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

作者:李伟

文化软实力0( 来自德国7所孔子学院的54名德国中学生在合肥、寿县、屯溪等地体验中国文化生活 )

在过去10年中,中国GDP总量从全球第六位上升到了第二位。然而文化实力的提升幅度却没有与之匹配。

虽然中国的经济崛起令人刮目相看,但过去百年中国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困惑却并未消除。一方面,在制度上如何保证现代化的成功?另一方面,如何提升和整合中国文化,使之既有助于现代化保障框架的建构,也有助于世界秩序的平衡?西方国家对中国模式持怀疑和警惕也源于此。

文化软实力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的一种软实力。这种软实力不是强制施加的影响,而是被主动接受或者说是主动分享而产生的一种影响力、吸引力。文化软实力应该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柔性力量,而不是用实用主义的方式强行推行的价值观。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凝聚力、国际竞争力,也关系到国家维护自身利益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能力。

早在“十七大”报告中,“文化软实力”就被提到重要的位置:“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今年的“十八大”,进一步将增强文化软实力明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要想在国际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发挥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而使其他国家愿意追随,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和主导力,就必须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就是说,不仅要成为经济强国,更要成为文化强国。

但与我国的“硬实力”——经济、国防、科技——相比,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力上,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都有较大的落差。这种落差突出反映在文化产业领域。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不足4%,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平均达到10%以上,美国则达到25%。美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中占43%,欧盟占34%,而整个亚太地区只占19%,我国所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的份额低于3%。

另外,我国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其中最突出的是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在文化支出方面,2009年,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1733.6元,农村居民仅为378元。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文化事业都是一项急迫而艰巨的任务。

另一方面,虽然中国拥有雄厚的文化资源,但在全球文化软实力格局中还处于弱势地位。中国在文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中一直就存在着巨大的“逆差”,总体达10∶1。对欧美国家甚至超过100∶1。文化部的有关报告则显示,在国际文化市场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占有13%,而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仅有6%。

这种现象不仅与经济外贸顺差形成巨大的反差,而且与中国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也不相符。世界文化传播格局仍然是“西强我弱”的局面。

我国文化输出的内容也值得关注。很多年来,我国输出电影以功夫片为主,出版物则偏重花草虫鱼、丝绸、茶叶、瓷器、武术等方面的内容。文化传输仍旧停留在“器物”层面,价值观、文化性格等更深层次的文化产品鲜有涉及。

由于受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外传播媒介传播的关于中国文化信息不仅停留于一鳞半爪,而且往往带有严重偏见。由此导致了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总是如盲人摸象般不得要领,充满误读。

这种对中国文化的误解、隔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整体形象,导致了人们对正在崛起的中国产生偏见,甚至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疑虑乃至恐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崛起伴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各种指责之声,这种情形,加大了中国发展的成本,阻碍了和平崛起的步伐。

而从中国自身来看,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的同时,软实力没有相应得到提升。从而导致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的崛起同样会陷入西方大国兴衰的“历史周期律”。

事实上,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功能,西方与中国有不同的认识。

亨廷顿的说法颇能代表西方的普遍看法:“软权力只有建立在硬权力的基础上才成其为权力。硬的经济和军事权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文化或软权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经济和军事权力的下降会导致自我怀疑、认同危机。”也就是说,文化的吸引力是借助于硬实力而产生的;同时,西方文化对其他民族产生吸引力必须以消除其他文化的吸引力为前提。

因而,作为“软实力”概念的最早提出者,约瑟夫·奈的目的,仍然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段来推行美国的文化软实力,使其他国家接受“普世价值”。

与西方不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功能在于塑造“新的自我”,以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错误认知,为多元世界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展示“中国品格”,并努力改善自鸦片战争以来被世界扭曲了的中国形象,而不是为了炫耀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并强迫外部接受中国文化。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软实力应该是真正的柔性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化压力与认识差异,同样也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机遇。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能够为全球化的世界提供解决方案,为其他文明的演进提供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创新和转化,同样可以服务全人类,尤其在后工业社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重天道”、“法自然”、“尚人道”的人文精神,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并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西方人本主义的重要来源之一。“尚中贵和”,简言之就是多元并存、相互包容。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日益频繁,而文化的融合正是以文化的多元性为前提的。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更是从文化的层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和谐理念。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而不同”的理念,对于消弭当今世界各种对立与纷争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关系中弘扬这些传统理念,以之为基础倡导和谐共处、多元共存的世界新秩序。

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是中国模式创造的世界奇迹。而中国模式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在当今中国的升华。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各领域的“中国元素”在不断增多,并不断被越来越多的各国民众所接纳。虽然这种“中国元素”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通过中国经济实力在发挥作用,但背后却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传统文化因素。正是传统的人文精神,使“中国元素”在更广阔的领域内逐渐展现出更加瞩目的价值。

与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不同,增强中“文化软实力”面临的也是一种“软性”的、无法量化的挑战——归根结底,中国是否能为世界提供一种新的价值观?中国的智慧能否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而逐渐成为世界智慧?(文 / 李伟) 实力文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