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成摆设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孙风强)

由全县人民集资建成的色织厂坐落在村庄密集的宁津县城西郊,四周都是农田,是仅有的两个县属支柱产业之一,堂叔担任了十几年的厂长。色织厂集纺织印染于一体,只要生产就有大量的污水排出,通过管道直接流入1公里外的新河。新河是县内引黄工程的主干河流,是农民灌溉、养殖的主要水源。定期引黄期间,混入的污水被冲淡,没有发生直观的危害。引黄结束,一些农民还在抢河底的水,麻烦就出现了。污水源附近的农田出现盐渍,庄稼生长缓慢甚至枯萎,减产严重;鱼塘现出大量死鱼等等。农民找色织厂交涉,到县委上访,直接受到危害的农民得到了一些补偿。

污染害农事件不断发生,农民不再认可难以弥补损失的补偿和环保部门责令停产的应付,因为色织厂比环保局还高半级,又有县委撑腰,只管发文不敢监督落实的禁令如同废纸。上访到省里,才引起县委重视,责令色织厂投入巨资建起污水处理设备,经过净化达标的污水继续排到河里。干旱时河底那些黑褐发臭的水流与过去看不出两样,经不起折腾的农民不知道是否真的无害,所以凭直观再也不敢冒险使用。

春节期间去堂叔家,他陪我一起在厂区散步,看到东北角大门紧锁的污水处理区,自然说起环保的话题。堂叔不拿我当外人,透露了污水处理的秘密。污水处理设备不仅投资大,而且运行起来成本很高。如果一直运行,全厂生产几乎没有利润。所以,这些设备只有在上级领导和省市环保部门检查时才运行,平时的污水只是在那里转一个弯。沿河农民不再敢轻易地使用直观不正常的河水,所以也就很少发生污染事件。偶尔有农民举报投诉,赔点钱就能了结;县环保部门例行检查,发个整改通知或者罚点钱,总比治污达标损失小多了。

我这才明白,所谓治污达标只是停留在政绩的功劳簿上,地方政府更关心的是经济发展,所以会保护“财神”,至于事关环保、民生的事就不会动真章了。在治污达标的幌子下,工厂企业“名正言顺”地排污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潜在的长远的危害更大。 水污染摆设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污水处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