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社交恐惧症0

“帅哥,认识一下呗。”我用一瓶330毫升的青岛啤酒,半眯着眼拦截住了一个在我眼前晃来晃去脚步迟疑的人。而大约40分钟前,也就是这场“后七夕派对”刚开场的那会儿,我还蜷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地喝着一杯雪碧。这副样子被同去的女朋友诟病:“看你这样子谁愿搭理你!”

还差两个月就24个年头了,参加这种目的性明确的“单身联谊活动”却是我的第一次。活动在西三环的一个咖啡馆内举办,进场后每个人的手腕都被主办方绑上了一条丝带,男白女红。

也许是灯光的原因,我怎么一进来就有点犯晕呢。

据说到场的男男女女有近100位,都是1978至1990年生人。几乎没有“单枪匹马”过来的,大都是闺密携同闺密或者“男闺密”前来。每个人在自己的小团体内都好似在侧耳倾听,或谈笑风生;时不时拉长了脖颈,将鹰隼般锐利的目光扫射到咖啡馆的每一个角落。

“活动进行的两个小时内,如果看到你觉得最有魅力、最欣赏的异性,就把手中的丝带给他/她。活动结束后收到丝带最多的男士和女士各有奖品。大家赶紧走动起来,寻找你心仪的猎物吧!”一个工作人员站到了椅子上,说得激动而直白。男男女女终于开始“挪窝”,人堆面临重新整合。我这才发现,身着低胸小礼服、妆容经过悉心雕琢的女生还真不少,没想到联谊还需这样隆重!我差点想临阵脱逃——胯间的百褶裙,还是大学时穿的、没舍得丢的那一条。

这个活动是女朋友把我拉来的,名曰“你该见见世面”了。她是个“社交达人”,也算得上是“狂人”一个:这种联谊会她参加得太多了。每次我问她有什么收获,她总是这样说:“多认识人呗,指不定什么时候能用上。”至于年轻人最关注的爱情,她却颗粒无收,据称是“人都不靠谱”。

“王哥又见面啦”,“陈总你也在这儿呀”……每走两步都有她能寒暄的人,直看得我目瞪口呆。很快她就“弃我而去”,七八厘米的高跟鞋扎在前方的一小撮人中,没了声响。

“别绷着,放轻松!”这是女朋友临走前反复嘱咐我的话。看来我硬着头皮也要上了,否则枉来一趟!转念一想,当没什么可说的时候,喝点什么也许会填补尴尬空当吧?于是横下心来去吧台要了一瓶啤酒,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咖啡馆的灯光依旧氤氲着,每个人看上去都皮肤光滑、容光焕发、眉飞色舞、乐在其中。我搭讪着或被搭讪,也是其中的一员吧。同时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始至终我就是个局外人。不是做戏但胜似做戏,又怎么少得了戏言?

“投资”、“加班”、“学校”、“基督”……只言片语,颠三倒四,越聊越恍惚。聊天的间歇,我不禁环顾场周几十位异性的表现:有男士夹坐在两位女士之间侃侃而谈,只见女士们的嘴不时呈“O”形状态;有几位男士闷头闷脑地扎起了堆儿,不经意地听上一耳朵,居然是在聊踢球;也有男士独自坐着,面朝“张牙舞爪”的人群,略带黯然地喝着啤酒;还有男士在自助吧台前,一盘又一盘地吃着并不新鲜的炸鸡块和薯条。

“怎么样,认识很多人吧?”活动末了,我问一个正在独自喝酒的男士。“咳,认识不认识,就那么回事。”难道是酒后吐真言,他丝毫不见外地对我说,“明早起来就忘得差不多了,脸和名字早对不上了!”

他说这话的时候,我的头脑中快速过了一遍刚才与我“相谈甚欢”的异性,却惊诧地发现,他们无一例外地面目模糊,抑或,都长得差不多?大脑也好似遭过洗劫,刚才聊得“哈哈哈”的片段竟全然不知了。收到的N张名片和N个未接来电,又究竟是谁对谁呢?

而主办方一开始强调凭丝带领奖的事,最后也成“无头案”了。我抬起手腕,只发现一条红丝带,孤零零地系着。

女朋友摇摇晃晃地回来了。仿佛胜利者一般,她亢奋地向我展示着一沓名片,灯光在她的脸上投下了虚幻的阴影。“你收获怎样?”我也给她展示着名片,口中却没有回答。

半夜1点回到家,我顿悟本次联谊活动的“收获”:终于知道午夜打车是3.4元/公里,我横穿西三环回到东五环,坑姐啊!(文 / 北京 晓涵) 社交恐惧症恐惧症社交

上一篇: 好消息·坏消息(700)
下一篇: 天下(70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