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美股的潮流与梦想
作者:庄山( 2007年,潘欣抱着试试手的心态,开始了自己的美股操作 )
美股的赚钱效应
潘欣说在圈子里自己就没好意思说今年的投资收益,他半开玩笑地说自己只有羡慕、嫉妒、恨了。
临近岁末,大家都开始盘点这一年的投资成果,潘欣还没有仔细计算,他大概是挣了40%左右。但在炒美股的投资者聚集的雪球财经网,大家晒出的账单基本上就没有收益低于三位数的,好多人说起来这一年都是挣了300%以上。
给大家带来巨大收益的明星股票当属中国赴美上市的所谓中概股中的唯品会和奇虎360,前者从2012年9月时的6美元最高涨到了90多美元,涨幅超过了1200%;后者从去年底的14美元左右一路攀升,最高也涨到了90多美元。没有抓住大涨的明星,潘欣觉得也很正常,让他感觉有点可惜的是在几十元价位时一个香港朋友给他推荐的特斯拉,这是一家美国的电动车企业,推荐者说这家企业的掌门人跟乔布斯有一拼,所以股票价格是可以参照苹果的成长过程的。在炒股上,潘欣更习惯自己分析,他研究这只股票,一直盯到了138美元的价位才买入,年内这只股票最高涨到了190多美元,他没有选择抛出,他准备在这只股票上实践长线的价值投资。
潘欣是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下属子公司的副总裁,2007年,第一笔期权兑现的时候,他图新鲜,抱着试试手的心态,开始了自己的美股操作。当时两眼一抹黑进去,买的股票是巨人,他说那会儿什么也不懂,对公司基本面也没什么分析,结果买了之后就一直跌,他当时的心理就是总觉得不能亏,虽然也有起起落落,但总是痴心妄想能涨回去,最后守了一年左右,亏损40%割肉了。
( 梁剑(右)和他的I美股团队成员 )
2009年,潘欣开了个中国内地的A股账户,他现在还在暗自庆幸当初没有投钱进去。从现在的结果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股市这张晴雨表上却完全是背道而驰。
2008年由美国房地产泡沫诱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全球股市暴跌,A股仅在2008年底到2009年有一个修复性的涨升,之后就进入了漫长的下跌之路,现在的大盘指数还徘徊在10年前的水平。而诱发危机的美国,股市从2008年底2009年初竟然开始一路攀升,到今年还在连创新高,道-琼斯工业指数从6500点前后上升到了今年的16000多点,涨幅超过了140%。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幅度超过了200%。那些为人们所熟知的明星股票也都表现非凡:谷歌从2008年底250美元的最低点,到今年股价超过了1100美元;亚马逊从2008年底35美元左右涨到现在400美元;苹果从不足90美元最高涨到700美元,现在也还保持在500多美元的价位。新浪、网易、百度等等这些中概股的表现也同样精彩。
“牛市上大家都是股神。”潘欣说,这几年大家炒美股收益还不错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美股处在连续上涨的牛市中。与内地A股相比,美股的赚钱效应产生的影响迅速扩散,从雪球、QQ群、微信群上,潘欣发现,进入美国股市的中国投资者越来越多,从发言和讨论中,很多人都是带着明显的投机捞钱的心态。看盘时他也发现一个挺有趣的现象,由于时差,美股开盘是在北京时间晚上22点半、冬令时是21点半,在中国投资者喜欢的中概股中表现非常明显,暴涨都是出现在刚开盘的前半夜,这应该都是中国人在炒,到后半夜往往就又跌回去了。他分析这些人都是做A股的,但假如把A股市场上的操作方式照搬到美股上,即便用这种方式在A股挣了钱,但到美股市场上极大的概率是要赔钱的。在A股市场上赔钱,那你到美股也还会赔钱。
中概股在这样的炒作氛围中已经出现了价值高估,潘欣认为,假如这些人不能转换到理性投资的立场,那么,“到最后,大多数可能都会亏钱”。
投资者或投机客
到底有多少人在炒美股?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数字,有分析师估计,目前国内炒美股的投资者应该有40万到50万。
