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与历史上的珍稀动物
作者:刘敏朱鹮
朱鹮:
朱鹮在科学史上的首次发现,来自德国鸟类学家1823年在日本的考察,因此其学名叫作“Nipponnia Nippon”,意为“日本的日本鸟”。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等地,是亚洲东部的特有物种。在我国,朱鹮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称朱鹮为“翾目”,翾(xuan),形容优雅的飞翔姿态,取缓飞轻飏之意。后来,也有称“朱鹭”,民间则主要称“红鹤”,均取其颜色特征。朱鹮是一夫一妻制,一旦配对,关系十分稳定,如果其中一只遇不测中途死亡,另一只终身不再另择偶,人们常以朱鹮的此种特征,比喻爱情的忠贞。
在日本,羽毛洁白、头冠鲜红、嘴和双脚修长的朱鹮,被日本称为“梦幻之鸟”。1868年明治维新始,狩猎之风日盛,朱鹮被大量猎杀后迅速绝迹。因为战乱,朝鲜地区的朱鹮也大量消失。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工农业迅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迅速破坏了朱鹮的生存环境。2003年,日本朱鹮“阿金”死亡,宣告日本本土最后一只朱鹮灭绝。
目前,野生朱鹮只在陕西汉中市洋县有分布。人们分析,朱鹮生活必需要素为水田(天然湿地)、大树、人户,其中水田(天然湿地)是朱觅食的主要场所,大树是朱鹮营巢、繁殖和栖息的基本条件,靠近人户的营巢可以减少猛禽等天敌的威胁。1981年,中国朱鹮调查中发现,陕西汉中洋县还有7只朱鹮,经过保护繁育,秦岭朱鹮的种群数量已经由当年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2000余只,其中野生的超过1200只。
自1998年江泽民出访日本开始,朱镕基、温家宝几位领导人先后向日本赠送了5只朱鹮,这几只朱鹮在日本繁衍生息,种群正在不断扩大。如同当年中美建交中大熊猫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朱鹮正在变成中日两国交往中重要的友好使者。
在中国华南虎苏州培育基地“野外运动场”上玩耍的华南虎 (摄于2013年)
华南虎:
秦岭是华南虎生活的最北界。华南虎是亚种老虎中体形最小的。早在先秦时期,川北、陕南即为华南虎的主要活动区域,史载:“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千百年来,秦岭南坡山大林深,常有记载“猛虎结群出没,有窜入山口村落食人者”。陆游在汉中8个月的军旅生活中,曾经在沔阳沮水旁丛林中刺死一虎,这成为陆游一生中颇为津津乐道的经历,在《剑南诗稿》中,涉及南郑杀虎之事不下10篇。在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入川,途经褒斜道与金牛道时也有关于老虎的记录:“由于森林密布,所以这里的人也以打猎为主,林中有许多野兽,如虎、熊、山猫、黄鹿、羚羊、赤鹿等,以及其他各种动物。”
海南长臂猿(清代后秦岭地区长臂猿绝迹,现我国长臂猿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
我国关于发现并捕捉到华南虎的地点,最早的文献记载就是1144年的汉中洋县。古时秦巴地区森林茂密,为华南虎的生存提供了充分的自然条件,森林生态系统中,虎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基本没有天敌。但在人类开始破坏森林环境时,华南虎也是首当其冲受到威胁的物种。
自清乾隆时起,大批外省流民迁入秦巴山区,大规模的垦殖行为,急速破坏了森林资源,此后,华南虎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后来,华南虎一度被当作虎患,五六十年代全国曾掀起打虎高潮。直到1973年,华南虎才开始进入国家保护视线,1989年终被划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在1964年6月14日,龙草坪公社东河大队破碾子村有人打死了一只雄性华南虎,这只老虎体长196厘米,体重225公斤,其标本至今仍保存在林业机构的库房中。这是汉中地区所见的最后一只活体华南虎,此后,秦岭地区再无科学承认的观测记录。
长臂猿:
汉中地区关于长臂猿类最著名的记述,莫过于李白的《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历史上,蜀道地带长期活跃过猿等灵长类动物。《山海经》所载的西南山林动物中数次提到“猿矍”。五代后蜀时期,文学家王仁裕任职汉中时,曾获赠一只小长臂猿,取名为野宾。这只小长臂猿活泼好动,长大后王仁裕在其颈上系上红丝带,将其放归野外。多年后,王仁裕调职四川,路上遇到一群野长臂猿,其中一只远远跳过来,脖子上系着红绡,王仁裕呼唤“野宾”,声声都得回应,“数声肠断和云叫,识是前时旧主人”。情景颇为动人。
长臂猿擅长以钩形长手悬垂在树枝上,双臂交替做荡秋千状运动,以此连续跨越式前进,疾如飞鸟,身手极其灵活。长臂猿善于鸣叫,又有呼应齐鸣的习性。宋朝时期,气候由暖变冷,致使长臂猿的分布范围从长江流域大规模消减到华南地区。此外也与森林被急速破坏有关。雍正时张邦伸、云谷所著《云栈记程》中称褒斜道紫柏山(今汉中留坝县北)“为虎豹猿猱出没之乡”,自此之后,再也不见有猿类出没汉中的记载。 历史长臂猿动物朱鹮汉中华南虎现存珍稀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