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自欺0

大蔡拿我试手:用两种肖邦的音乐叫我分辨,事先告知,一首是真正的肖邦,一首是用音乐智能实验(EMI)程序之“手”谱写的肖邦。结果,我把两者搞反了。大蔡说,这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别说你这样的‘菜鸟’,就是很多专业音乐工作者都会搞错”。我对大蔡说:“既然大多数人都搞错了,那就是他们对了,是肖邦错了,他提前做了EMI的工作。”

既然错了,还要相信。大蔡为了破除在下的迷信,跟我详解起来:“所有伟大的英文著作都是26个字母的重组,同样的,大多数现存的西方伟大音乐作品都是十二平均律音阶和对应的八度音阶的重组。”他说:“这秘密并不在于生成新的字母或音符,而是在于重组的巧妙与优雅。”EMI能分析同一作曲家的多个作品,通过特殊的匹配过程找出作品中的共有特征,根据在现有作品中出现的次数多少,这些特征被赋予不同的权值,存放在数据库中。创作时,这些特征被应用,而缺省的内容则由不同的计算函数来填充,模仿已故作曲家作曲风格的新作品便诞生了。他瞥了我一眼说:“无法衡量,即不存在。”

我有点明白了:在“欣赏”肖邦时,我们并不会仔细考量所有相关信息、计算统计数据,而会依赖脑力捷径和自觉。就肖邦的相关信息与计算统计数据而言,肖邦是A货;EMI只能是B货,有点走神,有点丢失;而事先并没做足功课且带有大脑天生缺点的普通欣赏者,更是变异得厉害,大多数是C货。我们的大脑就是一部生物质的EMI,对于升级版的电子质大脑,当然更加认同也更加赞赏。物以类聚嘛。我们知道自己不是肖邦,顶多是伪肖邦,在下意识里,当然要“认知失误”地要与高级伪肖邦EMI为伍了。

很多高智商的人都有过这种恶作剧:何其芳一次兴起,连作了两首七律,“戏效玉溪生体”,假冒“元人诗”,发函让文学所同人猜,结果无一人猜出。周汝昌也写过几首七律,不署主名,被传为曹雪芹的诗。吴恩裕在周自承了是伪作,还坚持是雪芹之作。刘永翔说他少时也以己作一首,杂于古人诗中,请徐定戡评之。其诗为:“吟癖生成死不休,夜深便觉鬼啾啾。奇才何必人间赏,掷地声今动九幽。”徐先生看了,竟大为称赏,以为是黄庭坚所作。

大蔡的人事代理要上编,单位领导支吾着拖着不办。谁都看得出,领导要大蔡去意思意思。大蔡自己也看出来了,但就是按兵不动。我撺掇他抓紧,大蔡对我诉苦说:“我要是长得你这么矮早就去了。”大蔡长得人高马大,浓眉大眼,如果生在“文革”年代,一定是去演男一号。而领导1.5米才出头,贼眉鼠眼,不知情的人还会以为大蔡是领导。糟糕的是他自己还真把自己当做了领导:“我在他前面低头弯腰,要比你多曲十几度。”(文 / 吴根绍) emi肖邦艺术自欺

上一篇: 夏日最后的悠扬
下一篇: 健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