梁剑是I美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2008年在网易的时候,他获得了一些期权,开了美股账户,随后,他们发现关于美股的中文资讯太过缺乏,于是与方三文一同创建了I美股的网络资讯平台,这也就是“雪球”的前身。2010年上线之后,正赶上当当、优酷、奇虎等在美股上市,而每上市一家公司,他们就能明显感到网站的用户上一个台阶。通过多年对用户的分析,他认为炒美股的人群大概包括这样几类,早期在美股市场上多数都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员工,这是最开始的构成,因为那时候涉及美元出境的问题还是挺麻烦的,而期权规避掉了中间的这道手续。其次是赴美IPO行业产业链上的一群人,包括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再有就是有海外背景的投资者,最后是具有国际视野的投资者和互联网公司的从业人员。2011年他们委托艾瑞咨询公司所做的一个分析报告显示,他们的用户中92%进行了金融投资,年龄结构在25到39岁之间,有57.5%来自北京、上海、广东,83.3%拥有本科以上教育背景。
潘欣应该算是梁剑所说的第一类投资者,但在他的逻辑中,他更愿意简单地把炒美股的人群分成价值投资者和投机客。经过几年的市场磨练,潘欣依然不认为自己已经是一名合格的价值投资者,但他也坚定地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没有了投机的心理,他会沿着理性投资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凌凤琪在美股市场的成长经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他是少有的准备向专业领域发展的美股投资者之一。虽然也认为自己还没有达到价值投资的简单化境界,现阶段,他还是价值投资的理念和波段操作的手段的结合体,但他对这些年的工作背景所带来的优势还是充满了信心。
他2005年开始炒股,当时进入的是A股市场,他觉得自己价值投资理念的逐步形成是和生活及工作的经历紧密相关的。
他的父亲在银行,母亲一直从事财务工作,虽然父母缺乏这方面的培养意识,但从小耳濡目染可能还是埋下了他在投资方面的兴趣。
他大学学计算机专业,那时候的人生目标就是想做研发工作,大学时代就已经开始在老师的实验室里跟老师一起写代码。2003年在帮老师写智能机器人方面的代码,但令他灰心的是,自己还在看国外1995年时的论文,他发现,在IT这个领域,总有人比你更聪明,就像Windows,最核心的几百个人就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开发体系,而其他人都是做一些边边角角搬箱子的工作。他从谷歌财报中看到,这家著名的公司大部分收入都来自于广告,他觉得,假如你做不了研发序列中的顶尖人才,那还不如干脆过渡到市场这一端。
大学毕业后,他进了一家公关公司,当时接触的公司外企居多,看到这些企业在中国成长得很好,他就在想,要参与这些公司的话,资本市场无疑是一条相对便利的路径。“你对一家公司的了解要能够到达分析师的水平,这样你才能为它服务好。”他当时服务的客户是TCL,他就买一点TCL的股票,这样在工作上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后来服务AMD、ACP等,他都会买点他们的股票。
后来他跳槽到了网易,第一次从内部了解了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获得了新的分析视角。同时,网易给的一部分期权顺带着也有了一个美股的账户,他觉得这一经历为他以后的美股操作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其后,他又到了以前的一个客户HP工作,主要负责的是社交媒体的营销。作为新的社交媒体的客户,一些业界的分析师经常会找他们交流,对方想从他们这些广告主这里获得对国内媒体行业的看法,比如新浪、百度、优酷的投放策略以及判断,他也从而获得了在广告主角度的评判视角,角色转换变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对公司的判断也就会变得越发丰满,更加客观,从而了解了价值的真正含义,这时才开始了正儿八经的投资钻研。
2005年进入A股市场的凌凤琪经历了中国A股市场建立到现在最波澜壮阔的一次上涨和下跌,事后他才了解到,那个短暂的时段,是中国内地A股市场最绚烂的一瞬,参与的人数、资金数量都是A股市场空前绝后的巅峰。但当时身处局中,他最深刻的感受只是“不明不白赚钱,不明不白亏钱”。
