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战事与中国

作者:宋晓军

叙利亚战事与中国0( 9月6日,奥巴马在圣彼得堡出席G20峰会期间发表讲话 )

对于奥巴马为什么会在打叙利亚的问题上突然决定寻求国会授权,媒体进行了一周的分析猜测。按照奥巴马在9月6日G20峰会的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时说的,打击仍然是“有限的、小范围”的回答,如果套用英国作家托马斯·富勒(Thomas Fuller)在1731年的那句告诫——“当你的力量还只能发出低声的时候,不要把你的意图大喊大叫出来”来判断,更显得不可思议。9月7日,英国《经济学人》网站发表了一篇文章,似乎给出了相对合理的答案。当然,对于关心叙利亚战事的中国军事迷而言,文章给出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推导出这个答案的原因里提到了中国。

《经济学人》网站上的那篇文章的副标题一目了然——“国会对叙利亚问题的表决将定义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用更通俗的话来解释这篇文章的观点,就是当奥巴马将打击叙利亚的权力交给国会时,实际上是将自己的面子和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捆绑在一起了。文章第二次提到“中国”是在最后一段。大意是,随着中国面临种种问题出现发展放缓的迹象时,奥巴马可能看到了利用阿萨德的暴行,重振被小布什政府毁损了的西方价值观在世界上的地位。而这一判断,恰恰与前两天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负责中国事务的主管官员丹马克(Abraham M.Denmark)的一篇文章观点相悖。丹马克在那篇发表在《国家利益》网站上题为《叙利亚将扼杀亚洲再平衡?》的文章主要观点大致是,在美国军事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在叙利亚的干预“用力过猛”,必然会对亚洲“再平衡”战略产生影响。他甚至透露,一些中国学者私下里与他聊天时说,中国表面上反对美国武力干涉叙利亚,但实际上中国希望美国在干涉中被牵制,使中国减少亚洲再平衡战略的压力。因此,他建议为了确保美国对亚洲盟国的承诺,同时也是美国国家利益的所在,美国在叙利亚动武问题上应该慎行。

对于《经济学人》和丹马克的观点,中国军事迷也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比如按照《经济学人》的观点,奥巴马计算得确实精明。在小布什政府透支了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后,奥巴马借助叙利亚“化武疑云”送来的机会,用“有限的、小范围打击”至少能在面子上替美国也替他本人翻本。这也不乏是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再比如也有的军事迷认为,丹马克的观点更符合现实主义的逻辑,就如同美国“越战”失败后尼克松面对苏联强大压力下的“迅速转身”。因为美国目前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捅的窟窿,绝不是一个叙利亚就能补上的。而奥巴马“霸王硬上弓”要打叙利亚,更多是出于他本人和政党的短期利益。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不管军事迷们在美国打叙利亚的动机和成本计算上有多少分歧,他们讨论的最终落点,还是叙利亚战事背后的中国变量。他们认为,如果抛开美、俄领导人在叙利亚问题上的正面“交锋”,用GDP、工业产值、贸易总量、国防开支、实际物质产能、实际工业投资等这些刚性指标来看“中国变量”,来看美国及西方在打不打叙利亚问题上的“纠结”,无论是《经济学人》的文章还是丹马克的文章,他们之所以都提到中国,本质上还是美国的“安全利益”与中国的“发展利益”正在进行某种前所未有的交织和“碰撞”。

BBC北美事务主编马戴尔(Mark Mardell)9月7日在BBC网站写道:总统正在收拾办公桌,准备竭尽全力去说服国会议员表决,他认为这对美国的信誉很重要。而同一天,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的演讲中,提出了共建覆盖30亿人口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考虑到中国在叙利亚通过信贷投资正在建设的那些大型工程项目,难道这个“丝绸之路经济带”不穿越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进入地中海吗?而中国军事迷真正关心的,是中国最高领导人不久前在海南博鳌所做的“未来5年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5000亿美元的海外投资”的承诺,有多少配套的国防建设投资?这些投资应该规划建设什么样的武器装备体系来维护中国在海外不断溢出的“发展利益”?他们通过叙利亚战事这个“新闻横截面”来做这样的讨论,其实一点儿都不奇怪。因为很多美国学者此时一定也在做这样的讨论。用《经济学人》那篇文章的主标题来诠释此刻美国学者的讨论也许更恰当——“打这场战争,但不是最后的一场”。(文 / 宋晓军) 叙利亚战事中国

上一篇: 安全的双手
下一篇: 消费·理财(75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