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龙:什么都有,除了幸福

作者: 余驰疆 陈浩

阿兰·德龙:什么都有,除了幸福0

阿兰·德龙

8月中旬的那一周内,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网络上提到了两次“传奇”:一次用来总结本届巴黎奥运会,一次用来缅怀刚刚去世的传奇演员阿兰·德龙。

阿兰·德龙的确传奇,无论是他的电影还是人生。一部《怒海沉尸》让他留名影史,一部《佐罗》成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观众的时代记忆。电影之外,他戏剧性的童年往事和出道机缘,与“茜茜公主”罗密·施奈德的爱情故事,疯狂又令人唏嘘的婚姻生活,还有晚年一地鸡毛的各色新闻……几十年如一日地吸引着媒体和大众的目光。

今天,当人们回望阿兰·德龙的人生和作品,会发现两者是不可分割又相互矛盾的:他演深情军官、孤胆英雄、冷面硬汉,那份忧郁和潇洒与其个人经历息息相关;他被塑造为法兰西的梦幻“神颜”,成为一代人的偶像,可华贵的袍子下满是虱子,到头来只有一只宠物狗陪他走过人生最后阶段。

就像阿兰·德龙评价自己一生时所言:“我什么都有了,除了幸福。”

被梦幻包围的男子

“我觉得阿兰·德龙带来了一种男性特有的梦幻。”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李一鸣对《环球人物》记者说,“佐罗的风采,带着西方古典的那份梦幻;而他与施耐德金童玉女式的爱情,一对美得一塌糊涂的人,像一个五颜六色的梦,一簇水晶镶的玫瑰花。”

“50后”李一鸣仍记得1979年电影《佐罗》引进中国时的风靡场景:“1976年后,中国第一批引进的国外电影首先是罗马尼亚的,像《多瑙河之波》,之后是朝鲜、越南的,像《鲜花盛开的村庄》,大家都哭得一塌糊涂,我都带着手绢去看。”而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片引进,还得从日本、法国电影说起。日本代表是高仓健,法国代表就是阿兰·德龙。

“那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动作片、标准的西方商业片。”李一鸣说,“他蒙着面,画着‘Z’字,可真帅,迷倒一大片。对当时的中国观众来说,行侠仗义的故事很熟悉,像《水浒传》。而佐罗这样高贵的、孤独的、自由自在的形象,非常梦幻,极具传奇感。”

一袭黑衣、一匹黑马、一柄佩剑,带着黑色眼罩的佐罗成为一代中国人的光影记忆,连带着《佐罗》的配音演员童自荣都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在大家心中,童自荣就是阿兰·德龙。”

阿兰·德龙:什么都有,除了幸福1
电影《怒海沉尸》剧照。
阿兰·德龙:什么都有,除了幸福2
电影《佐罗》剧照。

那时最畅销的电影杂志是《大众电影》,无数少男少女都在翘首等待新刊展示阿兰·德龙的新剧照,与今天的“粉丝经济”并无二致。

另一个与如今相似的现象,就是大众对阿兰·德龙和罗密·施耐德的关注。1958年,阿兰·德龙与施耐德在拍摄电影《花月断肠时》时相识,一个是初出茅庐的“流量小生”,一个是风头正劲的“茜茜公主”,两人迅速坠入爱河,金童玉女的故事被世界媒体争相报道。尽管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早已分手20多年,中国观众依然乐此不疲地“嗑CP”——《庐山恋》是当时的“国产糖”,阿兰·德龙和施耐德就是“进口糖”。

佐罗的扮演者、茜茜公主的现实情人,还有一张让人过目不忘的帅气面孔,阿兰·德龙无疑是被梦幻包围的男子,也是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中国影迷心中充满童话色彩的演员。

不要浪费这张脸

然而,等到人们真正了解阿兰·德龙的人生经历,才意识到这份梦幻只是梦幻。他的一生,都在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中度过。

1935年,阿兰·德龙出生在巴黎郊区的一座小镇。从婴儿时起,他就被视为有一张“老天赏饭”的脸蛋,以至于母亲都会在婴儿车上写一句:可以看,不要摸。小时候,由于长相过于俊俏,他常被称为“德龙小姐”。

然而,漂亮的外表并不能保证幸福的童年,5岁时父母离婚又各自再婚,他相继被送到寄养家庭、寄养学校,频繁被拒绝、被开除,直到14岁才回到母亲的再组家庭。继父是个屠夫,动辄打骂,阿兰·德龙平时就跟着继父去肉店做学徒。