在美股市场上,他工作经历中多方位的研究视角逐渐显现了判断的优势,他会去找目标公司的价值区间,看它是不是足够便宜。当“新东方”被“浑水”做空,第一天跌幅超过30%的时候,他果断进场接盘,但第二天紧接着35%的跌幅实在让他有点心颤。他借着到新东方上课的机会去实地考察了这家公司,他了解到,甚至有比较激进的老师把所有能弄到的钱都买了自己的股票。凌凤琪仔细分析了浑水做空新东方的理由,觉得并不能影响到公司的经营,于是,在下跌的过程中又继续补仓,这只股票从被做空时候的最低9美元今年最高已经涨到了30美元以上。凌凤琪说自己修炼还远远不够,他买了苹果,但总是拿一段又放掉一段,没有完全吃透它的涨幅。看好亚马逊但是也没拿住,从120美元放弃到现在都涨到300美元了。
陈宏并不认可所谓价值投资和投机的区分,他自称就是一名美股投机者。他说起话来语速极快,他说这一方面是习惯,另外也跟他早些年一直做日内交易有关。他说日内交易就是投机美股的训练营。
日内交易应该是2006年左右进入中国的,日内交易员主要是提供市场的流动性。陈宏大学时候就开始做日内交易员,属于最廉价的劳动力,这个行业没有底薪。招聘相当简单,就是几个所谓测试智商、敏锐度的题目,然后你就可以开始实习期,进去后先有个简单的培训,完了就给你一个账户,但会有非常严格的监控,比如你亏损几美分就必须严格止损,并且不断强化这种止损训练。
这个行业的淘汰率非常高,他去那个工作室是第一批,跟他一起进去的四个人,没有一个星期就只剩下了两个,而在他当交易员的两年时间大概经历了二三十批人。那时候他每天晚上八九点钟从学校去单位,先是做一些开盘前的准备工作,比如看看当日财经新闻等,当别人都要入睡的时候,他们的工作就正好进入巅峰状态,许多时候交易员就是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甚至都不需要价差,可以赚提供流动性的通道商佣金,每一刻,思想和身体都保持在高度紧张的状态,几个小时下来,他至少要成交几百次。
一个月能赚2000美元,就可以从实习转入正式,提成20%。当时一个月400美元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假如你一个月能赚1万美元,提成就能达到40%,你就可以拿到4000美元。比较疯狂的时候是2007到2010年期间,那时候市场非常好,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容易一个月就能赚到5万美元,你拿50%,折算成人民币就是十几万元,造就了许多财富故事。
陈宏说当时日内交易其实会设计半手工的程序,交易员很多时候就是机械上的一颗螺丝,但他觉得那一段的工作培养了他很好的市场感觉,也才令他至今“不思悔改”,依然坚信“资本市场是需要投机的”。
到美股去
梁剑说大家之所以会选择炒美股,最核心的因素是在行业方面。那些我们比较熟悉的互联网公司,早期的如新浪、搜狐、网易、百度等,后来的优酷、土豆、奇虎360等等,几乎都在美股市场,要享受互联网高速增长的红利,你就要到美股市场去,否则你将错过分享这一成果的机会。A股的互联网企业相对较少,稍微有和互联网沾边的公司就可能疯涨,相比美股估值就过高了。
凌凤琪就属于对互联网企业情有独钟的投资者,同时由于他有服务外资企业的工作背景,他对国外的一些优秀公司有更多的认同感,他更愿意去参与分享这些企业的高速发展。在美国股市,他可以长期持有苹果的股票,获得苹果的发展红利,他可以投资特斯拉电动车,跟踪这个“钢铁侠”是不是能像乔布斯似的再造一个企业巨人。
出于各种原因,资产全球化配置也是一些美股投资者的考虑,但更为所有美股投资者所认同的是美股市场相比于A股市场的诸多优势。美国股市在透明性、公平性、快捷性和信息的真实性方面做得非常好,如果有公司被发现财务数据作假等违规情况,其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及相关主管将会被立即撤职并面临司法检控。
美股采用注册制,虽然没有A股证监机构的严格审批,但严格规范的市场监管和严厉的退出机制,对造假者有着强大的震慑力。
“在A股市场,IPO前的包装,用虚虚实实的假账描画壮观的蓝图,信誓旦旦的豪言壮语给市场的概念就是能买到就算捡大便宜,谈价钱谈价值那是外行闹笑话,天价发行之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再就是母公司的背后支持,用低价为上市公司提供产品、服务和资金等,再用高价从上市公司买回来,或者,母公司大无畏地将上市公司的包括劳动力、低效产能等各种包袱剥离出来,但光鲜亮丽之后呢?谁敢保证它将来不会做个反向置换,这种例子也并不少见。上市后,就用每年的低增长和业绩下滑来冲销过去的夸大其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有更多上市公司的面子,在资金、税收、环保和其他方面网开一面,种下了许多恶果。”陈宏这样的股市投机者对A股也是远观不入,他说这就像是打牌,所有牌人家都看着呢,剩下的就是怎么玩你。他说这就好像是典型的希区柯克式恐怖,悬在平静桌面下的那颗炸弹让你根本不敢去接近。
