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人的起源新解

作者:袁越

美洲人的起源新解0(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人类遗传学家艾斯克·威勒斯列夫 )

近日,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了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的最新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人认为这是科学家们拿着科研经费当儿戏,或者功利性地为了帮人“认祖归宗”,但实际上这个方法在历史学研究中已经相当普遍了,DNA序列分析法早已代替了考古学,成为研究人类迁徙史的最佳工具。

不过,过去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活着的当代人的DNA序列倒推古人的情况,但现代人的DNA序列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改写过很多次了,准确性存在很大争议。这次复旦大学采用了最新的方法,即通过直接分析古人留下的DNA来判断当时的情况,可靠性提升了好几个数量级。显然,这个方法的关键在于如何获取古人的DNA。大多数古人遗骸中的DNA都已经被细菌彻底分解了,没法分析,这就是为什么此法的应用范围极为有限,基本上全凭运气的原因。

要想长时间保存DNA,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低温,于是西伯利亚就成了此类研究的热点地区。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人类遗传学家艾斯克·威勒斯列夫(Eske Willerslev)博士听说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博物馆里存有一批挖掘自西伯利亚地区的人类骸骨,便于2009年专程去圣彼得堡走了一趟,拿到了一小块骸骨样本。这块样本来自西伯利亚中东部地区一个名叫玛尔塔的小村庄,俄罗斯考古学家于上世纪20年代在村子旁边找到了一处古代墓穴,从里面挖出了一具孩童的遗骨,以及很多陪葬的装饰品。因为不知道孩子的性别,这具骸骨一直被称为“玛尔塔小孩”(The Mal'ta Child)。

威勒斯列夫博士是研究古人类DNA的专家,他从这具保存完好的遗骸的右上臂骨中获得了高质量的DNA样本,测出了小孩的线粒体DNA序列。分析结果令他大吃一惊,这段DNA居然带有明显的欧洲人标记,但却找不到任何东亚人的特点。现有理论认为,这一地区生活的古人类是东亚人的祖先,威勒斯列夫博士怀疑自己的实验出了毛病,也许是样本被污染了,便将这一研究计划搁置了起来。

几年后,DNA测序技术又有了很大提高,于是威勒斯列夫博士又想起了这块遗骸,便重新组建了一个国际团队,着手测量“玛尔塔小孩”的DNA序列。这一次他的野心更大,要测出小孩的全部基因组顺序。如果成功的话,这个小孩将是迄今为止测出基因组全序列的最早的现代人。

威勒斯列夫博士成功了。同位素测验表明这个孩子生活在距今2.4万年之前,DNA分析结果显示他是个男孩,死时只有4岁。研究人员从他的Y染色体上发现了明显的欧洲人遗传标记,和线粒体的结果完全吻合。不但如此,其余染色体上的DNA序列也都更加符合欧洲人的特点,却完全没有找到任何东亚人特有的遗传标记。换句话说,他不是现代东亚人的祖先。

但是,奇怪的事情还在后面。分析显示,他的基因组序列和美洲人非常相似,带有大量只有美洲原住民才有的遗传特征。这个结果让研究人员大吃一惊,因为它和现有的人类学理论完全不同。

已有的考古学证据表明,美洲原住民的祖先很可能是在1.5万年以前跨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的。当时地球正处于冰期,海平面下降导致白令海峡出现了一个路桥,为迁徙的古人类提供了一条临时通道。此后地球回暖,海平面上升,路桥被淹没,亚洲和美洲又被分开了,直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才又重新联系上。

但是,此前有几处考古学证据与这个理论不相符。比如,美国华盛顿州曾经挖掘出一个人的头盖骨,具备欧洲人的特征。于是,有人曾经提出过一个新的理论,认为南美洲原住民是欧洲和东亚人混血的结果,但该理论认为欧洲人是跨过大西洋,从东边进入美洲大陆的。

威勒斯列夫博士的研究结果为这个新理论提供了一枚重磅炸弹。DNA分析的结果显示,“玛尔塔小孩”所属的这个族群虽然来自欧洲,但却为美洲原住民贡献了14%~38%的基因组,其余的美洲人基因组虽然来自东亚,但和现在已有的几个东亚人族群又不完全一样。威勒斯列夫博士认为最可能的解释就是这个“玛尔塔小孩”所属的部落最早是从欧洲迁徙而来,并在西伯利亚遇到了另一支来自东亚的族群,两者发生了大量基因交流,从而融合在一起。最终这支新的人类族群在1.5万年之前跨过了白令海峡,他们才是美洲原住民的真正祖先。

这篇论文发表在今年11月20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上。(文 / 袁越) dna科学科普新解美洲起源

上一篇: 冰层下的望远镜
下一篇: 比特币与黄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