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刺激,还是不刺激?

作者:谢九

如果按照李克强总理在博鳌论坛的表述:“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这句话更多是表示不会再次推出“4万亿”之类的强刺激政策,但中国经济是否完全不刺激或是采取一定程度的微刺激,还是给外界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中国一季度疲软的经济数据对外公布之后,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分析研究一季度经济形势,重点讨论了金融服务“三农”的问题,最为引人瞩目的是提出要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一举措被外界解读为定向降准,也被普遍视为政府微刺激的开始。

从时间点上看,在一季度数据发布之后很快宣布定向降准,很容易被理解为政府开始采取刺激措施,但实际上,这二者可能并无直接关联。国务院此次宣布县域农商行降准,主要是放在“三农”问题的框架下讨论,更多是中央惠农政策的体现,和一季度经济形势没有太大的关系,从降准能够释放的流动性来看,也更谈不上对刺激经济增长有多大效果,县域农商行在我国银行体系规模占比不过5%左右。另外,从技术性上看,如果是货币政策调整,也应该由央行而非国务院来宣布,所以,此次县域农商行降准,并不能将此理解为政府开始采取微刺激政策。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表现虽然疲软,不过并没有出现崩盘的迹象,7.4%和过去两位数的增速相比虽然大幅放缓,但是基本上还在预期之内。按照李克强总理的说法:“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5%左右,既然是左右,就表明有一个上下幅度,无论经济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只要能够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不出现较大波动,都属于在合理区间。”

以此来看,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虽然低于7.5%,但也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同时也可以算是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一次压力测试,如果在这样的增速水平上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就业等问题,就说明中国经济还可以承受这样的增速放缓。反之,如果一旦低于7.5%就匆忙出台刺激政策,显然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改革转型。从中国经济最近几年的经验教训来看,大规模刺激政策的效果已经越来越弱,可以刺激的空间越来越小,而刺激付出的成本却越来越高,只要经济增速放缓没有跌出可以接受的合理空间,强刺激政策还是应该尽量缓行。

今年一季度的财政和货币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政府“不采取短期强刺激”并不只是口头说说。从财政支出来看,今年前两个月,财政支出1.71万亿元,同比增长仅为6%,而去年同期财政支出的增速接近16%,由此不难看出今年初的财政政策并不积极。或许是因为3月份的经济指标继续下行,从3月份开始,财政支出才开始大幅增长,当月全国财政支出1.33万亿元,占一季度总额超过四成,财政突击花钱通常发生在年末,这种季末突击花钱的方式并不常见。尽管如此,今年一季度的财政支出也远算不上高速增长,一季度总共支出3万亿元,同比增长12.6%,略高于去年同比增幅。

从货币政策来看,今年一季度的货币政策也并不宽松,甚至略有偏紧。央行近期公布的一季度金融统计报告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创下2001年5月以来最低水平,也低于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目标0.9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5.60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5612亿元,其中信托贷款同比少增5442亿元,显示出管理层对影子银行体系的治理效果开始显现。由于今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较为疲软,市场开始按照惯常思维推测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会有所放松,降准甚至降息都有可能出现。也正是在这种思维模式的主导下,国务院近期宣布对县域农商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也被理解为货币政策转向的开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A股市场对政策变动向来敏感,在一季度疲软的经济数据出台之后,市场也一直在等待政府刺激政策的出台,但是当国务院宣布县域农商行降准的消息之后,股市对此的反应也相当平淡,显然并没有将此视为宽松和刺激政策的开始。

政府之所以面对疲软的经济数据能够保持淡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就业指标没有恶化。在一季度众多疲软的经济指标当中,就业成为不多的亮点之一,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表示,今年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300万,比去年同期继续增加。以此来看,一季度GDP增速放缓暂时还没有对就业带来太大的伤害。如果目前的就业形势能够继续保持而不是恶化,应该可以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的目标(按照统计数据,去年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342万人,全年新增就业1300万人)。在GDP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就业形势没有出现明显恶化,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结构和过去相比趋于合理,过去中国经济需要“保八”才能维持稳定的就业水平,但是现在随着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的比重提升,中国经济的就业弹性开始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有所增强。另外,从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力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劳动力市场供给相对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新增就业的压力。一增一减之间,使得我国的就业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有所减弱,就业形势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政府不出台刺激政策的底气。

不过,真正的挑战还在未来。如果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并且进一步影响到就业,政府是否还能保持现在的这份淡定将成为疑问。按照李克强总理去年的讲话:“我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方面反复测算,都认为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经济增长。”今年一季度7.4%的增长虽然并没有明显影响到就业,但是应该看到,7.4%的增速距离7.2%仅有一步之遥,如果今年二季度和下半年的经济增速继续下滑,并且进一步影响到就业形势,才是对政府真正形成考验的时刻。

所以,政府虽然强调不刺激,但也并不意味着不作为,随着中国经济放缓的迹象日渐明显,中央政府开始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稳增长措施。今年4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研究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部署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确定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从中不难看出,扶持小微企业主要是稳定就业,棚户区改造和铁路建设则是投资和民生兼顾,在起到稳增长作用的同时不会带来太多的负面效果,这些举措也基本上都是过去政策的延续和加强,带来的投资增量也较为有限,严格意义上还算不上新一轮的刺激。

与中央政府的相对淡定相比,地方政府则对刺激政策积极许多。近期广东、海南、天津、江西、贵州等省市相继发布了总额超过7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新型城镇化、轨道交通等成为新一轮的投资热点,但对于负债高企的地方政府而言,新一轮的投资热潮无疑将带来更大的压力。除此之外,面对日趋冷却的楼市,地方政府对楼市松绑的传闻也是此起彼伏,希望房地产能够继续发挥支柱作用。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和松绑房地产,这样的政策组合看上去似曾相识,2008年中央政府的刺激政策,现在似乎被地方政府接过了接力棒。 还是刺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