温格宫里的瓷器7

鸟笼花瓶

迈森,1727年

奥古斯特二世热爱收藏东方瓷器,发现了制作瓷器的秘密,之后他在迈森以日本瓷器为范本仿制形式更复杂的器形,比如鸟笼花瓶。原花瓶独特的高脚杯器形、镀金金属细棒所组成的笼子,给予了奥古斯特二世和陶瓷设计师巨大的灵感。1727年第一个样品被仿制出来,也是图中所示的同类花瓶。第一只花瓶由于烧制技术不完善导致胎质出现裂纹、瓶体扭曲。然而不管怎样,这些残次品还是供应给了荷兰宫(译者注:Holl?ndisches Palais译作荷兰宫,在德国德累斯顿,现称Japanisches Palais,即日本宫)用于装饰。国王之后不久就又下令制作了50个用于装饰他的瓷宫。

与日本原型比,迈森所产的鸟笼花瓶有许多不同处。比如日本的鸟笼花瓶会有一个圆环箍住瓶身,用来插入笼子的栅栏;笼里的鸟是木头做的,瓶身上的芭蕉瓣是镀了金的米浆。迈森制作的花瓶除了笼子的栅栏是金属,其他通体都是瓷器;迈森的花瓶也不见釉下彩青花,以及镀金的装饰瓣。因此迈森花瓶选择淡紫色为基色,笼里为白色背景,上饰印度大型花卉。大象附近的芭蕉瓣则分两部分,绘有酒井田柿右卫门风格的司马光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