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伊斯 (Joseph Beuys,1921~198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博伊斯 )
1987年,随着博伊斯的故去,世界艺术史的辉煌时代结束了。博伊斯的传记作家斯塔豪斯概括地称他为当世的艺术家、预言家和导师。有关他最中肯的评价也许出自1986年杜依斯堡市授予博伊斯雕塑大奖——蓝布汝克奖时的致辞:“他把艺术进一步带入本质的境界,并使世界为之瞩目。”人们认为,博伊斯的作品并非说教或感召性的,他对于政治清晰警醒的洞察,多以玩笑的方式表现,就像他用抽取蜂蜜的机器来象征人类的大同理想。
1921年,约瑟夫·博伊斯出生于德国北威州的克雷费尔德,青少年时期的博伊斯曾经逃学到马戏团饲养动物,在以天鹅为品牌的植物炼油厂打工,参加青年团,甚至在“二战”中负伤。真正让博伊斯开始从事艺术创作的,是他在“二战”时期的一次经历。1940年,博伊斯担任轰炸机的领航员。1943年冬,在一次拦截演习中他的飞机被苏联炮弹击中,坠落在克里米亚地区。当地的鞑靼人救了他,用动物脂肪和毛毯给他取暖,把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这场濒临死亡但获得救助的历程让他大为震撼,多年后,人们在他的作品《油脂椅》中读到了“混沌可以具有一种治疗的特征”——博伊斯将木椅上堆满动物脂肪,并在其中插入温度计,随温度变化的油脂,“被认为是对治疗和生命拯救的某种隐喻”。
1947年他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开始系统学习,并于1953年开始创作。他留下了大量艺术行为轨迹:装置、雕塑、环境艺术、行为艺术的文字和影像记录,450张印刷品、招贴画、广告以及数千张速写和草图。1965年11月26日,他在斯默拉画廊推出了一次“令人激动的行为”——“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他的头上涂满蜂蜜,盖上金箔,右脚绑上铁板,怀抱一只死兔子,轻抚,低声悄语,绕画廊而行,向死兔子解释墙上他的绘画。观众被隔在画廊的玻璃窗外,向内张望,整个行为因此也变得引人入胜。这是博伊斯最著名的行为艺术之一。
博伊斯主张“社会雕塑”,他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一个艺术品,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从而对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在他看来,艺术创作并不一定要追求物质结果,而是强调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要与社会当下产生对话和联系。在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中,他提出了艺术计划:“7000棵橡树——城市绿化代城市统治”——在卡塞尔市内种下7000棵橡树。1982年3月26日,他在卡塞尔的弗雷德里希博物馆入口处的草坪上栽下了第一棵橡树,并在这棵树苗旁垂直安置了一根玄武岩石柱,一半埋在土里,一半裸露在空气中。这个计划不仅由艺术家自己实现,很多民众也参与进来,此后数年里他们陆续在卡塞尔市的各个角落中按照树与石的搭配不断种下橡树,1987年,当7000棵树种植完成时,博伊斯已经去世。(黑麦)(文 / 三联生活周刊) 19211986Joseph博伊斯Beu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