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彦祖,站在主流的边上

作者:李东然

吴彦祖,站在主流的边上0( 吴彦祖 )

主流边上

《控制》里吴彦祖扮演保险业务员马克,戴着近视眼镜神经紧张的都市上班族。为人老实厚道,攒下每一毛钱为的是让自己被精神疾患折磨的母亲住进城里最好的疗养院。可偏这样禁不起半点差池的人生遭遇了离奇古怪的际遇,一次不得已而为之的伪证,虽给马克换来了升职加薪的机会,也使他从此受控于手机里的神秘男子,人生从此如坠深渊。

似乎吴彦祖独钟情类似挣扎的都市小人物。两年前的《形影不离》里,他也演的是一个陷在人生的困境里的年轻人,心力交瘁却要在冷酷的水泥丛林中艰难求生,只是从那个和影帝凯文·史派西搭档的年轻工程师,臆想症患者,到如今的保险推销员,吴彦祖自己没有一丝一毫轻心,专程找一位金牌保险推销员,认认真真上完了整套的销售课程。“以前觉得麻烦,想最好不要理睬(保险推销员),但真的去学了,发觉原来是一个非常难做的工作,因为他们要面对太多的拒绝,所以个性变得非常坚强。其实这个角色马克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就是他的隐忍和坚持。”

吴彦祖欣赏《控制》剧本,首先是因为从来都要花差不多一整天才能读完一部剧本的他,翻开《控制》,竟然是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哗、哗、哗”地就翻到了最后一页。“剧本写得特别好,马克这个角色身上发生了惊人的反转、颠覆,很有爆发力,而且《控制》是一个很新颖的样式,它是一个悬疑片,也有动作,还有一些漫画的感觉,未来的感觉,所以很丰富,一下子我就被迷住了。”

所以第一时间联系到剧本的编剧、导演毕国智,说服他把电影拿到自己的“突围电影公司”来做。作为老板,吴彦祖觉得这完全是一个可以放手一搏的案子。“华语电影虽然有惊人的发展速度,但也有很不成熟的一面,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很多电影公司看到流行什么就拍什么,比如《卧虎藏龙》之后,差不多那十年大家都是在拍武侠、古装片,虽然我很喜欢古装武侠片,但满眼都是也很无聊。后来因为《那些年》,就很流行小说改编的爱情电影,不仅太多太无聊,甚至很多都很难看。其实看看美国或是欧洲或其他地方,他们永远有各种各样的电影,儿童片、恐怖片、爱情片,甚至历史片。单一重复是个很大的问题。”

吴彦祖,站在主流的边上1( 电影《控制》剧照 )

“无聊”是吴彦祖讲话时出现频率极高的词语之一,他强调自己是很怕无聊的人,所以《控制》在吴彦祖的观念里,首先就是要给观众多一点选择,这贴合他心中“突围”这个电影公司的意义——永远保持适当的反叛气质。“比如第一部让我理解什么是电影的影片就是库布里克的《发条橙》,我记得是十四五岁的时候看的这个片子,首先它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因为在此之前我看的都是迪斯尼电影,突然看到这样一个肆意大胆的故事,惊诧极了,它好像是在说一个未来时空的故事,但其实应对的是非常当下的问题,非常刺激,非常叛逆,有点吓人,但也给观众传递一些真正的信息。”

在吴彦祖的心里,库布里克作品永远是好电影的标杆。吴彦祖不否认,有个心理学博士的母亲,或多或少影响了他对人性黑暗面的兴趣,所以曾经自己第一次做导演,就勇敢地拿自己做起了试验,《四大天王》就是一部完全与众不同的香港喜剧电影,吴彦祖真的是找来三个好朋友组了一支名叫Alive的乐队,真的开了发布会,又真的巡演,也真的做了假新闻帮助乐队迅速上位成名,只是这一切都被一部DV记下,整整两年。

吴彦祖,站在主流的边上2

后来,因为半是记录半是剧情的电影方式,《四大天王》成为港片中极少的先锋实验电影,何况题材本身充满挑衅意味,作为一个圈内人,吴彦祖勇敢地把娱乐圈那些不为人知的荒诞一面以最真实的方式展现出来。大家更是吃惊,吴彦祖“不务正业”地玩了两年,转身就成了一名导演。

但吴彦祖自己觉得,第一次做导演最满意在于,在香港这样重商逐利的社会环境里,为自己找到了一点做叛逆事的空间。“可能因为我是听朋克那种音乐长大的,不是那种喜欢麦当娜的人,也不是那么接受流行的、主流的东西。当然,我做的东西都是在主流之内,比如我还做不到也没有兴趣去做个没有人能明白的艺术电影,我觉得最好不过是能够把那些普通人一般不怎么看的片子让大家看到,让大家能在看电影之时想到一些别的东西,在我看这就是很大的成功了,所以比较确切地说,我是站在主流的边上。”吴彦祖说。

吴彦祖,站在主流的边上3( 电影《控制》宣传海报 )