阿兰·德龙:什么都有,除了幸福3
电影《花月断肠时》剧照,该片也是阿兰·德龙与罗密·施耐德的定情作。

17岁,阿兰·德龙加入法国海军,21岁因违反纪律退伍。他回忆自己前20年的生活,做过服务员、搬运工、秘书、销售,甚至在“红灯区”打过工。那是他放荡不羁的青春时代,游走在声色犬马中,直到遇见了女演员布里吉特·奥博。与奥博相恋的阿兰·德龙很快引起导演们的注意,奥博也鼓励他从事演员工作:“不要浪费这张脸。”

1957年, 22岁的阿兰·德龙在电影《当女人卷入时》中出演了一个小角色,灵动自然的演技令导演伊夫·阿雷格莱赞赏有加。第二年,阿雷格莱又说服自己的哥哥马克在他的新片《卿本佳人》中起用阿兰·德龙。两次亮相后,一个决定性的机会从天而降——他被选中与罗密·施奈德共演《花月断肠时》,从此真正被世界影坛认识。

与施耐德订婚后,阿兰·德龙的事业也开启了加速器:他在《怒海沉尸》中扮演为财杀人的穷小子尼布瑞,即便该片日后被多次翻拍,阿兰·德龙的演绎依然被认为是最经典的一版;他在《洛克兄弟》中饰演理想主义者洛克,该片不仅成为导演维斯康蒂的代表作,还影响了科波拉与马丁·斯科塞斯等名导;他还主演犯罪电影《地下室的旋律》,借此打入了好莱坞……

那是阿兰·德龙逐渐从偶像派向实力派转变的阶段。新浪潮时期的导演们,不仅赏识他的美貌,更善于利用他的经历和气质。阿兰·德龙的形象也从王子气质转向深沉、阴郁——《洛克兄弟》中的落泪场面,至今仍被许多网友二创传播。

银幕之外,则是阿兰·德龙无序的个人生活。他用一封长信宣告与施耐德的婚约取消,之后迅速投入新的恋情,结婚、出轨、离婚、再恋爱……他的每一段感情都好像一个循环:炽热地开始,荒唐地结束。就像他的儿子后来说的:“他从未获得过真正的爱情。”

阿兰·德龙:什么都有,除了幸福4
电影《独行杀手》剧照。
阿兰·德龙:什么都有,除了幸福5
2019年,阿兰·德龙获戛纳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无限唏嘘的落幕

1982年5月29日,罗密·施耐德在巴黎的公寓中因心脏骤停去世,年仅43岁。在得知施耐德去世的消息后,阿兰·德龙悲痛不已,亲手安排了旧爱的葬礼。那时的阿兰·德龙,已经是闻名世界影坛的巨星:在《黑郁金香》中一人分饰两角,靠《独行杀手》中的杀手形象成功转型,《教授》《贪官之死》等作品也叫好又叫座。

然而,回头看自己的生活:与他相爱过的人、跟他一起生活的子女都成为世界上最恨他的人。冷漠、暴力、自私,成为阿兰·德龙私生活中最常见的标签。也因此,他常回想起与施耐德的时光,那是20岁的年轻男女在各自奋斗时最纯粹的相恋时光。在许多采访中,阿兰·德龙都感慨与施耐德的感情:他曾经离幸福那么近,最终却又与她失之交臂。2008年,法国凯撒电影奖把终身荣誉奖颁给施耐德,阿兰·德龙作为颁奖嘉宾上台致辞。他说:“为什么我今天回来?因为今年的你将是70岁,我非常想你;因为50年前我们是未婚夫妻,我们相爱过;因为我们曾经幸福,也曾经不幸;因为曾经的我和你。这就是为什么。”

一些影迷将《独行杀手》视为阿兰·德龙表演最精彩的作品,在这部深受吴宇森、杜琪峰推崇的电影里,阿兰·德龙把一个杀手的孤独、危险和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导演梅尔维尔看来,真实的阿兰·德龙就是如此:美丽只是皮囊,孤独才是内核。

晚年的阿兰·德龙,一面被各大奖项授予终身成就奖,一面与亲人对簿公堂。他疾病缠身、独居瑞士,只有一条又一条宠物狗陪伴他度过了孤独的时光:他的庄园里有一座宠物狗墓地,里面埋葬了35只狗,每只狗都有自己的墓碑。他说:“这些狗陪我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我从它们那里得到的温情,比从人类那里更多。”

他是电影的宠儿,在拿到戛纳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时,他说:“我这一生最骄傲的就是我的演员事业。”他也是命运的失意者,终其一生都无法得到期待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两极,才使得阿兰·德龙成为电影世界里耐人寻味的传奇。

编辑 余驰疆/美编 苑立荣/编审 张勉

人物简介:阿兰·德龙(1935年11月8日—2024年8月18日),法国男演员,1957年出演处女作电影《当女人卷入时》,1960年因主演电影《怒海沉尸》成名,1975年主演电影《佐罗》被中国观众熟知。其他代表作包括《克莱恩先生》《贪官之死》《我们的故事》《新浪潮》等。2019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金棕榈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