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时节的涨价

作者:邢海洋

全国范围的麦收接近尾声,据农业部估算,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可就在商品市场陷入动荡,资金纷纷弃商品而走的时刻,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麦合约却飙出了近两年来的新高。6月截至26日,郑麦指数涨幅超过6%,若从5月初算起,每吨小麦涨价已超200元。全球货币环境虽进入从紧周期中,那些需求刚性的农产品成为经济下行时期资金的避风港,也昭示着中国需求的农产品部分已经和工业原材料分离,或将成为中国需求的主力因素。

收获季节的小麦价格急涨,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小麦产量不及预期,加之降雨天气导致大量芽麦出现,今年新麦上市数量比往年同期少了很多,新麦整体质量也偏差。另一个原因则是多收购主体的抢购。去年新麦上市后,市场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国家及时启动了小麦最低价收购预案并收储了大量小麦。在政策支持下,国内小麦价格一路上涨,很多收购并囤积小麦的企业获取了高额利润。而在今年新麦上市前,很多市场主体提前做好了资金和仓容准备,并期盼可以抓住新麦上市初期价格较低的机会多收粮,造成抢购局面。结果就是,通常麦收季节,农民留足口粮后,在地头就把小麦卖了,今年麦收时节的价格暴涨打乱了他们的预期,农民普遍惜售,从而刺激了价格的进一步攀升。

除非是歉收,麦收时节的小麦涨价隐含着令人紧张的气氛。这种情况曾出现在3年前,也就是2010年,那次是麦收刚过小麦价格就开始上涨,结果开启了一轮小麦行情的大牛市,小麦价格在2011年初创出了3000元/吨的历史最高价。经历了两年多时间的调整,小麦价格稳定在2500元/吨,现在又回升到2700元/吨了。至于这次随收割而来的涨价是否将开启一轮新的牛市还有待观察。从国际市场的行情看,麦价相对稳定,美国小麦甚至处于一年来的低位。不过国内市场的粮食价格与海外的关系本来不很密切,去年的水灾曾使国际市场的小麦价格一个月内涨升50%,国内并未受到影响。排除了气候条件的影响,国内市场今年丰收时节的涨价更凸显了粮价上涨的内在动力。

相对于水稻和玉米等主粮,冬小麦是越冬作物,种植冬麦与其他粮食作物矛盾较少,可以减少冬闲地面积,扩大夏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因此,冬小麦的播种面积几乎年年都有所提高,去年冬天的播种面积就扩到了上百万亩。当然,若按种植面积扩大的百分比,0.4%都不到,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耕地潜力已经接近极限了,这或许是小麦不得不涨价的深层原因之一。小麦涨价的原因之二,在现有的耕地条件下,与几种主粮直接的竞争有关系。据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全国稻谷意向种植面积增长1.0%,玉米意向种植面积增长4.1%,大豆意向种植面积下降8.5%,棉花意向种植面积下降6.2%。农民不愿意种小麦,原因是种植小麦费工耗费肥料,成本远高于玉米。可近年来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作为饲料的玉米变得紧缺,价格涨幅超过了小麦,“价格倒挂”最严重的2011年,河北的一项调查显示,常年小麦、玉米合理比价应为1.1比1的比例一度降到0.85比1。

去年的小麦消费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人吃的面粉少了,作为饲料的小麦消费却增加了。去年下半年猪肉价格跌入谷底,同期面粉小有涨价,直接刺激了消费者对肉类食品的需求,由此减少了面粉及面制品的直接消费量。同时,饲料需求增加了,玉米价格高居不下,这又促使在生产领域不同品种之间的替代开始出现,不少厂家都推出了小麦型的饲料,每袋饲料都可节省相当的成本。自2011年4月国内小麦/玉米价格比降到1.0以下后,作为饲料的小麦消费就开始增加,2011年的饲料小麦达到1030万吨左右,导致小麦的期末库存和安全系数下降。2012年以来小麦/玉米的比价关系出现回升,年底回升到0.98的水平,饲料消费有所收敛,但仍达到750万吨,安全库存进一步下降了。于是,到了今年的收获季节,库存减少加上新粮不尽如人意,小麦开始了报复性涨价。

小麦沉寂3年,终于将3年前的大牛市遗留下来的大笔库存摆脱掉了。玉米的去库存化过程虽未完成,却因为麦价的上涨而解决了价格倒挂,变得相对“合理”。国内农产品的生产,虽经历了9年丰产,却一直没有摆脱紧平衡的状态,这是价格易涨难跌的基础。近年来,在大豆、棉花、植物油进口继续保持高位,食糖、乳制品净进口大幅增加的同时,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也全部转为净进口。这些进口的农作物,弥补了4亿亩的农地缺口,无论货币从紧还是宽松,这笔4亿亩耕地的欠账,是现有农业技术条件下无法逾越的。(文 / 邢海洋) 小麦玉米涨价种植业三农夏收农资农业时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