被国内很多公司大为诟病的“浑水”等机构的做空中概股,在很多炒美股的人们看来,这都是利大于弊的。
个别中概股公司在中国市场一些不规范的操作难以一时去尽,或者就是有意为之。在财报出来前,股价大涨,等财报出来的当天就成了一个分水岭,如果观察,中概股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散户就白白被蒙了,一看业绩好买了,立刻就被套在上面,很多做短线的都是这么亏的。甚至一些并购也都有提前泄露,股价涨到的价位就跟收购一模一样,这就彻底封死了散户的后路,而一些散户听到了要并购才积极买入,结果消息一发布,立马跌30%,很多人直接就斩仓出局,钱就白白扔里面了。
上海的投资者Kaitokid说:“我觉得中国股市恰恰是缺少了‘浑水’这样的公司,一个好公司被做空只会是一时的影响,那确实作假的公司就应该被‘浑水’这样的公司打假,甚至清除出市场。由于有做空,所以中概股的各家公司都有点人人自危,尤其是一些好的互联网公司,对自己的声誉都看得比较重,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更多的约束。而那些不好的公司被‘浑水’等做空机构清理掉也是应该的。”
改变与被改变
“美国股市是个成熟市场,作为一个理性的价值投资者比盲目投机更容易赚到钱。”这是绝大多数美股投资者的认识。理性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沉静和思考,他们觉得,不管赚钱怎么样,在国际化的视野中,自己还是提升不少,首先是心理素质提高了,简单说就是心理不会因暴涨暴跌而有太大波动,另外就是,看东西角度更多也更深入,也懂得了全面分析。
Mingo是一家公司的管理人员,通过对股价与公司业绩关联度的深入认识,对他的管理工作也有了一些帮助,甚至,他认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也有了一些改变。“你在公司做,你没有得到升职,你觉得人生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但正如有价值的股票总会上涨一样,你要坚持,要相信,人本身就是一只股票,只要你有价值,一定会有体现的时候。”
美股投资整个改变了Kaitokid的人生规划。他出生于1982年,人民大学经济系毕业,他原本在上海做电子商务,2006年进入A股市场,做到2007年,在A股上升到最高点时顺利逃顶。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相当理性的人,他认为自己在A股市场上的盈利更多的来自于运气,而A股的发行机制让他清楚地看到,二级市场赚钱实在是太过艰难。他顺势买了房子,逃过了此后的下跌。但惨烈的下跌令他深刻感觉到A股并不是一个很正常的市场,而他所从事行业的股票都在美股上市,于是尝试美股,发现美股更适合自己。
他最近已经放弃了前述的职业,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自由职业者,让他有勇气做这种决定的原因是,他认为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是最后的一个红利期,是增长势头最快的阶段,如果再过几年,都进入到平稳发展阶段,就没有那么多惊喜和神秘感了,“所以要抓住这两三年的机会”。 Kaitokid做美股发现了一种期权衍生品,他做了一个期权模型,这个期权模型国外有人在用,国内还并不熟悉,过几年,国内也推出了相应的个股期权,大家慢慢也都熟悉了,做的人多了,收益率也就降下去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两三年机会特别好”。
他精确计算了自己的损益,过去工作每个月大概收入在四五万元左右,现在讲讲课每个月大概有个不到2万元的收入,但期权和帮朋友理财最近这段时间净收益每个月基本都在10万到20万元。他说老婆的收入很好,所以他要给自己一次闯荡的机会,“至于3年以后到时候再看”。 股票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