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

作者:陈晓

空气质量0( 9月3日,雨后初晴的北京城 )

2012年的2月29日,国务院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部署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在“十八大”报告中,与空气质量相关的环保问题也成为论述重点。空气污染的程度决定了空气质量的好坏,它的成因相当复杂,车辆、船舶、飞机的尾气、工业企业生产排放、居民生活和取暖、垃圾焚烧等。城市的发展密度甚至地形地貌和气象都可以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PM2.5”是空气污染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名词。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其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细颗粒物,即PM2.5,大约是人体头发的1/30。我们的肉眼看不到它,但它们可以在空气中漂浮数天,并进入人体内,是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

这原本生僻的学术名词,因为近年来北京连续的雾霭天气而成为热词,可以说明人们对自己居住环境的关注度更高了。但如何能够通过关注真正对我们呼吸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变,却是一个并不简单的系统工程。

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监测体系和透明的通报。如果说空气污染是工业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代价,那如何与它相处至少是可以学习和改变的。随时监测并制定出一个PM2.5标准,并敦促其达标,“每年可以避免数万人早死、数万人上医院就诊、上百万次的误工、上百万儿童得呼吸系统疾病。”美国环保局在2003年做了这样的估算。因为PM2.5对空气质量更为细致的描述,我国已经决定将其纳入空气质量标准的监测体系,拟定于2016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PM2.5标准及达标评判体系。之所以留出4年的时间,一种解释是给中国产业留出缓冲空间。在中国传统制造业尚未完成产业升级前,部分城市的PM2.5浓度距离国际标准尚有很远距离。最终出台的监测标准,既要宽容中国的产业发展现实,为它们对资源的消耗留出发展空间,又要对国民的健康负责,留出生活空间。

城市机动车的数量和尾气排放标准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一大因素。大部分城市的道路建设都是以适应小汽车的发展,造成街道上的小汽车数量与日俱增,挤占了自行车或者步行等更为环保的出行方式。在PM2.5的构成中,柴油、汽油排放的废气贡献7%。一个汽车数量的新思路是不再完全寄望于增加道路资源以迎合汽车的增加,而是对道路资源进行更富有层次的分配,重新划分路权,削弱汽车在城市道路上的绝对优先权。

甚至建立公共环境的相处规则也会对空气质量有正面的贡献。因为污染空气中的细颗粒物,约有1%来自公共场所吸烟的人们。他们贡献了颗粒最小,但扩散力很强的部分,香烟燃烧后产生的浮尘可以顽固地黏在不流动的空气中。但在公共场所的全面禁烟规则可能会减少这一气体对空气质量的伤害。

到2020年,严格说是我们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进一步转型的关键阶段,小康社会的一个基础标准就是使人民能够真正享有利于健康的、优质的空气质量与环境质量。真正解决空气质量与环境质量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西方发达国家解决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影响走过了比我们长得多的道路,我们缩短这条道路的前景,只能依赖于加快发展模式转变,加快改变城市的交通结构,加快改变人们的环境意识与生活习惯。当国家与人民共同视环境为我们生活质量最重要保障时,安居乐业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文 / 陈晓) 空气质量空气污染环境污染

上一篇: 教育均衡化
下一篇: 生态制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