美少年的突围

吴彦祖自己的电影公司取名“突围”,他说,那是入行十几年的真实感受。1997年大学毕业,读的又是辛苦枯燥的建筑学科,父母送了他整个暑假的旅行时间作为毕业礼物。吴彦祖从美国来到香港,为的是参与一下“回归”那个重要的历史性时刻,并且打算靠着身上的1000美元玩足三个月时间,难度可想而知。一日在香港的街上喝酒时,遇到一个人拉他去拍个平面广告,几张照片而已,酬劳是4000块港币,吴彦祖当然没有拒绝,就去拍了那些照片。

就是那几张后来登在杂志上的广告照片,被导演杨凡看到。林青霞也曾在文章里回忆,麻将桌上,当杨凡拿出吴彦祖的照片,“我惊为天人,要他马上录用”。只不过,这一次吴彦祖却是迟疑不敢应允,看完《美少年之恋》(1998)剧本,他越发担心,因为自己对表演一无所知。直到开拍的那天,到了现场,吴彦祖惊喜地发现终于找到了一个自己非常想要的环境。

“剧组远比坐在写字楼里花十几年画一个窗口来得吸引我。这是一个特别有创意的环境,从灯光、美术到导演,各个工种的不同人都在协力做一件事情,其实和建筑很像,建筑也是你设计完了一个大厦之后要找木工、电工、工程师,很多人去帮你盖一个大厦,这样的相似让我感觉很兴奋。投入到角色之中,我也找到了一个表达自己的方式,原来学建筑是通过画图和设计去表达自己,但日常工作中大概只有百分之一的部分是和创造、表达相关的,而演戏是一个直接的方法来表达自己,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我想要的环境。”

《美少年之恋》、《玻璃之城》、《游园惊梦》、《特警新人类》,虽然远在美国的父母理解为什么一个念了那么久书的孩子,要去拍戏做演员,但还是会常常打电话来催促吴彦祖返回美国继续建筑师的职业。但在更多人的眼里,这个外形近乎完美,又明星气质浑然天成的大男孩,已经是香港影坛最耀眼的新星之一。

片约接踵而至,吴彦祖却觉得自己越来越不开心。“《新扎师妹》之后,公司帮我接了几部三级片,因为那个时候人家觉得我身体很出色,就想看到我脱衣服,开始我觉得自己是新人,好吧,试试看吧。但是拍完一部两部之后,发现那个不是我自己想要的东西。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我在现场对自己说:‘我干吗?我在干吗呢?我怎么会在这里?那为什么我要继续拍一些我不喜欢看的电影?一切毫无意义。’”

从那一天起,吴彦祖教会自己开始好好地选角色,好好地选剧本。“拍戏是因为我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香港很多人很着急成为明星,为的是开豪华车和住高档房子,但对我来说,可能这不是我最关注的部分,即便真的这样成功了,大概对我来说就像是回到当年的写字楼里画窗口的人生状态,一切都失去意义。”

而远比曾经离开那个写字楼人生更为困难的是,演员是一个极其被动的职业,并且作为新人的规律之一是,任何主动可能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我就想好了可能会面对的失败。因为别人逼你去做这个那个而成功的话,可能会很有钱,有很多‘粉丝’,我觉得最可怜的是过一个没有自己在其中的生活。但如果我尝试了各种各样自己想做的事情,虽然可能很落寞失败,但起码是我自己的选择,没有留任何遗憾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如果选择,我宁愿选择后者。”

吴彦祖形容自己职业生涯的最低点,是干脆选择失踪的那段日子。先是躲去上海,跟上海武术队闭关练了三个月,直到不慎踢断了自己的十字韧带。吴彦祖形容武术队,更像是一种回归静修,毕竟6岁时看《少林寺》兴奋不已,7岁开始习武,11岁时正式拜师主攻长拳,甚至拿过北京国际武术邀请赛长拳组的第五名,大学期间更是学校武术队的发起人,长拳、刀、枪、棍、醉拳、螳螂拳甚至跆拳道,样样精通。“那时开始做教练,收过二十几个徒弟,也打了不少架,最辉煌战绩可以一赢三。”

“至今很多人都说很可惜你没有拍过一部武侠片。可我觉得不可惜吧,因为我觉得功夫给我的给养我每一天都有用到,不是说在打架和表演的时候表明我是有功夫的,在我的眼里,武术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是很根本的怎么面对世界的方法。比方说我觉得最有用的是武术教会了我纪律这回事,所谓坚持。练武20多年,我看过太多人如何练不过一两个月就离开放弃,确实很辛苦啊,尤其在这么一个快餐化的世界,一个月都不见成效的事情,似乎完全谈不上价值。但武术就是只有你花了十几年几十年才能稍有了解的艺术,甚至花一生的时间都是不够的,在我看这是武术最根本的哲学之一。”

所以吴彦祖眼里很多事和武术一样,比如表演,青春性感的美少年角色一个紧接一个,那时很多人告诉吴彦祖,你是偶像是明星就够了,不用太会演戏,当然也不用花这么多力气去演戏吧。“但演戏没有那么简单,甚至北京电影学院学习4年也不一定就掌握,在我眼里,和武术一样,演戏也是个不断的学习过程,一个纪律的养成。为掌握这样一个纪律,就算一个很简单的角色,你还是要花很多时间去理解他,弄明白怎么去表演。和练拳一样,如果你心中把纪律放下,基本上所有的招式就都输定了。”

