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莫言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解释莫言0( 10月11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当晚留影 )

莫言得了诺贝尔奖,有人祝贺,有人质疑,一时间纷纷扬扬。

为什么是莫言,而不是立场没有争议的李锐?或者是前些年早已经众望所归,应得却屡次不得的北岛?

一时间,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多有争论。很多人忽略了这是一个瑞典文学院投票结果的前提,谁也不可能替代瑞士文学院院士们的意志。当然,也有很多人清醒过来,明白这不过是世界上众多不同机构评奖中的一种,不同的只是诺贝尔已经积累成的品牌——它的评奖结果本来就需要全世界来检验的,其权威性,就在这种检验认可之中。从这样的角度,要检验的,就是莫言是否具有了像萨特、黑塞、海明威、福克纳,这些已经成为纪念碑的巨人一样的成就。或者换个角度,他是否能与这些巨人一类?

这就必须来读解他的作品,作品才是唯一的标准。既然作品是唯一标准,就必须回到文学本身。既然文学是人学,标准就在其对人性探究的层度。人性是什么?是人在真实的历史/现实背景中真实的生存状态。那么,莫言的小说达没达到这个标准?

一个世界级伟大作家当然先要有作品的广度,这一点,莫言无疑不须置疑:近30年出版了10多部长篇小说、100多部中短篇小说,四五百万字的内容涉及到了各种社会形态、塑造出了形态各异的各类人物。当代的中国作家,恐怕没有一人能以数量及涉及的广度来与他相比。

对人性探究的深度呢?如果仔细分析,从《透明的红萝卜》到2009年出版的《蛙》,他的每一部中长篇小说又几乎都在冷酷地思考有关人性、兽性与奴性的关系,挖掘奴性的根源。严格说,他这30年,是以越来越清醒的姿态,在坚持不懈地拷问着故乡土地上生存着的他自己的灵魂,只不过借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而已。这些手段有时确实构成了阅读的障碍,它们在其间经常织成一张繁密的大网,透不进阳光,密不通风,就使阅读烦闷。草木鱼虫、牛羊猪狗在其间又都会交织成诡异,这就是所谓的“魔幻现实”手法。但“魔幻现实”实际上往往是隐喻的虚象,在虚象背后隐藏的还是现实本身。如果弄清了这些,就能看到,最终表达的还是一个主题,那就是生存之不易。他的中国农村现实,其实一点都不虚浮,它们往往真实到极其残酷的地步。

所以,要讨论莫言究竟该不该得奖,要讨论他获奖的意味,都首先需要回到阅读本身。客观说,莫言的小说不好读,因为其中有太多的意象变换,太多无节制恣肆的语言繁衍,并且有太多不粉饰的丑陋与残酷,它们不构成轻松的消遣。但莫言说,认识人类之恶、自我之丑,认识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各异的悲惨命运,这才构成他所要追求的真正的悲悯。对人生解剖后的深厚悲悯,这不正是伟大小说要接近的伟大目标吗?

其实,一个诺贝尔奖的评奖结果本来并不构成什么,不同的奖都会有不同的评奖结果,不同的评奖结果自然会有不同的反应。你可以承认或不承认这种荣誉,忽略或不忽略这种认定。但可悲的是,我们在面红耳赤地对它争论或讨伐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先认真阅读了他的作品呢?文学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莫言的小说你也可以喜欢或不喜欢,选择或不选择,但起码,你必须先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什么样的作品,明白了这作品与我们当今社会发生着什么样的关系再发言。

这是我们组织这一组文章的初衷。(文 / 三联生活周刊) 读书文学小说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解释莫言文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