从武术队返回到香港,吴彦祖觉得是个新的开始:从此只去做自己选择的东西,一切要靠自己,也不再依赖别人的意见。从此为了防止经纪公司逼迫自己继续赶工,吴彦祖火速地给自己接下了林奕华导演的舞台剧《快乐王子》。首先是那个舞台剧是很安全的,最重要的是还可以进一步学到有关表演方面的新方法。

那是段难得的安静时光,吴彦祖每天下午13点钟准时来到排练场,晚上23点离开,帽衫仔裤,大背包,默默一个人。后来《快乐王子》在香港连演了11场,300多人的小剧场,门票在两三天里全都卖光了。后来导演林奕华写他眼里的吴彦祖:如果有人生下来就是一只天鹅,在漫长的人生里,他又可以变成什么呢?大抵是《美少年之恋》中的吴彦祖变成《四大天王》里的吴彦祖。然而,不见得吴彦祖的变化是每个人都乐于看见的,因为在某些人眼中,这是一次白天鹅变黑天鹅的过程,而令“美少年”在9年间转化成“大话精”的,不是社会空气的污染,不是娱乐工业的影响,却是外表如希腊神话中的神祇的偶像,忽然打破沉默,张口对全世界宣告:“我有话要说!”

不是明星

2007年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收获新晋导演奖(《四大天王》),2011年与冯德伦合伙成立自己的制片公司,吴彦组说至今仍旧在为完成自己的杰作(Master Piece)而努力,最困难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节奏。《建党伟业》里演胡适,三场戏,总共三分钟,但需要花足两个月时间,收集历史史料,读完整本的人物传记,所以比如给一个月的时间去准备项羽这样的人物(《王的盛宴》),那么即便导演盛情难却,自己也还是格外为难的。“起码有《史记》还有很多其他的历史书得看,普通话台词得格外努力,还有自己的身体方面要贴近历史人物,得有许多要准备,比如最好能胖起来十几磅,所以我就有特别大的压力,非常怀疑自己,做不完这些,我很难有信心站在镜头前面。”

《四大天王》里,快速成名路上的Alive在面临兄弟反目的忧患时,吴彦祖被朋友们称为“控制癖怪人”,对此,吴彦祖至今也只是笑着说无话可讲,他不讳言自己有那么点轻微的“控制成瘾”,比如《控制》,男主角的身份之外,又担任了电影监制的部分。“确实就是很有满足感的过程,前半年的时间,是和导演以及别的监制人一起在找投资,找团队,找摄影师、演员的过程。然后到拍摄的时候,才知道,以前做演员真是轻松,因为最晚来开工,最早就收工的就是演员,而这部戏里,我永远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回家,每天开工之前要开会,针对这一天的工作,收工之后还要开会小结工作,又要谈明天的内容。”

事实上,《控制》里作为背景的整座未来感的城市,是吴彦祖重拾建筑设计专业天马行空在电脑上搭建起来的。导演毕国智形容,吴彦祖就是那种没有办法满足在100分,必须达到120分的工作狂性格,每一天他都待在现场。比如有一次拍室内的戏,上一场戏里桌上有一只杯子,到下一场桌上的那只杯子却不见了,当时即便专业的场记也没有注意,却是这两场戏里都没有工作的吴彦祖立刻发现了问题。

吴彦祖觉得身为“控制癖”就得找到办法使自己不至于成为讨厌鬼。“姚晨喜欢吃甜点,我早晨给她买甜品。任达华拍完戏后我希望他早点回家陪孩子,因为我做了父亲特别能理解他的心情。拍这部戏很辛苦,有很多夜戏,希望大家在辛苦的环境下拍得舒服。”

那天的采访结束后,吴彦祖又贴心地给大家送上礼物,女儿Raven Wu的喜饼。饼干盒子也是吴彦祖亲手设计,淡蓝色的天空中一只大眼睛的可爱小乌鸦在努力飞翔,她的身边是朵朵棉花糖般的白云,身后的小山顶上就是温馨的小窝。胖胖的饼干盒子背面还附有幽默的产品说明,字字句句满溢温馨:“Lisa 和Daniel Wu郑重宣布二人的爱心结晶新鲜出炉!斐然于2013年5月30日在香港出生,以真爱制造,百分百有机成分,成为名副其实的‘852’产品。Lisa和Daniel开心到爆。”

吴彦祖说,他觉得自己是演员,不是明星,所以怎样高调恋爱结婚,甚至与大家分享自己成为父亲的喜悦都没有问题,既然如今已沦为“被女儿控制的奴隶”,索性就为自己和女儿安排了一个长达一年的假期。“首先是陪伴女儿,其次是一厚叠来不及看的电影碟片需要补课,还有就是看一看能不能再写一两个剧本,有可能的话,还要自己做导演,但先找到我真正想说的话吧。”(文 / 李东然) 恐怖电影边上香港武术美少年之恋四大天王控制中国电影悬疑电影剧情片吴彦祖爱情电影主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